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散

寒食散

寒石散又名五石散,源於秦代而興於魏晉,唐代後逐漸不為人所服用,現今流傳方帖是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散劑。服後身體燥熱,需要吃冷食、飲溫酒、洗冷浴及行路來發散藥性謂之“行散”這也是“散步”一詞的由來,中醫界亦有傳五石散本是東漢末年用以治療瘧疾的藥物,然未獲普遍證實,其對瘧疾也沒有療效。魏人何晏說:“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長期服用,皮膚便會變得白嫩細緻,六朝美男子,膚質皆以白皙聞名,王衍“手白更勝玉柄”,何晏引來魏明帝湯餅之宴。但寒石散終究是毒物,長期服用會有很大的副作用。

歷史由來

是古代神仙服食範疇中的一種。求仙藥之事,起於秦始皇。漢武帝時,信奉方士李少君、欒大等,燒鍊金石一類礦物,物為石藥。寒石散與成仙無關,服之者多稱去病強身,實際上為濟其色慾。西漢時名醫淳于意診籍(病歷記錄)中,曾提到醫治因服五色散而發疽之事。三國魏時清談家、駙馬何晏是寒食散的提倡者。當時,貴族中人相繼服用,一時成為風氣。

基本概述

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稱它“五石散”,是因為它 用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中藥散劑,而之所以又被稱為“寒食散”,乃是因為服用此藥後,必須以食冷食來散熱而得名。

歷史沿革

魏晉風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追崇的典範。在很多人看來,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雋秀王衍、樂廣至於江左領袖王導、謝安,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景仰。魯迅在其著名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不但談到了魏晉風度和何晏等人物,同時亦多處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導服用的藥物“五石散”。實際上談論魏晉風度時,必定會說到這個“五石散”,因為兩者幾乎是聯繫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風氣自被何晏倡導並開始流行後,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歷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且頗有發展,僅在《隋書·經籍志》中就著錄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這個與魏晉風度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認為是由東漢的張仲景(150——219)發明的。因為最早註明“宜冷食”將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諸病源候論》里引晉名醫皇甫謐語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張仲景合此藥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來治療傷寒(這個傷寒指的是感冒傷風一類的病,也就是古人說的風邪入侵,而不是指現代的傷寒症)。

主要成分

所謂 “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

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還有一些輔料。

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

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石鐘乳:

功效:溫肺氣,壯元陽,下乳汁。主治:治虛勞喘咳,陽痿,腰腳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

功效:溫肺腎,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陽痿,驚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

功效:殺蟲,虛寒瀉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

功效: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主治:治遺精,久瀉,便血,脫肛,崩漏,帶下,潰瘍不斂等。

紫石英:

功效: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主治:治虛勞驚悸,咳逆上氣,婦女血海虛寒,不孕。

不良後果

服此藥致羰而死者,有何晏、裴秀、晉衰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學者皇甫謐則因服散而成殘疾。其風自魏晉至唐,歷五六百年而未中斷。

曹歙、皇甫謐、靳邵、范曲、釋道弘等,對寒食散深有研究,對藥理學產生影響。唐初孫思邈《千金方》中錄散方甚多,但深斥其禍。其後孟詵、薛曜又推挹乳石之功備至,故唐人用乳石、硫磺之類,也頗常見。降及明代,則演變為紅鉛。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引晉皇甫謐曰:“近世尚書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必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晏死之後,服者彌繁,於時不輟,余亦豫焉。”

相關事件

五石散與魏晉風流人士

2008-03-14 14:03:43 來自: 曼珠紗華 (杭州)

不明就裡者往往認為魏晉名士的穿著很飄逸,稱其為魏晉風度。殊不知,晉人著輕裘、緩帶、寬衣,是迫不得已---因為他們服食了五石散。服五石散是魏晉上流社會的流行風俗,不過當時的名士服用此藥是有極大的代價的,一不小心,它就會要人命的。然而,五石散究竟是種什麼神秘藥物,竟使魏晉至唐中葉的名士們趨之若鶩,歷時整整五百餘年而未有間斷?

五石散,亦稱寒食散。其五味主藥為白石英、紫石英、石鐘乳、赤石脂、石硫黃而言。五石散是一種劇毒藥,服用後伴隨毒性發作,產生巨大的內熱,因此需要一整套極其細微而繁瑣的程式,將藥中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即所謂散發。如果散發得當,體內疾病會隨毒熱一起發出。如果散發不當,則五毒攻心,後果不堪構想。即使不死,也將終身殘廢。而散發的重要一點是,必須在服藥後多吃冷飯,故稱寒食散。

除了吃冷飯之外,還要注意多外出步行運動;稱為散動或行散。還要注意多喝熱酒、好酒,每天飲數次,使身體薰薰有酒勢,即處於微醉狀態。如果飲冷酒或劣質酒就可能會送命。西晉的裴秀就是因服藥後飲用冷酒而致命。另外,服藥後還要用冷水浴來將藥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並不能穿過多過暖的衣服。

其它信息

其實寒食散的藥方,漢代就有了。五石散的廣泛流行是從魏何晏改造藥方服用見效,加以推廣後開始的。那么,何晏為何要服用並推廣此藥。

何晏是三國時魏國人,本是漢末何時之孫,後來他的母親改嫁曹操,他也就被曹操收養了。據何晏自己說,“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並覺神明開朗。”就是說,服此藥不但可以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精神爽朗、氣色紅潤———這在盛行清淡,美貌是品評人物才性高低的必要條件之一的當時,是十分重要的。何晏作為清淡的領袖人物和吏部尚書這一選官的重要位置上,不可能不高度重視自己的容貌和風度。據載,生活中的何晏美姿儀、臉很白,直令人疑其塗脂抹粉。所以,何晏服五石散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追求美貌。

在當時的人看來,五石散還具有春藥的作用。何晏服藥目的之二是為了縱慾的需要。宋人蘇軾亦說:“世有食鍾乳、鳥喙而縱酒色以求長年者,蓋始於何晏。晏少而富貴,故服寒食散以濟其欲。”蘇軾的猜測不錯,何晏的確是個好色之徒。他雖然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成為曹操的女婿,但並不安分,經常去勾引別的女人,使得金鄉公主醋意大發,跑到何晏的母親沛王太妃那裡去告狀。

以何晏的名士圈子的聲望,他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人們效仿的對象。西晉以下,服散之風更盛,晉哀帝、王羲之、張孝秀、房伯玉、皇甫謐等名流,都嗜服五石散。據史學家余錫嘉先生考證,從魏正始到唐天寶之間的500多年中,服石者可能有數百萬,因此喪生的也可能有數十萬。

服散無異於慢性自殺,與現代社會中的吸毒現象性質類似,但服散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卻要遠遠超過吸毒。服用五石散的時間越長,中毒的程度就越深,直至死亡。長期服用的結果,有的舌縮入喉,有的癰疽陷背,有的脊肉爛潰,有的痛苦異常得要自殺,有的因為應飲熱酒卻誤飲冷酒而送了命。

至於以行貌絕美著名的何晏,在被司馬懿所殺之前,善論陰陽的管略說何宴: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可見,服用五石散沒有也決不可能使他長期精力旺盛,反而傷了他的元氣。

治服藥方

服草木之藥則速發,須調飲食;金石者則遲起而難息。其始得效者,皆是草木盛也,金石乃延引日月。草木少時便息,石勢猶自未盛。其有病者不解訊息,便謂頓休,續後更服,或得病固藥微,倍復增石,或便雜服眾石,非一也。石之為性,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臟,其濁穢便同灰土。但病家血氣虛少,不能宣通更陳瘀,便成堅積。若其精華氣不發,則冷如冰。而病者服之望石入腹即熱,既見未熱,服之彌多。既見石不即效,便謂不得其力,至後發動之日,都不自疑是石,不肯作石訊息,便作異治者,多致其害。道弘道人制《解散對治方》,說草石相對之和,有的能發動為證,世人逐易,不逆思尋古今方說,至於動散,臨急便就服之,即不救疾,便成委禍。大散由來早難將之藥,夫以大散難將,而未經服者,乃前有慎耳。既心期得益,苟就服之,已服之人,便應研習救解之宜,異日動之,便得自救也。夫身有五石之藥,而門內無解救之人,輕信對治新方,逐易服之,從非棄是,不當枉命誤藥邪。檢《神農本草經》,說草石性味,無對治之和,無指的發動之說,按其對治之和,亦根據本草之說耳。且大散方說主患,注藥物,不說其所主治,亦不說對和指的發動之性也。覽皇甫士安撰《解散說》及將服訊息節度,亦無對和的發之說也。復有稟丘家,將溫法以救變敗之色,亦無對和的動之說。若以藥性相對為神者,栝蔞惡乾薑,此是對之大害者。道弘說對治而不辨此,道弘之方焉可從乎?今不從也。當從皇甫節度,自更改栝蔞,便為良矣。患熱則不服其藥,惟患冷者服之耳,自可以除栝蔞。若虛勞腳弱者,以石斛十分代栝蔞;若風冷上氣咳者,當以紫苑十分代栝蔞。二法極良。若雜患常疾者,止除栝蔞而已,慎勿加余物。

中藥方劑之寒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