概述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還是實踐唯物主義的爭論,與混淆了這兩個不同的角度把實踐唯物主義用於本體論領域有很大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還是實踐唯物主義,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哲學界激烈辯論的一個問題。時至今日,討論仍在繼續,觀點交鋒有時還很激烈。這種情況的形成不能只用哲學家的興趣解釋,它的深層原因與市場經濟日益取代計畫經濟這一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變化有關。但除此而外,應該說,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研究不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辯證唯物主義的主要依據是恩格斯中晚期的著作,實踐唯物主義則主要以馬克思的早期著作為依據。這種情況不僅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而且進而造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分裂甚至對立。要全面理清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的思想,進而科學地揭示這兩位哲學家的思想關係,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任務,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和短時間內完成。本文的宗旨是就馬克思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的思想略加考察,以圖深化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認識,推進這場已經延續二十多年的關於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關係的討論。
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按照學術界通行的理解,作為一種哲學理論,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特點是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結合,是用物質的辯證運動解釋整個世界的科學世界觀。
馬克思有沒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許多實踐唯物主義者的回答是否定的,而且強調馬克思主張從人、人的主體性和實踐出發觀察一切,不可能用與物質自然界的運動解釋世界,不可能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而辯證唯物主義者對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但苦於在馬克思那裡找不到關於辯證唯物主義的直接論述,相關論述都是恩格斯的。實際上,馬克思是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這不僅是因為馬克思支持恩格斯進行自然辯證法研究,同意恩格斯集中論述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反杜林論》的觀點,而且更重要的是馬克思自己就有關於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論述;雖然他和恩格斯一樣,也沒有使用“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概念。
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著關於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完整論述:
任何一個存在物只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只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靠別人恩典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僅靠別人維持我的生活,而且別人還創造了我的生活,別人還是我的生活的泉源,那么我就完全靠別人的恩典為生;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的創造,那么我的生活就必定在自身之外有這樣一個根源。因此,創造是一個很難從人民意識中排除的觀念。自然界的和人的通過自身的存在,對人民意識來說是不能理解的,因為這種存在是同實際生活的一切明顯的事實相矛盾的。
這裡初看起來似乎是在說,人是靠自己而存在的,他不靠別人的恩典,自己就是自己生活的根源;其實馬克思是在說“自然界和人的通過自身的存在”,也就是在說人和自然界是自我創造的產物,而且永遠在自我創造之中,他們靠自己為生。馬克思否認在自然界和人之外有一個創造者,例如神,以及黑格爾的絕對觀念。
這樣理解似乎有些牽強,我們且看下文。馬克思緊接著上面那段話又說:
大地創造說,受到了地球構造學即說明地球的形成、生成是一個過程、一種自我產生的科學的致命打擊。自然發生說是對創世說的唯一實際的駁斥。
顯然,這是以自然界為例對“自然界和人的通過自身的存在”的具體說明。這一說明與飽受辯證唯物主義批評者指責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的論述十分相似。它們都是立足於自然科學的成果,用物質自然界本身的辯證運動說明它的歷史與現狀,無疑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在這段話之後,馬克思把目光轉向人。他借用亞里士多德的話指出:兩個人的交媾即人的類行為生產了人。也就是說,人的肉體的存在也要歸功於人。然後針對質疑既然每個人都是他前面的人所生的而提出“那么誰生出了第一個人”這種問題的人,馬克思說:“你還應該緊緊盯住這個無限過程中的那個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循環運動,由於這個運動,人通過生兒育女使自身重複出現,因而人始終是主體。”
馬克思認為,人自己生產自己,人始終是主體。這主要涉及的是人的肉體的生產。除此而外,馬克思強調人的社會性、社會性的人也是他自己的產物、他自己勞動的產物:
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於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於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
馬克思曾經說:“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從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的論述可以知道,他所說的“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指的是人在克服了私有財產以及與之相關的異化之後人的本質,包括人的社會本質,回歸人自身,人成為真正的人。按馬克思的說法,這是“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的終結”,是真正的人的歷史的開始。
人的肉體的生產和社會的生產要以人這個物種的存在為前提,那么,作為物種的人又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在講到勞動生產對物質自然界的改造作用時說:
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而整個這一點當然不適用於原始的、通過自然發生途徑產生的人們。
這是一句人們很熟悉的話,不過以往為了強調世界的物質性,大家只注意它的前半句,其實後半句也很重要,因為它回答了作為物種的人是如何產生的——它是“通過自然發生途徑產生的”。就是說,馬克思認為,人這個物種也是人類的實踐活動還不存在的情況下物質自然界自我運動的產物。或者說,前面提到的“自然發生說”也適用於人類。人是物質自然界自我運動的產物,他本身就是自然物。由此再引申一步得出的結論就是,人自身的生產以及人的社會的生產,從廣義上看,可以認為和自然界一樣都是物質的自我運動。
綜上可以看出,馬克思先依據自然科學說明自然界是自我產生、自我存在的過程,進而說明人類物種、人的肉體以及克服了異化因而具有了人的本質的真正的人,也是自然界和人這些自然物的自我生產的產物。這些論述正是對前面所說的“自然界的和人的通過自身的存在”的具體說明。也就是說,馬克思事實上是闡述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按照這種世界觀,世界上沒有造物主,一切都是物質的自我運動;我們面前的自然界和人,都是自然界以及人自身自我運動的產物。應該說,這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雖然它的表述還缺少自己特有的概念,還不夠鮮明與準確。
大家知道,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那裡,之所以認為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哲學思想是對立的,是因為他們一直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把辯證法運用於自然界,用物質自然界的辯證運動解釋一切,這只是恩格斯的思想,馬克思沒有也不可能有自然辯證法。而馬克思的以上論述告訴我們,他是有自然辯證法思想的。已故哲學家賀麟認為,馬克思不僅有自然辯證法思想,而且這樣的思想早在《博士論文》中就有了。他說: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根據大量材料進一步論證了伊壁鳩魯是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並包含有注重道德實踐、自由意志和無神論的新因素。這就有力地批駁了現代外國一些哲學家所說的‘只有恩格斯才有自然辯證法,而馬克思是沒有的’錯誤看法了”。
實踐唯物主義
馬克思是實踐唯物主義者
馬克思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但是用辯證唯物主義概括他的哲學思想並不準確,因為馬克思特有的、最有價值的也是他所強調的哲學思想不是辯證唯物主義,而是實踐唯物主義。更準確地說,他是實踐唯物主義者。
關於這一點,最重要的體現在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中: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馬克思批評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不是因為它們不懂得辯證法,不知道用聯繫、發展的眼光看世界,而是因為它們觀察世界的角度有問題。具體說,是因為它們只知道從物質出發而不是從人、人的主體性和實踐活動出發解釋世界。客觀地看,我們今天的辯證唯物主義也在馬克思的批評之列,這樣的唯物主義馬克思是不會贊同的。
事實上,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與其他唯物主義哲學的區別也的確是觀察世界的出發點不同,即馬克思是從人、人的實踐活動出發解釋世界,而不是依據作為客觀規律的辯證法。作為唯物主義者,馬克思是承認自然界自身的辯證運動的,但是相關的論述極少。即使涉及物質自然界及其運動,馬克思也總是從人出發考察。例如,他在《博士論文》中考察了赫拉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原子論思想的區別,高度讚揚了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但他的宗旨不是要建立一種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而是通過肯定原子運動軌道的偏斜來肯定偶然性的重要,肯定原子的“能動性”。馬克思認為,德謨克利特主張“實在的可能性”,伊壁鳩魯主張“抽象的可能性”:“實在的可能性就像知性那樣被限制在嚴格的限度里;而抽象的可能性卻像幻想那樣是沒有限制的。實在的可能性力求證明它的客體的必然性和現實性;而抽象的可能性涉及的不是被說明的客體,而是作出說明的主體。抽象可能的東西,可以想像的東西,不會妨礙思維者的主體,也不會成為這個主體的界限,不會成為障礙物。”馬克思說:“伊壁鳩魯哲學的原則……是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儘管這個自我意識只是在個別性的形式上來理解的。”說到底,馬克思讚揚伊壁鳩魯,是因為他在伊壁鳩魯的哲學中看到了對自我意識的肯定。
又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肯定了自然界不依賴於人的自我運動,但是他又提出:對於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可見,作為社會主義的人,馬克思所重視的不是自然界與人無涉的運動,而是它“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馬克思對整個辯證法也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理解的。他說:“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後成果——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首先在於,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做一個過程。”
再如,人毫無疑問是自然界運動的產物,但是馬克思恰恰是強調人與人以外的自然界的不同,他關心的是人類產生以後的而且是進入人的實踐視線之內的自然界。在講了把自然界看作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和從與人無涉的自然界運動看待我們面前的自然界的不同之後,馬克思說:
這種區別只有在人被看做是某種與自然界不同的東西時才有意義。此外,先於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於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於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正因為這樣,馬克思在批評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時說:“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
馬克思不僅是從人出發觀察世界,而且強調人和世界的關係是實踐關係。這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的論述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儘管恩格斯曾經把《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稱作“包含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然而在這個“提綱”中,馬克思只強調人與世界的實踐關係,完全沒有談到自然辯證法。
在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中,贊成者往往引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這樣一個表述:“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作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己的哲學思想是實踐唯物主義的證明。但對這句話的理解引起了無數的爭論。主張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強調:“實踐的”這一定語形容的是“唯物主義者”而非“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使用過“實踐唯物主義”這個概念;“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的意思是說這些唯物主義者重視革命實踐在實現共產主義過程中的作用,而不是說實踐活動在共產主義者的哲學理論中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其實,對上述表述如何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是否使用過“實踐唯物主義”這一概念,並不重要;即使沒有使用過,也不應該成為人們不能用它概括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理由。道理很簡單,批評實踐唯物主義的人強調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但人所共知的是,馬克思、恩格斯自己同樣從來沒有使用過“辯證唯物主義”這個概念。既然“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只是後人對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概括,那么,只要言之成理就有合理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這句話之後,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不是共產主義者應該用革命手段改造世界,而恰恰是實踐唯物主義思想,即應該從人、主體性、人的實踐活動出發解釋現實世界:
如果在費爾巴哈那裡有時也遇見類似的觀點,那么它們始終不過是一些零星的猜測,而且對費爾巴哈的總的觀點的影響微乎其微,以致只能把它們看作是具有發展能力的萌芽。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於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的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於單純的感覺。
其基本精神與《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對舊唯物主義的批評完全一樣。顯然,這裡指的正是費爾巴哈不懂得要從人、主體、實踐出發解釋世界。因為,幾乎是緊接著這句話,馬克思、恩格斯這樣批評費爾巴哈:
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
再往下整整四個自然段,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在講同樣的道理。在以往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中,其支持者的許多論據正是從這幾段中找到的。
“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主張從人、主體性、實踐活動解釋現實世界,當然可以把他們的哲學思想稱作實踐唯物主義。可見,一些哲學家以馬克思、恩格斯使用過“實踐的唯物主義者”這一說法作為用“實踐唯物主義”稱呼馬克思、恩格斯(起碼是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的理由是合理的。“實踐的”一詞的確是在形容共產主義者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特點。
當然,馬克思有自然辯證法和一般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但是論述極少。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眾多引證告訴我們,馬克思的哲學論述主要是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這些論述實際上是他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的注釋,也就是說,是站在實踐唯物主義立場上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就費爾巴哈等舊唯物主義者所作批評的進一步展開。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和之後都可以見到。例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有大量論述。此外,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提出,在歷史發展中,要把人“既當成他們本身的歷史劇的劇作者又當成劇中人物”;在《資本論》中說,“人的存在是有機生命所經歷的前一個過程的結果。只是在這個過程的一定階段上,人才成為人。但是一旦人已經存在,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同時,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把他和馬克思的思想稱作“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說明實踐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一以貫之的哲學思想。
當然,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不局限於實踐唯物主義;但是,在他的哲學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他所特有的,不僅把他與唯心主義哲學家而且與形形色色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區別開來的主要思想,是實踐唯物主義。把他稱作實踐唯物主義者,是恰當的。
馬克思是實踐唯物主義者,從人、主體、實踐出發解釋世界是他的特點。這是由他為自己確定的歷史使命決定的,是不能不如此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革命家,他們畢生事業的宗旨是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實現人類解放。他們與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同之處在於,他們認識到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共產主義的實現既不能靠道德說教,也不能靠哲學批判,只有遵循歷史規律才能有可靠的科學基礎。因此,探索歷史規律就成為他們理論工作的核心任務。正因為如此,他們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而且,他們想要深入研究的只是人類的發展史。但人類社會是怎樣發展的?這成為他們必須首先予以回答的問題。就哲學而言,他們,主要是馬克思,創立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決定上層建築,歸根到底,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是全部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應該強調的是,理論思維進展到這裡,必然合乎邏輯地提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就是生產力又是如何發展的。能不能唯物主義地回答這個問題,成為唯物主義歷史觀這個理論大廈能否牢固建立的關鍵。正是在這裡,馬克思發現,決定生產力發展的不是別的,是人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勞動生產實踐活動。他和恩格斯得出結論說:“人與自然的‘鬥爭’促進其生產力在相應基礎上的發展。”這也正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重要論述“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的更為具體的說法。由於用勞動實踐解釋了生產力的發展,進而解釋了全部人類歷史的發展,一方面馬克思為社會發展和共產主義事業奠定了唯物主義的、可靠的、科學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人類歷史能夠辯證發展的秘密。這樣一種唯物主義歷史觀對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不言而喻,而這正是實踐唯物主義即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不可能不是實踐唯物主義者。
矛盾問題
關於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的矛盾問題
在迄今為止的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爭論中,給人留下的一個突出印象,就是兩者是相互矛盾甚至衝突的。實際上,它們在馬克思那裡是完全統一的,任何矛盾都沒有。
首先必須承認,不論對實踐唯物主義作什麼樣的理解,它都不可能包含和解釋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誠如辯證唯物主義者所說,一旦按照實踐唯物主義的思路只承認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實踐活動改造過因而被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界的存在,那就無法唯物主義地回答人類出現之前,也即當還不存在人以及人的實踐活動的時候,自然界是不是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問題。反過來,從一定角度看(注意,只是從一定角度看),辯證唯物主義卻可以對實踐唯物主義作出合理解釋。這個角度就是當人們從自然科學、自然辯證法的角度解釋世界的時候,任何人,也包括實踐唯物主義者,都不能否認人本身是物質的、自然的、由原子分子組成的,像馬克思所說的,是“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橢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人也不例外。就此而言,辯證唯物主義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可以涵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人的實踐活動也是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實踐唯物主義則不同,它無法涵蓋整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適用於人類產生之後,而且只適用於人的活動所及的範圍之內。例如,馬克思所說的“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就在實踐唯物主義的解釋域以外。
然而問題是,當我們研究人類出現以後而且是進入人的實踐活動範圍之內的世界時,情況就不同了。這時只用原子、分子、物質自然界的自我運動,就不能解釋現實世界了。這時的世界是人類的實踐活動,主要是生產實踐活動所改造過了的世界,帶有人的實踐活動的烙印;這時人本身不再僅僅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受到人自己的實踐活動影響的存在物;不僅如此,人還是社會存在物,而社會說到底又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面對這樣的人以及這樣的世界,辯證唯物主義仍然是有用的,因為人還是肉體的、物質的、由原子分子組成的、可以通過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但是對於解釋這樣的世界,只從自然科學的、自然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又是不夠用的。為了解釋這樣的世界,必須在自然科學的、自然辯證法的角度之外再增加一個角度——實踐的角度。如果這樣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是沒有任何矛盾的。人類出現以前和滅亡之後的世界,人類出現之後但超出人的實踐活動所及範圍以外的世界,只能用辯證唯物主義解釋;人類出現以後並且是人的實踐活動所及範圍之內的世界,應該也只能綜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和實踐唯物主義的兩個角度來解釋。以上這番道理應該說是顯而易見的。
前面已經提到,馬克思是革命家,畢生的宗旨是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這決定了他把全部理論興趣都集中在對人和人類社會及其發展的研究中,進而決定了他高度重視實踐活動的意義,決定了他雖然承認自然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但是創造性地研究、提出並運用的,成為他獨特的、有代表性的哲學思想的,是實踐唯物主義。這樣的角度是馬克思哲學研究的特點。離開這個角度,他可以接受也必須接受自然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他之所以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初步提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之所以支持恩格斯從事自然辯證法的研究並認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闡述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原因就在這裡。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在馬克思這裡有矛盾嗎?沒有。
從馬克思的角度出發,自然並非離開人的活動獨立自在的自然,自然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由歷史的自然即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自然構成的。但是,一旦超出了馬克思觀察世界的特殊角度,把實踐唯物主義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觀,就會帶來問題。例如,有人從本體論的角度研究實踐活動,提出實踐本體論,立即與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發生矛盾,遇到“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這樣的“致命”問題。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與我們對“實踐”概念的理解有關。在對實踐唯物主義的宣傳中,我們往往只突出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強調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主張從人、主體和實踐出發解釋世界。這當然確實是馬克思的思想,但它並不是馬克思“實踐”概念內涵的全部。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既批判舊唯物主義,也用唯物主義批判唯心主義,批判它脫離了客觀物質存在的制約來談人的主體性。在批判舊唯物主義不從實踐、主體方面出發理解世界之後,馬克思說:“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充分肯定物質存在對人的實踐活動的制約。首先,人的實踐活動總是從一定的客觀條件出發進行的,對實踐者來說,這些條件是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例如,他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其次,馬克思充分肯定法國啟蒙思想家關於“人是環境的產物”的思想。關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他強調地理環境的作用,強調環境決定著人的感覺能力、實踐能力的發展;關於社會環境的作用,馬克思的名言——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就是集中體現。最後,人作為主體,他的實踐活動所體現的能動性、創造性能否變為現實,也即他的實踐活動能否取得成功,是由客觀物質存在決定的——“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由於一方面強調實踐活動中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另一方面強調這種實踐活動又受物質存在的制約,體現了人的受動性,所以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是人的能動與受動的統一,人和自然的統一。例如,他認為工業,也即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最重要的實踐活動,但是“工業中向來就有那個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統一’”。他甚至稱自己的哲學思想“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把這二者結合起來的真理”。在這裡問題已經很清楚了: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之所以似乎是矛盾甚至對立的,正是由於我們在闡述實踐唯物主義時只看到實踐的能動性、主體性,忽視了它的受動性、客體性,對它作了片面的解釋。這樣的解釋當然有唯心主義之嫌,當然與辯證唯物主義是無法統一的。
馬克思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哲學思想作過系統、全面的闡述,因而他也沒有建立起把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統一在一起的完整體系。但是,這兩種思想在他那裡並不存在矛盾,因為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客觀世界的觀察與解釋。當與有神論包括黑格爾哲學進行論戰時,他與恩格斯一樣,所展現的是自然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當在人的問題以及社會歷史問題上批判舊唯物主義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時,他手中的武器是實踐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的發展規律在內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只是這一歷史觀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因為實踐唯物主義受到馬克思本人的高度重視,作了大量論述,而且的確與眾不同,成為他的哲學思想的標誌,人們稱他為實踐唯物主義者。
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在馬克思那裡沒有矛盾,但是它們能不能統一起來,能不能在兩者統一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馬克思的哲學體系,有待進一步研究。不過無論如何,把兩者看作相互矛盾甚至是相互對立的,不符合馬克思的思想,也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