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wǎn,yuān
注音:ㄨㄢˇ,ㄩㄢ
部首:宀
部外:5
總筆畫:8
字形分析:上下結構;形聲;上形下聲
異體字:惌
鄭碼:WDRY;統一碼:U+5B9B;五筆:PQBB;倉頡:JNIU;四角:30212
筆順:丶丶フノフ丶フフ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宛
wǎnㄨㄢˇ
①曲折:委~。~妙(聲音婉轉動聽)。~轉(zhuǎn )(a.輾轉;b.同“婉轉”)。
②仿佛:~然。~如。~若(仿佛,好像)。
③姓。
其它字義
● 宛
yuān
ㄩㄢˉ
◎ 〔大~〕古代西域國名,在中亞細亞。
漢英互譯
◎ 宛
as if winding
方言集匯
◎ 粵語:jyun1 jyun2
◎ 客家話:[梅州腔] jang1 [海陸豐腔] wan3 won3 [客語拼音字彙] van1 von3 yan1 [東莞腔] jen3 [客英字典] von3 [寶安腔] won3 wan3 | jen1 [台灣四縣腔] wan3 won3
◎ 潮州話:冤2(婉)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宛 wǎn
<動>
1.形聲。從宀,夗聲。象屋裡的草彎曲自相覆蓋。本義:彎曲
2.同本義
宛,屈草自覆也。――《說文》
宛宛黃龍。――《史記·司馬相如傳》
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漢書·揚雄傳下》
3.又如:宛妙(事物屈曲美妙);宛虹(彎曲的虹);宛曲(輾轉;曲折);宛委(彎曲;曲折);宛宛(盤旋屈曲的樣子;山川道路蜿蜒曲折);宛燀(迴旋盤曲)
4.晃蕩;搖動
晴野霞飛綺,春郊柳宛絲。――白居易詩
5.釋散
紛乎宛乎。――《莊子》。成玄英疏:“紛綸宛轉,並釋散之貌也。”
詞性變化
宛 wǎn
<形>
1.委婉;婉轉[mild and roundabout]
一面收拾禮物,逕往東京,投宿省院諸官,令其於天子之前,善言啟奏,別作宛轉。——《水滸傳》
(3) 溫柔 [gentle and soft]。如:宛約(形容步態柔美);宛順(和順;柔順)
(4) 凹入;低洼 [hollow]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詩·陳風·宛丘》。毛傳:“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5) 隆起 [swelling]
宛中宛丘。——《爾雅·釋丘》。郭璞注:“宛,謂中央隆高。”
(6) 順利;順遂 [smoothly]
天為粵宛,草木養長,五穀蕃實秀大。——《管子》
(7) 小 [small]
宛彼鳴鳩,翰飛戾天。——《詩·小雅·小宛》
◎ 宛 wǎn
〈副〉
(1) 似乎,好像;仿佛 [as if]
宛然可遇。——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宛然尚在。——《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宛肖(逼真;極像);宛類(很像)
(3) 事物真切可見,歷歷在目 [clearly]。如:宛爾(明顯的樣子;真切的樣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惌《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委遠切,音琬。《說文》屈草自覆也。
又宛然猶,依然。《詩·秦風》宛在水中央。《注》宛然,坐見貌。《魏風》好人提提,宛然左辟。《注》宛然,讓之貌。
又丘名。《爾雅·釋丘》宛中,宛丘。《又》丘上有丘為宛丘。《注》宛謂中央隆高。
又平聲。《玉篇》《集韻》《類篇》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
又縣名。《一統志》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為韓宛邑,秦為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又姓。《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又去聲,於願切,音苑。小也。《詩·小雅》宛彼鳴鳩。《注》宛,小貌。
又入聲,紆勿切,音郁。《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郁通。
又葉於雲切,音熅。《前漢·班固敘傳》漢武勞神,圖遠甚勤。王師嘽嘽,致誅大宛。
說文解字
【卷七】【宀部】宛
屈草自覆也。從宀夗聲。惌宛或從心。於阮切
說文解字注
屈艸自覆也。上文曰奧,宛也。宛之引伸義也。此曰屈艸自覆者,宛之本義也。引伸為宛曲,宛轉。如爾雅宛中宛丘,周禮琬圭皆宛曲之義也。凡狀皃可見者皆曰宛然。如魏風傳曰宛辟皃,唐風傳曰宛死皃,考工記注惌小孔皃皆是。宛與薀。薀與。聲義皆通。故方言曰宛蓄也,禮記曰兔為宛脾,春秋露曰鶴無宛氣皆是。從宀。夗聲。夗,轉臥也。亦形聲包會意。於阮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