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睢陽詩

"原文接戰春來苦

原文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1].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2].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注釋

[1]魚麗:陣法名.《左傳·桓公五年》:"……為魚麗之陣.先編後伍,伍承彌縫."據《司馬法》注:"車戰二十五乘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
[2]陴(pi):指城牆上的矮牆.

作者簡介

張巡(708年--757年),漢族,唐朝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準.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環宇記》即是).至德二年( 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十三萬精銳軍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他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據說死後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

作品賞析

張巡(709—757):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市附近)人,一說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開元末進士.先任清河(今河北巨鹿縣)令,調任真源(今河南鹿邑縣東)令.安史亂起,張巡起兵討賊,與許遠共同堅守睢陽經年,保障了江淮數千里財賦之區.後因糧斷援絕,與南霽雲等三十六人同時殉難.《全唐詩》存其詩二首.
張巡是唐代安史之亂中抵抗安史叛軍、保衛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的著名的英雄人物.當時,他和許遠共同堅守唐王朝江淮財賦的通道、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睢陽,以罕有的悲壯氣概和犧牲精神與危城共存亡,對戰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以糧斷無援,壯烈殉難.關於張巡的事跡,史書多有記載.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中所描繪的張巡的英雄形象,一直感動著歷代讀者.而張巡本人在城危時所寫的這首詩歌,更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直接感受,為讀者提供了當時苦戰的真實記錄,體現了作者精忠報國的壯懷與高尚氣節.
此詩開篇入題,首聯"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即概括地寫出了睢陽當時的形勢.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正月,安慶緒驅所部十幾萬人圍攻睢陽,張巡部卒不足萬人,晝夜苦戰,屢挫其鋒.而叛軍圍攻不輟.當時如賀蘭進明、許叔冀、薛願等人,皆握重兵於附近州郡,有的降敵,有的觀望不救,致使睢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張巡激勵士卒,前後大小戰凡數百次,大量殺傷敵人,堅守達十餘月之久.由於城中兵源不能得到補充,糧食且盡,至食茶紙、馬肉,而敵軍兵敗復征,糧源充足,圍攻益緊.在這種形勢下,睢陽城日漸危急.所以,開頭這兩句並非泛泛之辭,而是包含著十分具體的內容.
以下三聯具體寫當時苦戰的情況."合圍侔月暈",用比喻形象地描繪敵兵重重包圍孤城,如同月亮周圍的暈圈團團圍定月亮一樣,這句是從對方著筆."分守若魚麗"則寫己方.魚麗,是一種攻防嚴密的古代陣法.張巡根據敵軍特點,用兵不依古法,使兵將上下相習,人自為戰.這句也是用比喻說,雖然敵軍層層圍困,守軍則能以不斷變化的戰法來有效地抵禦敵人的進攻."屢厭黃塵起"承"合圍"句,再寫敵人的囂張氣焰.黃塵,指敵兵賓士揚起的塵土."時將白羽麾"承"分守"句,寫自己指揮從容鎮定.麾,通揮.陳子昂《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詩:"黃金裝戰馬,白羽集神兵".白羽,指用白氂牛尾裝飾的用來指揮作戰的旗子.張巡臨敵應變.出奇無窮,連續擊破敵軍以雲梯、木驢等攻城之法,幾乎射殺敵酋.使敵人無可奈何.以上四句,通過"合圍"與"分守"、"黃塵起"與"白羽麾’’的對比描寫,表現出守軍將士在強寇的進攻面前,能夠沉著鎮定、機智靈活地打擊敵人.保衛孤城.下面"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則集中描寫將士浴血奮戰的壯烈場面.孤城糧斷援絕.士卒飢病贏弱,兵員日減.但張巡曉以大義,嚴明號令,且與部下甘苦與共,登城死守,故部下爭相效命.這裡,用"猶"、"更"等詞,突出地表現了守城將士負傷不下戰場,含悲奮勇殺敵,同仇敵愾,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一聯轉而抒發自己的感想和希望.意思是說,自己既忠於朝廷,又能取信士卒,應該是不可戰勝的,自己的意志也是不可動搖的.末聯"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則是作者在城危時的悲慨.結構上與首聯遙相呼應.據《通鑑·唐紀三十六》載,睢陽危急時,"張巡、許遠謀,以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城將陷,張巡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舊唐書·張巡傳》)表現出竭忠盡慮以赴國難的堅定的意志.
這是一首反映重大歷史史實的詩篇,但作者並沒有囿於事實本身,而是運用高度概括的,形象性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出一幅睢陽保衛戰的壯烈圖畫,再現了睢陽將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與寧死不屈的精神風貌.如用"孤城"寫出孤城情勢的危急,用"侔月暈"來形容敵軍的層層圍攻,用黃塵屢起,白羽時揮來表現戰鬥的激烈與守軍指揮若定.特別是"裹瘡"兩句的具體描寫,更令人如見守軍衝鋒陷陣之狀,如聞戰場廝殺之聲.由於作者能夠將史實融化在形象描寫之中,讀者就會在自己的構想中形成一幅綜合的、立體的藝術畫面,好像親歷其境,所以能受到強烈的感染.而作者最後的慨嘆,因為有了以上的描寫,也就不會令人感到只是概念化的表白了.
從形式上看,這首長律的首聯不用對仗,與末聯的散調前後相應,中間四聯對仗工穩,整首詩於嚴謹中顯出變化.它採用四支韻的危、麾、移、施等字作韻腳,詩中所用入聲字如接,日,合、血、敵等多達十餘個,因而使它的聲調顯得悲壯頓咽.所以,這首律詩的形式與它的內容也做到了很好的配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