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宇文晁尚書之甥崔彧司業之孫尚書之子重泛鄭監前湖⑴
郊扉俗遠長幽寂⑵,野水春來更接連⑶。
錦席淹留還出浦⑷,葛巾欹側未回船⑸。
樽當霞綺輕初散⑹,棹拂荷珠碎卻圓⑺。
不但習池歸酩酊⑻,君看鄭谷去夤緣⑼。
作品注釋
⑴彧,念“郁”。司業,學官名,全稱應為“國子司業”,正五品上。鄭監,秘書監鄭審,杜甫老友鄭虔(鄭廣文)的侄子。在此之前,杜甫已遊覽過該湖,見《暮春陪李尚書李中丞過鄭監湖亭泛舟》等詩,所以這裡說是“重泛”。
⑵郊,郊外。扉,門扇。郊扉,指代湖邊住宅。一說郊扉在這裡或指湖中的亭子,恐非。杜甫此前有《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三首》,其中寫道:鄭審“新作湖邊宅”,郊扉當指此處。俗遠,遠離塵俗。
⑶體會句中意思,鄭審湖邊宅平時可能並不與水相接,春天冰雪融化,春雨綿綿(即所謂“野水”),造成湖面水勢上漲,這才“更接連”。
⑷錦席,精美的酒席。淹留,長時間逗留。浦,江湖水面。還出浦,指酒宴之後,乘船泛舟湖中。
⑸葛巾,葛布做的頭巾,古人不分貴賤常戴。欹(音奇),古同“攲”,傾斜。葛巾欹側,形容醉意。未回船,流連忘返。
⑹霞綺,指晚霞。綺,美麗。這句化用了謝朓的名句“餘霞散成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⑺棹(音趙),搖船的用具。卻,還。荷珠碎卻圓,表明杜甫對生活觀察得很仔細。荷葉上有一層角質層和絨毛,使得水的內聚力大於水對荷葉的附著力,所以荷葉上水珠在水的表面張力作用下,形成圓球狀。
⑻習池,指代歡宴處。見《世說新語·任誕》劉孝標注引《襄陽記》:漢傳中習郁於峴山南,依范蠡養魚法,作魚池,池邊有高堤,種竹及長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處也。山簡每臨此池,未嘗不大醉而還。
⑼鄭谷,漢代隱士鄭璞的隱居之處谷口。這裡因為鄭審與鄭璞同姓的緣故,指代鄭監前湖。皇甫謐《高士傳》載:鄭璞,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靜默,世服其清高。成帝之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之,遂不曲。亦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谷口有鄭子真,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遂不詘而終。夤(音吟),夤緣意為攀附,一般引申為拉攏關係。但是在唐詩中為連絡、結緣之意。清朝陳廷敬:夤緣,本詩家常用字。孟浩然詩“沙岸曉夤緣”(《峴潭作》)、杜甫詩“萍泛苦夤緣”(《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俗語以潛通賄賂為夤緣,與此不同。
詩詞格律
這首七律的用韻方式是首句不入韻平起式。其韻腳是:連船圓緣。韻部均為:上平一先(平水韻)。
郊扉俗遠長幽寂,野水春來更接連。
○○●●⊙○●,●●○○⊙●△。
錦席淹留還出浦,葛巾欹側未回船。
●●⊙○○●●,⊙○⊙●●○△。
樽當霞綺輕初散,棹拂荷珠碎卻圓。
○○⊙●⊙○●,●●○○●●△。
不但習池歸酩酊,君看鄭谷去夤緣。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評析
此詩當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當時杜甫57歲,在江陵(今湖北荊州)。明末清初文學家申涵光評此詩:“樽當霞綺輕初散”,補綴不成語;“棹拂荷珠碎卻圓”,景真而近俗矣。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img/f/5b3/nBnauM3X3gDN1gjM2ATNxUDOzMTMwUTM0IDMwADMwAjM2EzLwU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