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沿革下察隅鎮原稱下察隅區委,原址在洞沖村南面100米處,1979年搬至新區,1986年改為鄉,2000年改為鎮。2005年,全鎮農牧民859戶,總人口4589人。農場200餘戶,800餘人。
轄區
全鎮共轄20個村委會,分別是沙瑪村、松古村、京都村、竹尼村、宗古村、日瑪村、塔瑪村、嘎腰村、拉丁村、沙窮村(包括沙窮二組)、沙瓊洞沖村、嘎堆村(含嘎美組)、巴安通村、新村、夏尼村、塔林村、共同村、自更村、扎巴村、知巴村,農場直屬林芝地委。
自然特徵
下察隅鎮全鎮人口居住在山區海拔1400米--1600米之間,整個鎮區森林覆蓋面積達65%以上,鎮政府所在地海拔為1548米,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受印度洋氣候的影響,終年氣候溫和,陽光充沛,雨量充足,四季不明顯,年平均氣溫在12-14攝氏度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在720.3—987.2之間,無霜期長達330左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優越的氣候條件為下察隅動植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自然資源眾多,特產豐富,盛產水稻,因此,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譽。
資源特點
下察隅鎮森林履蓋率高,木材蓄積量大,質量好,保護區和非保護區的動植物種類和林下資源豐富。已知名的菌類、中藥材多達幾十種,民眾經常採集出售的有蟲草、天麻、貝母、三七、黃連、七葉一支花等。下察隅鎮除木材、林下資源外,還有豐富水利資源等,水利資源電力蘊藏潛力大。比較突出的還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森林中的動物多達100餘種(山雞、麝、熊、虎、野山羊、野牛、鸚鵡、豹等)。
人民生活
全鎮GDP1501.26萬元,農牧發人均純收入2264.19元,人均現金收入1173.63元。
林業
下察隅鎮林區樹種主要有:馬尾松、雲南松、香樟、雲杉、紅豆杉等多種,其中珍貴樹種數十種。經濟林主要有蘋果、桔子、油桐、梨等。
農業
下察隅鎮以農業為主,是全縣的糧食主產區。全鎮耕地總面積為10429畝(其中水田7401畝,旱地3082畝),人均2.2畝,糧食總產量12550041斤,主要農作物有稻穀、玉米、小麥、花生、油菜等;養殖業:主要有黃牛、生豬、雞、鴨、魚等。
財稅金融
下察隅鎮基本沒有財政收入,主要靠上級政府拔款。
城鎮建設
自2003年下察隅小城鎮建設得到飛速發展,由1992年的政府單獨舊院發展到2003年----2005年建有樓房,水泥街道,吸引個體工商戶80餘家,小城鎮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私人在鎮建房,很好的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至2005年下察隅鎮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新建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
水利電力
下察隅鎮有水渠35條,電站2座(沙瑪電站、農場電站),裝機容量達925千瓦,發電量達700千瓦,基本保障了全鎮70%的民眾正常用電。
文教科技衛生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鎮教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下察隅鎮有兩所完全國小(洞沖國小、農場國小),教學點8個,在校生832人,占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的98%,掃盲工作在2003年順利通過了自治區工作組的驗收。
“村村通”廣播、電視、電話。
醫療衛生
醫療條件不斷改善,新型醫療基金帳戶的建立,為民眾看病就醫提供了資金保障,民眾的健康進一步提高,醫務人員的素質、服務質量得到了較大飛躍,婦女兒童保健落到了實處。
環境綠化
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抓好自然保護工作,近年藉助“退耕還林”之機,宣傳發動民眾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發展庭園經濟,有效綠化了荒山、荒地。近幾年來全鎮植樹造林達2000多畝,減少了土石流的發生,有效保護了自然生態。
交通
下察隅鎮公路連線縣城,通往上察隅鎮,全鎮19個村委會通公路,只有塔林村不通公路,主要是沒有通往該村的公路橋,大部分村的公路路況較差。
通訊
下察隅鎮擁有程控電話,開通了好易通,20個村委會都通電話。
人文自然
下察隅鎮是一個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區。全鎮共有僜人村6個,僜人民眾237戶,1159人。下察隅鎮地處邊境一線,地理位置特殊,人文自然別居風情,有獨特的僜家手抓鈑、僜家酒、僜舞、僜文弄墨家編織、婚姻習俗等。領略純樸的民族風情,人文景觀是旅遊者的理想去所。
旅遊景觀
由於地理環境特殊,自然條件優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自然景觀十分壯觀。原始森林密布,雪山、河流、冰湖、草地、動植物種類眾多,尤其是蘭草多達1000餘種,奇花異草爭齊鬥豔,自然景觀美不勝收。天氣晴朗時登上山頂,風光旎旎,使人心曠神怡。
洞沖湧泉冬暖夏涼,又是天然的純靜之水,更是愛好旅遊者的必去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