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930年生於大連。1944年師從湖社成員陳林齋(1912-1999)學人物畫;1947年北平輔仁 大學美術系肄業,1956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56-1964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聖保羅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負責人、Ga leria Azulao,Sao Paulo專屬畫家。1964年,在巴西入張大千大風堂門下。1971年與張大千、張葆羅在Museu Arte de Sao Paulo,巴西聯邦共和國省立近代美術館舉行師生聯展。1972年在台北省立博物館及大會堂舉辦個展。及至2004年的“大風流韻—孫家勤畫展”,在台北、香港、美國等地參加過50餘次展覽。
出身
其父孫傳芳將軍為民國初年北洋軍要員,其母出身書香門弟,曾任湖北宜昌女子學校校長,工書畫,尤擅花卉翎毛,為民國初期女畫家。家勤自幼受母親薰陶,7歲始隨母親學畫沒骨花卉,初步打下了花鳥畫的繪畫基礎,稍長隨母親遷居北京,在北京讀高一時,選了繪畫課,繪畫老師陳林齋認為他是可樹之才,故將其介紹到“四友畫社”習畫。當時北京有兩大畫社,一是“雪廬畫社”,一是“四友畫社”。“四友畫社”的4位教師中陳林齋主講人物,楊敏教花鳥,王仁山負責山水,常斌卿則擅畫走獸。在4位老師的啟迪下,孫家勤高中畢業後,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後因遷台而肄業。1950年家勤歷經一年的刻苦學習,考入了由金勤伯、黃君璧、溥儒大師任教的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校期間深受幾位大師的關愛,因其學習成績優秀,1956年畢業後即被留校任教。
任職
孫家勤在台灣師範大學任教期間與藝壇好友胡念祖、喻仲林合組“麗水精舍”畫室,3人在教學之餘,一同切磋畫藝。孫家勤、胡念祖、喻仲林3人分別以人物、山水、花鳥見長,因此上世紀50年代後期“麗水精舍”在寶島台灣藝壇影響巨大,每次展出都人山人海,他們3人也被台灣藝壇譽為“畫壇三傑”。
1963年,旅居巴西的國畫大師張大千赴台訪友,家勤因得臺靜農、張目寒兩位引見,拜師大千門下,成為大風堂主人張大千先生的關門弟子,並於1964年奉師命辭去師大教職,遠赴巴西,追隨大千先生於八德園中,開始了繪畫藝術的新里程。 此時的大千先生正值盛年,是創作的顛峰期,加之八德園花木扶疏,風光明媚,環境幽美,且大堂收藏的歷代書畫名跡可與美術博物館相媲美;而此時家勤正值青壯之年,在恩師指導下臨摹大風堂藏曆代名畫,因此數年間他不但從大千先生學得各種傳統繪畫技法的精華,更將大千先生在敦煌研究的重彩調製方法、敷色技巧、壁畫人物的線條神韻、佛像手印的姿勢,以及不同火焰的畫法都充分理解與掌握。
研究
多年來,他除了師承古人法度和大千先生技法外還另出新意,將潑墨技法融入畫面,形成斑駁久遠的歲月痕跡。他除了用石青、石綠、硃砂傳統重色重彩外,偶在肯背景上增加紫紅、靛藍、橙黃等使畫面出現多元的色彩效果。經多年的實踐與研究,他還能在畫面上製造肌理變化以及各式皴擦痕跡,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風格
觀孫家勤所作人物畫,用筆之精細,敷染之淳厚,幅幅皆具宋人法度;其山水畫又效大千先生青綠潑彩風格,如《青城幽趣》、《春山觀瀑》、《青山如畫》等是其具有北派山水風貌的作品,《秋山古寺》、《長瀑》則是師法大千青綠潑彩之法所創作的山水作品。孫家勤在巴西時別出心裁,一變大千青綠潑彩,而創具有現代彩墨渲染之浪漫個人風格的破彩法,此技法使畫面呈現一種朦朧感且筆墨淋漓,色彩富有變化,如其所繪《山靜茗香》、《斜陽秋色》則是此類山水畫的代表作品。
貢獻
1992年,孫家勤應台灣師範大學、台灣中國文化大學邀請返台,致力於繪畫教學與創作。他在教學上鼓舞學子在文化根源里汲取養分,只有繼承傳統繪畫的精髓,才能擔負起發揚與傳承中華繪畫藝術的重任,才能使國畫藝術發揚光大。孫家勤從事教學、繪畫藝術五十餘年,多次擔任台灣美展評審委員,曾榮獲“藝術薪傳獎”,出版有《孫家勤畫千佛》、《大風流韻---孫家勤畫集》、《承古傳今---孫家勤畫展》專集多種,還多次應邀舉辦個展、參加海內外聯展百餘次。 多次率弟子赴北京、上海、四川、江蘇等地舉辦聯展,並和大陸藝術界人士研討繪畫藝術,為弘揚國畫藝術及兩岸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傳統
繼承傳統 弘揚國粹 ——淺談台灣孫家勤的國畫藝術
縱觀孫家勤的畫作,無論山水、人物、花鳥均筆墨精妙,且工寫皆能。如其所繪《初春晨霧》是參加“海峽兩岸書畫名家祭孔交流展” 的一件作品,此作畫家不在形式上求發展,而只重將意念中的神韻表現出來。
畫面上是以破墨技法完成的,但不同於一般人所謂的潑墨畫法,因為潑墨法帶有一點隨機的偶然性,而這種破墨法卻是畫家為表達理想的肌理,層層破染而成的,此法的運用使畫面中呈現大片酣暢淋漓,開闊舒朗的景象。孫家勤所寫《竹林七賢》,亦是其代表之作。
畫面上崇山峻岭下有一片密林,而密林前有一大片平地,平地被下泄的山水沖成了一小片湖泊。圖中的密林雖一片朦朧之感,但層次分明;而圖中的寫意人物或撫琴或交談,極富動感。整幅作品的意境,使觀者感覺到這是一件看似簡單實則細膩的山水畫卷。
其所繪工筆人物《柳下仕女》,仕女端坐園中柳樹下,造形體態豐盈,設色明快,人物線條精準勁利;畫面中的園石、垂柳用筆簡括而造形多變,功力堅實。《朦朧春意》則是他將潑染、寫意、工筆三種畫法結合在同一張畫上而完成的花鳥畫,此作既是源於傳統而又不失現代感,此畫作是孫家勤在花鳥畫創作領域突破傳統而自創風格之作。總之,他的畫作既師承傳統,又弘揚時代精神。
走筆至此,使我想起了台灣“中華大學” 校長張家祝在《匯古通今——孫家勤畫展專集》中的一段話:“張大千先生稱許孫家勤教授‘著筆沉厚,傅色端艷,有隋唐以上風格,能起元明以來人物畫之衰。其山水上追董巨劉李,花鳥兼綜徐黃崔,並能自見性情,其縱肆處能攝取白陽青藤之精魄,奔赴腕下。’足證孫教授藝術成就之卓越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