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介紹
在贛縣湖邊鄉一帶農村,人們到了60歲時便要為自己的後事準備棺木,完成時還要大擺酒席舉行隆重的儀式,將棺木置放於大廳的樓樑上,當地農村俗稱“壽木上座”。
一“上座”儀式:
1999年11月27日筆者有幸應邀同往贛州市郊湖邊鄉上中邊村(原為贛縣地)參加村民鍾某的“壽木上座”儀式,中邊村位於市西部,距城區約5公里,鍾某家便落在這裡的一片青松搖曳、農田環繞的小丘陵坡地上。鍾氏居屋是贛南典型的傳統“四扇三間”即三開間懸山式土屋,居屋單家獨戶。這一天,屋間空坪上擺開了十多台桌椅,旁邊廚房門口還搭著臨時棚子,料理酒席廚事,鍾屋明間正門貼著大紅門聯,左曰:福如東海長流水;右聯曰:壽比南山不老松;橫披:紫徽正照。次間隔為二間,面向廳堂開門,每門門楣垂下三條紅紙,依房主身份各書吉語。如左次間下房是房主人居,則書“添福添壽”、“德高望重”、“松柏同春”;上房系房主已婚兒子居房,則書“星輝康寧”、“椿萱並茂”等;右次間的房主未婚兒子居室則書“大展鴻圖”等;廳堂後門則書“後有餘慶”等,廳堂左後位置排有4張條凳,上擱著二幅白木棺材,俗稱“壽木”。按習慣這時還不能上油漆,因為忌諱漆與“契”諧音。“契”為“吃”字,避諱吃掉主人壽年的不祥意思,被認為對主人健康不利。壽木的前、後、上三面棺材分別貼有紅紙吉語,左壽木前貼“福”字,後貼“壽”字,棺蓋上則書貼“福如東海”。“福”寓意指男,即東家男主人的棺木;右壽木前貼“壽”,後貼“祿”,棺蓋上貼:“壽比南山”紅紙。“壽”意指女,即是東家女主人的棺木。
參加賀喜的人一般在早晨開始就陸續來到,上午9時半吃早飯,11時左右用點心。中午12點舉行上座儀式,下午2點左右吃午飯,廚事物品在前一天必須準備好,這一天還要請吹鼓手,人數可多可少,經濟條件寬裕的人則多請幾名鼓手,經濟條件差的就少請幾位,但一般最少要請2名嗩吶吹手,凡是祝賀的客人一到,這邊鳴響爆竹,吹手奏樂,主人笑容可掬出門相迎,在一片喜慶氣氛中客人向主人送上紅包以祝賀,主人請客人座席喝茶,並送上點心,主人轉身將紅包交給在旁邊專司寫禮簿的人登記上冊。上座儀式由製造棺木的木匠主持進行,他必須為主人高唱讚詞,俗曰:“祝讚”。祝讚後再將擱置在板凳上的棺木抬到客廳的樓樑上,抬棺木的人不能有棺木主人的子女參加,多由親戚朋友操作完成。
這天中午12點,時辰一到儀式開始,木匠黃某立於壽木前高聲喊“鳴炮”、“奏樂”隨著他的指令頓時鞭炮轟鳴,樂聲一片,木匠舉起木工鐵錘在棺木腦上敲清脆三聲,意為壽木最後完工,接著木匠師傅開始祝讚,他一邊唱贊,一邊在棺木旁來回走動。每贊一句就稍作停頓,嗩吶立即補上按其音韻吹一、二個音節,如此贊吹反覆直至祝讚說完。木匠最後奮聲大呼“上座”旁邊早已立著一群漢子擁上,在歡樂的樂曲中七手八腳打開棺蓋將棺木有序地抬上樑,蓋好棺蓋從樑上下來,至此儀式結束,客人座下,吃過午飯後大部分客人散去,少部分客人再留吃晚飯。
二、木匠與上座:
製作棺木的木匠是“上座”儀式的特定主持者。因此,東家在請木匠製作棺木前就要考慮木匠是否有能力來主持上座儀式,是否懂得這些規距,因為並不是每個木匠都知道這一套,所以不能隨便請木匠,從另一方面看,東家是不管祝贊儀式的事務,即使是由於某種特殊原因,做棺木的木匠不能主持上座儀式,也是要由該木匠另請高明,付紅包找別的木匠代勞來主持上座儀式,東家不管。上座儀式必須選擇日子進行,一年中有三元,上元為正農曆正月十五日,中元為七月十五,下元為十月十五。上座擇日原則上只能是選擇“三元”之一。鍾氏的壽木是十月十五的下元日開鋸動工,初十八完成壽木的製作,按常規是在十九舉行上座儀式。但鍾氏請來的木匠是個懂些風水,能推算命理的師傅,他對東家說:初十九的日子不好,不如初二十日吉。十月初二屬“木”,二十歸位,於北帶水。北屬水,水生財。東家採納了木匠的意見,決定推遲一天到初二十舉行上座儀式壽木登位。按照傳統習慣,上座前要在棺木內放置花生、稻穀、豆子、瓜子、菜籽或芝麻即五色種子。五色種子用紅紙或布袋包好。置於棺內腦向。木匠司儀祝讚可長可短,往往在於木匠當時的情緒,高興時多說幾段,不痛快時少唱幾句。其祝讚辭曰:“日吉時良大吉昌,壽木登位時正當。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天開長樂人壽年豐,棺廓早備益壽延年。紫徽正照,添福添壽。生輝康寧。松柏同齊,椿萱並茂。南極老人添壽笑,北財童子助長生。滿堂福祿,吉慶滿堂。恭喜,恭喜!”
三、禮譜與壽衣:
“上座”是當地客家人的一件大事,一生中幾乎人人都要經歷,辦事前,東家必先用紅紙裝訂好禮譜簿以便記錄在冊,對賀禮情況留底存查。禮譜有傳統的書寫格式,即上座的禮譜封面文字標識並不直書什麼壽木上座譜名,而是以“壽比南山福如東海”這條吉語為禮譜標識。對此,在其他吉事中也是一樣。如結婚禮簿封面上書“花好月圓白頭偕老”等吉語來充做禮簿譜名。 賀禮人在禮譜內頁中的排名先後上也有傳統規定,先是內親,再是外戚,後是朋友鄰居。親戚中以輩份大小來先後排名,同輩中以年齡大小來先後排名。朋友鄰居則以祝賀日到達時間的早晚來先後排名。書名時對本族人不書姓,僅具名,以“家”字代姓氏,如“家XX具XX元”。每個名字前有一個流水號,當流水序號逢“1”時便以“福”字代替。當地人認為“1”與“雙”對立,字形與棺似,皆不吉利;逢“7”時就以“壽”字來代替,同樣忌諱“7”與“契”諧音,有吃人壽年的避諱意思。這種有趣的禮譜與寫法,反映出客家人傳統的一種天人感應的濃厚觀念。
四、壽衣與吹手:
東家在舉辦“上座”大事前,必須為自己準備好壽衣,一般請當地民間老裁縫來製做。壽衣是男女各2套,其中各1套紅衣,1套藍衣。壽衣的內容很多,有不少附屬檔案,各有用途和不同含意,如今會做這種傳統樣式,懂行的人也不多了。鍾氏請的是一位70歲的老裁縫來製作,其所有物件均是按傳統的規範和要求來做的,其壽衣物件包括:
衣褲:男、女衣褲各2套,各1紅、1藍顏色。藍衣褲穿在裡面,紅衣褲穿在外面。衣型寬大,老式做法。
孔明帽:三角形的白布帽,是男人所戴的帽子。
扎帶:即黑色的帶子因女人無帽,用扎帶扎頭。
枕頭:2個,男女各1,白布製成,到時候往枕頭內裝進石灰。
被單:2床,蘭布製成,男女各1床。
襪子:2雙,男女各1雙。
灰袋:2只,白布製成,專門裝死者終時為他燒的紙錢灰,做為帶入陰間的錢。
五色子袋:裝五色種子的小布袋,置入棺內帶入陰間使用。另一個用途是同時裝入死者生前脫落的牙齒。當地習慣,老人脫落的牙齒不能隨意丟掉,必須保存起來。
五色布:用紅、藍兩色而接合製成,釘在棺木上。
憑袋:人終後,請來的道士為死者超度靈魂,發給死者一張憑書,做為死者到陰間另一個世界的憑證。憑袋即是裝憑證的小布袋。
打狗餅:用草紙剪成圓餅狀,為狗吃的“餅”。當地村人認為,人死後的第一天夜上,其靈魂將返回家裡來看親人,狗能看見靈魂,死者就用打狗餅丟給狗吃,狗便不叫不咬,靈魂才能順利探望親人。
鞋子:2雙,紅布做,男女各1雙。
兜屍布:是塊較長的白布,布邊緣剪開了近十道刀口,以便撕開,它是臨終後撕開發給孝子帶孝的嚎帶。
壽衣系列物件中除五色種子袋和憑袋入入棺內,其它物件由主人另外保存,每年翻曬一次。曬壽衣的日子也有選擇,若逢閏年只能在“三元”日中選時間曬。若不逢閏年則不忌日子,主人隨意時間翻曬。
“上座”必請吹手,以嗩吶為主。鍾氏家境不很富裕,辦事只請了2名嗩吶手。他們是當地吹手,有請即吹,無請務農。他們各有師承,其中一位年近70,從民國年就習操此道。吹手根據吹事性質不同,所吹調式也不一樣。壽木上座以“大同山”曲牌為主。大同山鏇律比較輕鬆歡快,它有2種調式。一曰“贊語”,即是木匠在主持上座時和迎接客人來到時吹的調式;二曰“花子”,是迎接客人及走過場時吹的調式,如早晨尚未開席時吹幾段,有時敬神也吹花子。
“拜將台”,也是壽木上座儀式中所吹的一個曲牌,據吹手說曲牌為源於戲劇中點兵和官員朝拜的音樂,鏇律較為熱烈歡樂。拜將台也有2種調式。一為做紅事所吹的調式。二為做白事所吹的調式,其鏇律相對傷感一些,壽木上座的過程中主吹的是拜將台紅事調式,但是當“上座”抬棺上樑將棺蓋蓋好後,吹手吹奏的曲牌立即改吹大同山,直至人從樑上下來儀式結束。
五、鍾氏源流與習俗:
據1949年修鍾氏族譜“贛縣上中邊白田蓮荷塘三修房譜譜序”曰:鍾氏屬河南穎川堂,其祖原仕于海臨(疑為海寧),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時,固避“侯景之亂”而遷至虔州崗下朝天坊即今贛州地。不久其子又遷興國殷富崗。傳到興亮公時,再從興國遷到贛縣今地上中邊白田蓮荷塘開基建祠,該文又說,白田蓮荷塘鍾氏家譜年久未修,本房老譜失於火,加之戰亂頻仍,別房老譜也無以查找。只能是靠調查和回憶整理老譜加入新內容,已無完整譜系,即要求加入別傳鍾氏譜系中聯修的情況說明。以鍾氏以上譜系看,其先祖遷徙路線似乎應是江淮或其它地區至贛州至興國至贛州湖邊,由於一些關鍵性的遷徙人物皆不見時間記載,也難以確定他們的準確搬遷時間,但應該可以認為,鍾氏是長期居於贛南,相對而言是土著化了的早期客家人,他們的“上座”習俗是一種客土文化的融合。就“上座”風俗而言,贛南的崇義、定南等地仍同樣流傳。定南“上座”則稱為“上壽木”,大多是在50歲時開始做壽木,對木匠師傅雙倍工錢還加送紅包,被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