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宜昌橙](/img/3/42c/wZwpmL0gTN5EDOxEzN2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c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宜昌橙](/img/6/e6a/wZwpmL0IjM1IjN5gjN2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Y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小喬木或灌木,高2-4米。枝幹多勁直銳刺,刺長1-2.5厘米,花枝上的刺通常退化。葉身卵狀披針形,大小差異很大,大的長達8厘米,寬4.5厘米,小的長2-4厘米,寬0.7-1.5厘米,頂部漸狹尖,全緣或葉緣有甚細小的鈍裂齒;翼葉比葉身略短小至稍較長。花通常單生於葉腋;花蕾闊橢圓形;萼5淺裂;花瓣淡紫紅色或白色,小花的花瓣長1-1.2厘米,寬0.5厘米,大花的長1.5-1.8厘米,寬約6-8毫米;雄蕊20-30枚,花絲合生成多束,偶有個別離生;花柱比花瓣短,早落,柱頭約與子房等寬。果扁圓形、圓球形或梨形,頂部短乳頭狀突起或圓渾,通常縱徑3-5厘米,橫徑4-6厘米,梨形的縱徑9-10厘米,橫徑7-8厘米,淡黃色,粗糙,油胞大,明顯凸起,果皮厚3-6毫米或較薄或更厚,果心實,瓢囊7-10瓣,果肉淡黃白色,甚酸,兼有苦及麻舌味;種子30粒以上,近圓形而稍長,或不規則的四面體,2或3面近於平坦,一面渾圓,長、寬均達15毫米,厚約12毫米,種皮乳黃白色,合點大,幾占種皮面積的一半,深茶褐色,子葉乳白色,單或多胚。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染色體數 X=9, 2n=18。
生長環境
![宜昌橙](/img/3/812/wZwpmLzMjN5YjM0gjN2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Y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宜昌橙的自然分布區較廣,適應性較強,故有不同的類型,據野外和栽培觀察,本種至少有紫花型和白花型兩類。白花型的花瓣白色,但在近花萼的部分為淡紫紅色,先開花後抽梢,翼葉小,其種子屬於多單胚混合型。紫花型的花瓣為鮮明的淡紫紅色,較寬闊,開花時抽梢,翼葉比葉身長。果近於扁圓形的其果萼肥大增厚;果梨型的其果萼通常平貼,也有增厚隆起的,其葉身和冀葉均甚大。這些類型的果通常經冬不落,所以在同一樹上有不同齡的果同時存在,俗稱之為公孫橘。
分布於貴州中部以北各江河沿岸的本種,其葉片最短小,花也小;分布於廣西北部的,其葉片最大,連翼葉長10-15厘米,果也大,徑約6厘米,其幼果的形狀與幼嫩的黎檬或香櫞相似,闊橢圓形,兩端略狹尖,果皮甚平滑;分布於雲南西部漾濞、保山一帶的,其翼葉部分通常比葉身略長且寬,葉片質地較薄,葉緣有較明顯的細裂齒,果皮也很薄,它與分布於湖北西部及四川東部一帶的較典型的宜昌橙有些差別,從地理分布看來,它與川東、鄂西、湘西、黔、桂北這一分布區之間有間斷。
![宜昌橙](/img/1/4cc/wZwpmLyYTOwAzNxYjN2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Y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宜昌橙的葉偶爾也有單葉的,也還有二重單身複葉的,即葉身或翼葉又再分二節,筆者觀察到用宜昌橙種子播種後生出的幼苗,至少在最初長出的第3到第7片葉子全都是單葉,到第4片或第8片以後長出的葉子才是單身複葉。此外,尚有個別葉片,它的一邊葉緣明顯地分裂至中脈,而另一邊的葉緣則不分裂,即全緣。這說明原始的柑橘屬植物的葉很可能是單葉型。同時可以看到,發展到現階段的單身複葉仍然不是個穩定型。從宜昌橙各器官形態的多樣性及其變異幅度,即葉、花、果的形狀及其大小,花的顏色,單胚及單多胚混合型等特徵,可以看到,在自然條件下的宜昌橙存在各演化梯階的類型。
宜昌橙很耐寒,於攝氏零下11.5度仍能正常生長而不受凍害。耐土壤瘦瘠,耐蔭,抗病力強,是嫁接柑橘屬植物的優良砧木之一。接甜橙、本地早、檸檬等有使植株矮化作用。但它的自然分布區在五嶺以北、秦嶺南坡以南這一地區,引種至北回歸線以南地方,生長不良。
分布範圍
產陝西、甘肅二省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及西北部、廣西北部、貴州、四川、雲南。生於高山陡崖、岩石旁、山脊或沿河谷坡地,自然分布的最高限約2500米山地。也有栽培的。
主要價值
苗藥名稱:阿勞茲包根琅
來源:植物的葉
功能:消炎止痛,防腐生肌,傷口潰爛,濕疹,瘡癤,腫痛
來源:《滇藥錄》。
宜昌柑桔
宜昌出產柑桔,歷史悠久,屈原的《桔頌》,證明至少兩千多年前,宜昌就已栽培柑桔。《史記·貨殖列傳》有“蜀漢江陵千樹桔”的記載。由於宜昌地理氣候環境優越,宜昌栽桔,遠非“千樹”,而是居湖北省之冠,1991年產量達13萬噸以上,且有著眾多的優良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