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河烏青藏亞種
是雀形目河烏科的鳥類,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喉、胸部白色。體羽較短而稠密。嘴較窄而直,嘴長與頭幾等長;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無嘴須,但口角處有短的絨絹狀羽。鼻孔被膜遮蓋。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較短,尾羽12枚。跗蹠長而強,前緣具靴狀鱗;趾、爪均較強。棲息活動于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於不丹和中國。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白喉河烏青藏亞種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喉河烏青藏亞種
【中文別名】青藏白喉河烏、青藏河烏、河烏青藏亞種
【拉丁學名】Cinclus cinclus przewalskii
【命名者及時間】Bianchi,1900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河烏科、河烏屬、河烏外形特徵
雄鳥:白色型:額、頭頂、後頸、上背暗棕褐色,具蒼白色端緣;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隱現的暗色斑紋。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緣。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頦、喉、胸白色;腹、脅濃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
褐色型:上體似白色型,但額至後頸色較淺淡。頦、喉、胸暗棕褐色;腹、脅、尾下覆羽暗褐色,後者沾灰、羽緣色淡。雌鳥:與雄鳥形態相似。
幼鳥(白色型):額至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羽緣黑褐,形成鱗狀斑紋。翅羽黑褐,具灰色外緣及灰白色端緣。頦至胸污白色,具褐色細點斑,胸部較著;腹、脅灰褐,腹中央污白沾土棕色。
幼鳥(褐色型):上體羽色與白色型成鳥相似。下體頦、喉、胸棕褐色,具灰白端緣;下體餘部暗棕褐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鳥暗褐、幼鳥淡黃褐色(新采標本成鳥暗藍灰色、幼鳥黃肉白色)。生活習性
棲息於森林及開闊區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間溪流。在部分地區有季節性垂直遷移。身體常上下點動,作振翅炫耀。善游泳及潛水,頭從水中冒起如瓶塞。活動于山間河流兩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從不遠離河流而飛往他處,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動,遇驚及受到干擾時,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飛,遇河流轉彎處亦不從空中取截徑飛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飛翔較迅速,飛行路線呈直線狀。在距水面較近處活動,飛行距離常很短,往往由一塊岩石飛到另一塊岩石上。如中途遇見人,能很快地轉向相反的方向,順河川飛走。能突然潛入水中,在急流中行走,或作短距離的浮游。河烏通常成對活動,貼水面飛行,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隻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凍水域活動、覓食。在水底礫石間或水面上及河灘的礫石中找尋食物,主食水生昆蟲及其他幼蟲,也以水生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如蓼科、禾本科等的種子、樹葉,小魚、甲殼類、蜘蛛、蝸牛等。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甘肅(榆中,天祝,武威,肅南,臨潭,宕昌,文縣,丹曲),青海(西寧,民和 ,同仁,循化,格爾木,青海湖,天峻,玉樹),四川(平武,天全,寶興,康定,白玉,德格,巴塘,馬爾康,松潘,茂汶),西藏(當雄,羊八井,芒康,江達,察隅,拉薩,昌都地區北部)。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