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嬰戲圖

宋代嬰戲圖

宋代是嬰戲題材繪畫的成熟和繁榮時期,從內容取材上大致可分為寫實生活類作品和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兩大類。有限的嬰戲圖作品充分體現宋人精湛的技藝和“尚真”的審美追求,也為後世了解宋代社會生活尤其是兒童的真實狀貌提供了寶貴的圖像資料。宋代嬰戲題材繪畫中有許多與節慶活動相關的作品,諸如與春節有關的《百子嬉春圖》、《九九陽春圖》等;與端午節有關的《端陽嬰戲圖》、《重午嬰戲圖》等。此類作品中大多包含一定的象徵寓意,或盼多子多孫、多福多壽,或表達去災辟邪。

宋代寫實生活類嬰戲圖

(一)節令遊戲
宋人嬰戲圖宋人嬰戲圖
在古代,人們的休閒活動常常與春、夏、秋、冬的時令季節變化緊密相關,兒童的遊戲也不例外。宋代蘇漢臣的《嬰戲圖》軸中描繪了兩個男孩撲蝶的情景:時當盛夏,嬰兒皆身著薄紗衣褲,其中一個男孩正輕步向前,張開雙手去捕捉飛舞於野花間的蝴蝶;另一個孩子伏坐在地上,手執紈扇注視著他的夥伴。兩個嬰孩一靜一動,在撲蝶的情節中相映成趣。畫家多用遒勁而簡潔的線描勾畫出富於質感的紗衣,從中透出豐滿的軀體,筆墨不多,但表現得精彩之極。人物的神情動態也刻畫得精妙入微。補景僅畫一棵野花,恰到好處地顯現出環境氛圍,使人物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秋季是收穫的時節,這時孩童的遊戲內容也最為豐富。如《秋庭嬰戲圖》、《秋庭戲嬰圖》、《嬰孩斗蜇圖》、《嬰孩鬥蟋蟀圖》等都記錄了關於秋天的遊戲。蘇漢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是《秋庭嬰戲圖軸》,圖中描繪了姐弟二人在庭院漆凳上玩弄棗磨的遊戲。形象健美俊俏的男嬰用手撥弄棗磨,姐姐在一旁悉心照護,唯恐弟弟把棗磨弄翻,環境占據畫面相當的部位,庭院布景簡潔,山石聳秀,芙蓉盛開,野菊競艷,不僅點明了美麗清秋的時令特徵,也充分襯托出孩子的優美形象,體現著姐弟倆的親密無間。與此相近的《冬景嬰戲圖軸》則描繪了冬季庭院裡玩逗小貓的遊戲,人物造型、神態以及設色與背景的處理都恰到好處,其構圖與細節刻畫與《秋庭嬰戲圖軸》很相似,有學者猜測此幅作品可能是蘇漢臣所作“春、夏、秋、冬”系列之一。在宋代所有嬰戲圖中惟有這兩幅作品出現了女嬰形象,作者很有可能是在表達兒女雙全的美好願望。(二)生活場景
《浴嬰圖》浴嬰圖
宋代的嬰戲題材繪畫中有一部分也側重於日常生活的描繪,這些作品多體現一種平淡、祥和、親切的感覺,沒有矯飾和誇張,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浴嬰圖軸》表現兒童洗浴的場景,畫面正中置浴盆,有保姆為一嬰兒洗浴,盆旁有嬰兒似在等待。另一側有保姆為剛剛出浴的嬰兒擦身穿衣。還有一貴婦端坐於浴兒之側,身前有一幼兒依偎,表現了母子的親密之情。另外明摹宋代《浴嬰圖軸》也表現了同樣的主題。《嬰兒狸奴圖》以盛夏的庭院為背景,描繪了一嬰兒休息的場景。嬰孩身著紅紗躺在鋪開的花席上,身旁散落著玩膩了的玩具,席上的一隻白貓和地上的一隻花貓在互相嬉戲玩逗,圖中嬰兒以靜態置身於花叢中,仿佛若有所思,留給觀者以無限的遐想。以上幾幅作品均飽含一種濃厚的“情”在裡面,生活味道十足。
小庭嬰戲圖小庭嬰戲圖
另外有《小庭嬰戲圖》與《秋庭嬰戲圖》這兩幅作品生動表現出嬰孩爭吵的場面。《小庭嬰戲圖》描繪了庭院中兩個男孩在爭吵的真實情景,穿綠衣服的男孩一胳膊高舉,一手抓住一男孩衣領,仿佛在質問對方。另外居中的孩子注視爭吵的雙方,最左方穿黑衣服的男孩則作躲閃狀,人物動態神情各異。畫面雖然描繪的是孩童之間的矛盾衝突,卻仍透露著一種祥和的氣息。《秋庭嬰戲圖》描繪的也是兒童遊戲中爭吵的情景,兩個孩子正在爭奪一桿紅纓槍,他倆雙手用力緊握槍桿,互不相讓,一個身體後傾,一個臀部重心向下,雙眼瞪圓,似用盡了渾身的力氣。地上扔了一把折斷的長槍,這個細節預見了孩子們發生爭吵的結果。這兩幅作品表現的同為孩童爭吵的場景,但畫面傳遞出的卻是歡樂融洽的氣氛,透射了孩子天真、活潑、頑皮的特性。(三)模仿戲曲
傀儡嬰戲圖傀儡嬰戲圖
宋代嬰戲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表現孩童模仿戲劇的場景,多為皮影戲或傀儡戲,生動形象地體現出兒童喜好模仿的特性。《嬰孩弄影戲圖》表現的就是嬰孩玩皮影戲的場面。在假山之旁,三個孩子坐於地上表演皮影戲,一男孩面前置有簡單的框架,形成皮影表現的“亮子”(影窗),他在後面操作表演,框架前另一男孩擊鼓伴奏,還有一個在興致勃勃地觀看錶演。三個孩童形象俊美,神色生動,十分招人喜愛。皮影戲演出在宋代相當普及,影人系用素紙或羊皮雕鏃而成,有豐富的劇目,元宵節時開封的街頭巷口都有影戲棚演出,平時村子裡也有藝人獻藝。
傀儡戲的模仿也多在嬰戲畫家的筆下出現,傀儡戲是民間戲曲中一種特殊的表演類型,多有藝人操作木偶伴隨宗教儀式進行表演。《傀儡嬰戲圖》描繪了四個嬰孩在模仿傀儡戲的場景,一嬰孩在幕後操縱著傀儡木偶,前面兩兒童正高興地充當觀眾,旁邊另一嬰孩在敲打樂器,煞有其事,嬰孩形象甚是可愛。傀儡戲本
骷髏幻戲圖骷髏幻戲圖
來是喪葬活動中的驅邪表演,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祭祀儀式中制偶做戲的習慣,通過傀儡戲的象徵性表演,達到儀式所要實現的人的某種願望。傀儡戲在中國由來已久,先秦時期就已有了土傀儡和木傀儡。據戲劇理論家常任俠先生說,古代跳鬼驅魔,黃金四目的方向其實是引柩守墓的勇士,他因其形狀傀儡,跳躍做戲故稱“傀儡戲”。“大儺”方向驅鬼,便是傀儡戲的開始。北宋時期傀儡戲有了廣泛的發展,種類較多,有“杖頭傀儡”和“懸絲傀儡”,還有獨特的“水傀儡”。《傀儡嬰戲圖》、《骷髏幻戲圖》屬於懸絲傀儡,《蕉石嬰戲圖》中描繪的則是杖頭傀儡戲的表演。另外模仿戲曲的作品還有《荷亭嬰戲圖》,《百子圖》按情節來看也應屬於這一類。

宋代具有象徵意義的嬰戲圖

(一)吉祥寓意
子孫和合圖子孫和合圖
像“百子千孫、子孫和合”等辭彙蘊涵了社會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普遍心理和共同願望。《百子嬉春圖》就是直接寄寓多子多孫觀念的佳作。作品中描繪了新春佳節之時,孩童舞獅、奏樂、演影戲、放風箏等活動。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慶活動,是一年的開始。漢代《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人們舉行一系列的慶典活動來祭祀、祈福。在《百子嬉春圖》中多個場景體現了吉祥寓意,圖中放風箏情節在古代有釋放晦氣邪氣之意,嬰孩玩弄麒麟寓意“麒麟送子”。圖中另外還有琴棋書畫等藝事活動,體現出一種對後代的願望,各種各樣的活動烘托出一種充滿生機的百子百孫景象。“百子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特定的含
撲棗圖撲棗
義。由於百含多或者無窮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賀的良好願望發揮到一種極致的狀態。“百子”自然也就寓意子孫生生不息,體現生命繁衍的美好願望。蘇漢臣所做《百子圖軸》亦是這種寓意的典型作品,圖中雖然描繪的是一群孩童在夏日裡的廣場上扮演雜劇的遊戲,但明顯帶有祈福意味。
《子孫和合圖》描繪三名孩童在宮廷花園中戲水,五爪龍紋藍彩瓷缸種植的粉紅荷花正在盛開。主題取童“子”、“荷”花的諧音而成“子孫和合”之寓意,白胖活潑的戲嬰飽含著追求福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此類作品還有《九九陽春圖》,其中陽是“祥”的諧音,取吉祥之意。《撲棗圖》中搶棗而食有“早生貴子”之寓。(二)驅鬼辟邪
五瑞圖五瑞圖
儺戲為題材的《五瑞圖》描寫了五個兒童帶著儺面具分別扮演不同的神,手拿道具舞,一派熱鬧喜慶的場面。儺戲在古代是元宵節舉行的巫術活動,“儺”是上古先民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為目的的祭祀活動,起源於湖南西部的古黔之地。《說文解字》對“儺”的釋義為:見鬼驚詞,即鬼發出的驚呼聲。《辭海》解釋為古時臘月驅除疫鬼的儀式。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重五等等,為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驅除瘟疫的日子。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流傳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蘇焯的《端陽嬰戲圖軸》描繪了三個頑皮的孩子戲耍的場景,其中一個調皮的孩童一手拿兩個石榴,一手拎著一隻用線繩繫著的蟾蜍,正把蟾蜍往小夥伴頭上放,小夥伴害怕得連忙用手捂住頭,另一個孩子見狀衝上去,準備奪下蟾蜍解救夥伴,畫面被定格在這一瞬間,孩童的頑皮和可愛躍然紙上。蟾蜍是五毒之一,孩童以線繩系蟾蜍,有戲蟾、驅蟾之意。另外古代有石榴開百子之說,石榴果實多子被讚譽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自古被視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孫、多福多壽的象徵,此圖把蟾蜍和石榴放在同一孩童手中即有驅邪祈福的雙重用意。此外,蘇漢臣的《重午嬰戲圖》也是表現端午節驅害辟邪的作品。
端陽嬰戲圖軸端陽嬰戲圖軸
在宋代嬰戲圖寫實生活類和具有象徵意義的兩大類別作品中,寫實生活類作品多是以滿足貴族的喜好和生活場景的記錄為目的。胡懿勛《中國古代人物畫女性與兒童圖像譜系研究》中指出“這種(嬰戲圖)創作是依照宮廷的習慣、禮制或貴族的實際需求而來,……單純地為了貴族的喜好或者記錄貴族子弟的生活景象,作為生活的圖像紀錄”。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嬰戲圖則吸收了諸多民間繪畫的因素,採用隱喻、假借、象徵等手法來寄託民眾信仰,寄託人們祈求平安、多子、多福等美好願望,具有較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兩大類題材分別從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為出發點,使嬰戲圖更具鮮活的生命力和濃厚的文化承載力,構成了宋代特殊歷史境遇下的嬰戲題材繪畫的時代風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