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1、源於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2、源於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孫武、孫臏、孫權也是孫乙的後裔。
3、源於媯 姓和姚姓。 《新唐書·宰相世系》:”舜後胡公媯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為姚氏。 “ 《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舜因生於姚墟而姓姚,因居媯水而姓媯,故姚恢改姓為媯, 媯皓又改姓為姚,知姚與媯可通....... 武王時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間刊本:邵思著《姓解》記載:”“虞舜生於姚,故因生地為姓,後世有以姚為氏。“ 《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於姚墟,子孫以姚為氏。”《尚書·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 舜在當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領)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即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可見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世界舜裔聯誼會), 《古今姓氏書辯證》:“春秋時齊厲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孫為 須無 ,無宇之少子名書,字子占,為齊大夫,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樂安,孫武為其後。”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古城在今山東 惠民縣,並賜姓孫氏。
4、源於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5、源於荀姓。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
7、源於其他賜姓、改姓:
①屬於以王侯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本姓俞,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孫堅視他作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賜姓予他為孫,因而改姓。
②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⑴山東《鄆城縣誌》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有一名士叫孫一元,原來是安化王的宗族後裔,本為朱氏。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92年),慶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襲了安化的封地(今陝西慶陽與甘肅安化一帶)。這個朱寘鐇曾一直認為自己是皇位當選人。事後,朱一元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為孫一元,攜家避難躲入太白山中隱居。在朱一元的後裔子孫中,皆沿襲祖先所改之姓氏,稱孫氏,世代相傳。
③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晉書》記載前燕孫氏,鮮卑族。羯族有孫氏。
⑴新 羅初期,高麗漢文學家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氏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朴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師改六部名稱,並分別賜姓,其中的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並賜姓孫。
⑵唐朝時期,安祿 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為契丹族人。五代時期契丹和大賀氏結盟時候,契丹審密氏被賜姓孫。
⑶元代時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後世子孫改姓孫,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東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 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 胡姓多為複姓,如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之類的複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複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
⑸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後,仿漢姓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
⑹在景頗族的二十六個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都改為孫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部分得姓始祖
孫乙。孫乙字武仲,又稱武仲乙,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孫乙是姬姓孫氏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國大夫時同太子禦寇很要好,禦寇被殺後,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後,陳完不願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 廣饒縣北),並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媯姓和姚姓孫氏得始祖。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田完後代田無宇有二子,分別為田恆、田書,其中田書由於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而孫武則為田書之孫。 孫姓的部分得姓始祖還有孫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遷徙路線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自春秋戰國以來,孫姓發生了幾次大的遷徙,其特點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現了跨海域、跨國度的遷徙。 根據《史記》記載,文中沒有提到過“孫書(陳書、田書)”的名字。《左傳·昭公十九年》當中分兩處提到了“孫書”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東遷齊國,齊國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
秦漢以後,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05餘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1.4%,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孫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中國孫姓總人口的11.8%。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全國孫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國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魯蘇、長江流域兩個集中分布的孫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3%,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山東、江蘇、江西,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孫姓總人口的60%,浙江為孫姓第一大省。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約兩千二百十五萬三千餘,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38%左右。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二省,大約占孫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黑龍江、河北、江蘇、遼寧、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 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大約18%。以長江為分水嶺,形成了孫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華東沿海省份連線東北三省是孫姓分布高頻率地帶。
孫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山東、京津、河北大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蘇皖北部、河南東端,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達3.3%,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0.6%,居住了大約50%的孫姓人群。在陝西、山西、河北西部、寧夏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蘇皖南部、浙江、福建,這一區域的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0.2%,居住了大約21%的孫姓人群。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汲郡:西晉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
太原 郡 :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
吳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
富春郡:秦朝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轄區在今浙江富陽。
•堂號
•
平治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賜號。
樂安堂:因為孫書伐莒有功,被封于樂安。
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 :系出樂安郡,東晉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裡映著雪光讀書,終於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為皇帝單列封為“映雪堂”。
東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江東堂:以望立堂。
安慶堂:以望立堂。
此外,孫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敘堂”、“積善堂”、“鶴衍堂”、“嘉會堂”、“燕翼堂”、“萬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宗祠對聯
•三言通用聯
兵家祖;循吏宗。
上聯典指春秋齊國孫武。下聯典指春秋楚國孫叔敖。
•四言通用聯
閉門聯榻;漱石枕流。
上聯典自清朝時期的孫錤不事舉業,與其弟構古棠書屋,閉門聯榻,談古論今。下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楚隱居,謂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厲其齒。
名高吳鏡;威振齊邦。
上聯典自春秋末期的孫武,用於吳。下聯典自戰國時期的孫臏用於齊。
江東立國;冀北空群。
上聯典自東漢朝時期的孫權繼承兄業,稱帝於武昌,國號吳。下聯典自春秋秦人孫陽,即伯樂,善相馬,唐朝時期的韓愈文有“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映雪世澤;兵書家聲。
上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康映雪夜讀。下聯典自春秋時期齊國的孫武著《孫子兵法》。
讀書雪夜;作賦天台。
上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康映雪夜讀。下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綽作《天台山賦》,有“擲地作金石聲”之謂。
望出太原;芳傳虞坂。
全聯典自春秋時期的孫陽,即伯樂。孫陽過虞坂,有騏驥伏鹽車下,見陽而長鳴。陽下車泣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聲聞於天。
鼓琴長嘯;講學卻征。
上聯典出晉朝時期的孫登,傳能長嘯作鳳凰聲。下聯典自明朝時期的孫奇逢,避亂入山,前後十一次拒徵聘。
蜀宮才捷;吳嶺仙成。
上聯典自三國蜀主劉備之孫夫人才捷剛猛。下聯典自五代時期的孫奚之女寒華,修行成仙而去。
傾資賞士;負土培城。
上聯典自宋孫益,性忠勇,傾資賞士,能得人死力。下聯典自後魏時期的孫道溫攜妻趙氏共城中婦女負土培城,以禦敵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上聯典出春秋末兵家孫武。下聯典出春秋時楚國期思人孫叔敖,官令尹,邲之戰中,輔佐楚莊王指揮楚軍,大敗晉兵。曾興修水利工程;為相三個月,吏無奸邪,盜賊不起。《史記-循吏列傳》把他列為第一位。“循使”,謂遵禮守法的官吏。
•六言通用聯
三孫威振華夏;兩賦名留神州。
上聯典指三國東吳孫堅及孫策、孫權三父子。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著名女文學家孫瓊,有《悼恨賦》、《箜篌賦》。
•七言通用聯
字詞曲雅饒西漢;賢士高風冠北周。
上聯典出宋朝時期的翰林學士孫洙,文詞典麗,有西漢風。下聯典出明朝賢士孫賈。
願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全聯典用孫中山自題聯。
兵法卓絕傳後世;藥方回春救蒼生。
上聯典指《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下聯典出隋唐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後人尊為“藥王”。
逸仙壯舉搏辛亥;武略運籌定東吳。
上聯典指孫中山。下聯典指孫堅、孫策、孫權三父子。
源遠流長樂安郡;根深實茂富春堂。
上聯典出孫氏郡望樂安郡。下聯典出漢末至三國時期的富春人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
文章書有天台賦,韜略長傳武子書。
上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綽作《天台山賦》,有“擲地作金石聲”之謂。下聯典出春秋末兵家孫武。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勾深索微,振紛埋廢;破疑儆怒,節憂平矜。
全聯典用孫中山自題聯。
寒國春回,誰復讀書映雪;舞雩日暖,何妨歸詠吟風。
全聯典指晉朝時期的孫康秩事。聯指孫康聰明而好學,家貧而無油點燈,常在冬季里映雪讀書,後官至御史大夫。
正色持衡,良史傳名於晉室;奇才搜藻,金聲播譽於天台。
上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孫盛。博學善言名理,勤奮讀書,手不釋卷。“持衡”,謂用秤稱物,比喻評價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孫綽。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經必有武備;千金方活人無算,能治國亦能齊家。
此聯採用安徽省蕪湖縣白馬山孫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孫武。下聯典出唐朝醫學家孫思邈,京兆華原人。
法效鬼谷,賦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於不朽;源溯贛江,派分湘水,在茲在彼,將怵惕以同深。
此聯採用湖南省單家井孫氏宗祠聯。上聯典出孫臏、孫綽;下聯典出本支孫氏的來源和遷徙。“怵惕”,謂警戒、恐懼。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彥、國之佐、學之賢,稱名自昔,願子孫共勵箕裘遠紹;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農、顯者宦,聚族於斯,在祖宗鹹欣享祀無疆。
此聯採用江西省萬載縣田心孫氏宗祠聯。
家譜文獻
•綜述
孫氏家譜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江蘇、山東、山西、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圖書館內均有收藏。另外陸允昌先生主編的《中國孫氏世系源流》一書中有幾百部孫氏宗譜目錄,並有始遷祖的遷徙的過程等介紹,需要者可索查。
孫叔敖碑立於公元十六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後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後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
據《三國會要》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於今,僅能從當時的史籍上見其名而已。
孫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修孫氏家譜。《新唐書》載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十五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氏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後,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家譜匯總
譜名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 | 清光緒 | 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村 | |
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 |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 江西寧都城南 | |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 | 孫繼周所作譜序 | 清雍正十年(1730年) | 廣東中壩 |
浙江寧海縣樟樹孫氏宗譜,四卷 | (清)孫亦周主修 | 裕後堂鈔本1冊平裝 | 寧海縣西店鎮樟樹村 |
浙江鄞縣甬北孫氏宗譜三卷,首一卷 | (民國)孫柳馨纂修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裕彥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 上海市圖書館 |
浙江鄞縣鄞邑甬北樂安孫氏首修宗譜,今存第一~九卷 | (民國)孫馨鎣纂修 | 民國十二年(1923年)裕彥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 上海市圖書館 |
浙江慈谿糌村孫氏家乘四卷,首一卷 | (民國)孫明經纂修 | 民國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 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
浙江慈谿桝村孫氏家乘四卷,首一卷 | (民國)孫石如纂修 | 民國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 上海市圖書館 |
浙江慈谿樂安廄山孫氏宗譜十卷,僅殘存五冊 | 敦丘堂木刻活字印本 | 浙江省慈谿縣文物管理局 | |
四川開江孫氏族譜六卷,今僅存第一~三卷 | (民國)孫繇修 |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 四川省開江縣城廂鎮 |
四川宣漢孫氏族譜一卷 | 木刻活字印本 | 四川省宣漢縣昆池區法庭 | |
四川陽川孫氏留川世系方譜兩卷 | (民國)孫兆耘纂修 |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一冊 | 四川省圖書館 |
四川華陽孫氏家乘四卷 | (清)孫筠竹修纂 | 清鹹豐五年(1855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 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 |
四川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兩卷 | (民國)孫兆耘纂修 |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一冊 | 上海市圖書館 |
參考資料: |
字輩排行
•山東
山東臨清孫氏 | 進烈甲月慶合長振興中華文武連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樹英傑善良(原) 進烈甲月慶合長振新偉華琰培連瑞紹愛海茂鶴傳鈺勤英褀彩祥(今) |
山東般陽(淄川)孫氏 | 11世開始: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兆)啟、豊(豐)寕(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 仁德、昌宏 |
山東濟南孫氏 | 永衡玉紅加賢慶兆培長振 |
山東濟寧孫氏(映雪堂) | (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恆長春 |
山東臨沭縣孫氏 | 佰朝開寶克(成)希堯舜禹 |
山東鄒城望雲孫氏 | 人生祖為史,乘德羽善計,興玉寶克勇,光大先世業 |
山東惠民孫氏(裕後堂) | 崇克希家有,應允永可守,所以維由道,遵之方長久 |
山東萊西孫氏 | 十六世為德、章字輩,十七世為寶、錫、希字輩,十八世為文字輩 |
山東莒縣孫氏 | 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輩,自十八世排輩取字為“玉(東、年、先)瑞(士)兆(作,策)彥(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
山東即墨孫氏(詒謀堂) | 自十八世起依次字輩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啟玉,清兆日同” |
山東即墨東夼孫氏 | 鹹晉,立業(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紹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
山東高密孫氏 | 樹烈增鎮永林焉基鑒清榮照堂鉅潤修善克家聲 |
山東汶上孫氏 | 光任樹東然,道德傳宜訓,敦宗紀萬春,桂顏慶祥雲 |
山東新泰孫氏 | 京東乙光,民志繼士,亭玉維迎德,家慶紹征祥,相傳繁衍盛,萬代保全康 |
山東鄒平孫氏 |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 揚註:特許沿用孔氏家族字輩。 |
山東夏津孫氏 | 耕讀傳訓遠 忠厚延緒洪 龍飛澤華宇 國泰永久常 |
山東夏津孫氏 | 家聲顯振 宗緒恆昌 丕莫兆慶 令德延祥 |
山東壽縣孫氏 | 士克祖家傳 多方以自全 同心仰化日 守土享長年 |
山東煙臺芝罘孫氏 | 克培鴻緒 謨烈維新 懋昭乃德 祖述功恆 |
山東煙臺萊山孫氏 | 懷星日起,希維永秀,丕振世德,萬年吉昌,家衍餘慶,積善乃光 |
山東煙臺牟平孫氏 | 廷光應守,萬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繼耀隆,培芝植蘭,庭秀聯芳,忠孝餘慶,紹緒益良 |
山東蓬萊孫氏 | 乃士新從正大仁志導成良忠厚家業喜書繼世長 |
山東沂水孫氏 | 烈培玉洪(瀟) 註:按“金木水火土”循環啟字 |
山東嶧陽孫氏 | 毓肇葆承茂景晉中啟延秉則淑以慎昭虔尚新傳桂蘭德裕厚光輝業繼先繁盛恆思本運華樹正廉 |
山東商河、濟陽孫氏 | 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
山東般陽孫氏 | 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啟豐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仁德昌宏 |
山東泰安孫氏 | 萬(凱)士(尚)承(業)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學紹周清)兆(宜)緒(輝)東(乾航)迎(坤吳)發(奎)強(亮)立(恩)義(相)文(榮)安(耀)瑞(宣)來(秦)順(巨)昌(康)高(南)貴(岳)聖(恆)賢(秋)蘇(品)通(美)權(尊)常(量)北(舉)地(善)和(余)澤(利)嗣(堅)慧(貞)眾(延)望(黃) |
山東泰安岱嶽區孫氏 | 覃(諧音,13代)佩永繼,兆啟豐寧,重振方圓(共24代) |
山東德州孫氏 | 少曉壽丙加傳長 |
山東德州抬頭寺鄉白橋村孫氏 | 吉福維德奉敬守法 |
山東濟寧石橋鎮崔院村孫氏 | 永文長傳富........ |
山東臨沂郯城孫港口村孫氏 | 如志成憲傳偕聿…… |
•湖北
湖北樂安孫氏 | 宗敦一本傳家法學從師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賢嗣定應萬世長遵札樂道根基固先哲德澤力弘揚才華卓著時為用信義仁廉樹綱常 註:此為孫權家族字輩 |
湖北漢川韓集孫氏 | 明元大士,汝嗣世業,科啟錫光,祥開家國,江東澤長,淇澳頌德,金玉作聲,清映書堂,文明興振,相繼賢良,顯承模烈,萬年楊芳 |
湖北監利孫氏一支 | 樂安澤祚長寶鼎耀華堂功勳榮漢國典法重倫常乾坤應卜兆敬述定增芳 |
湖北監利孫氏一支 | 一世學正大光明承祖承紹先秉宗邦 |
湖北黃岡孫氏 | 原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家之克顯光宗乃賢” 改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樂平貴顯胥宇楚黃” |
湖北宜昌孫氏一支 | 大唐光祖德開先宜寶善 |
•河北
河北滄州孫氏 | 書銘華錦蘭茂增馨嘉祥永蔭世育俊英 |
河北故城孫氏 | 延毓樹金洪學興世、單玉方田慶加傳 |
河北唐山丰南孫氏 | 世首文明廣宗連福善常煥庭洪作秀耀國鳳增祥永紹懷能慶權承左志良殿宇榮建閣光憲錦家邦 |
•江西
江西靖安義門孫氏 | 必學志方宏啟傳責協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長綿各睦高同氣光輝粉厚賢克佳宜有才萌卜桂蘭蓮 |
江西贛州孫氏 | 德元亨利貞世太光宏澤文華經國祥千仁萬遠長 |
•安徽
安徽潛山、舒城孫氏 | 修齊常吉慶,誦讀裕經綸,志事詒芳遠,繼述一舉成,東安鴻業紹,聯合駿猷新,德必繩先祖,謨希淑乃身,建功徙養正,立紀本敦倫,品欲諧金玉,名思美鳳麟,善良為國寶,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運,光榮復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後協恭寅,百代徵詳發,興懷續起人 |
安徽合肥孫氏 | 文法萬子人時嘉宗繼日啟光欲作述大本務敦實愛敬尚從先修齊定世傳正家思效祖立志學前賢言行必信果忠勇智義全華夏建偉業寧宇奏凱鏇 |
安徽孫氏一支 | 國志永兆宏時來潤壽長家隆承福慶元善啟…… |
安徽六安壽縣孫氏 | 士克祖家傳,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長年 |
•湖南、廣西
湖南醴陵孫氏(富春堂) | 紹開光先澤,孝忠發遠謀 |
湖南益陽孫氏 | 應仲玉原景延松承繼立文崇明國璧武耀大邦翼孝友傳家政詩書啟俊良顯揚逢盛世動業振朝綱 |
湖南張家界孫氏 | 文明斯自超萬代永開法 |
廣西北海孫氏 | 廣建崗山光萬公(凱)士(尚)承(業)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佩(志)景(學)兆緒(建)東 |
•福建、雲南、廣東、重慶
福建晉江孫氏 | 謙焉如意經損乃自作受 |
雲南昆明東川孫氏 | 天思國正順乾坤世澤長永遠開宗義萬代顯榮華 |
廣東潮汕孫氏 | 雲汝伯仲文崇元宏國思正承君恩顯榮克修先業振淑名望奕葉濟傳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訓寶若鼎彝積蔭豐隆衍諸洪丕履安泰定貞壽恆頤 |
重慶璧山孫氏 | 吉英維良永開光國正治 |
重慶孫氏一支 | 正茂顯臣學允世祖朝廷宗繼元自可當選昌大雲 |
重慶奉節一支 | 應兆國體田,承忠秉再元,元會開天運,文明正家邦,德澤光祖遠,詩書傳世長 |
•浙江、貴州、河南
浙江孫氏一支 | 會際昇平日修緒衍新編支圖與翰典光照啟後賢 |
貴州孫氏一支 | 永德正朝廷 |
貴州安順孫氏一支 | 正應如維國必發登文章立士後德開基克成先志裕占興仁鳳騰有佐永啟宗之 |
河南台前縣孫氏 | 家齊緒綱常,久遠胤後襄,依理遵典訓,篤靖履源康 |
河南商丘、夏邑孫氏 | 懿美之好本於至性家學淵源惟師孔孟 |
河南商丘、睢陽區孫氏 | 中保文獻紹先賢,功德在己修 |
河南鄧州市淅川縣、內鄉縣、鎮平縣孫氏 | 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澤長;泰清傳萬載,忠厚永遠揚 |
•其他
孫氏某一支 | 大永宏茂元亨利貞興隆吉慶昭遠振武承先啟後世代克昌平治修齊子嗣長守 |
孫氏某一支 | 添應嗣道文安友秉世尚繼之啟林士承祚永家逢盛際昌元運開宏景龍翔芳自騰光澤長煥炳定國滋純良興邦在登敏遵經守正傳先緒齊遠振 |
孫氏某一支 | 永傑貞強,國義家順,世澤萬邦 |
字輩排行參考資料:
中華孫氏賦
兵家兩祖,循吏首宗。經世韜略,文武鹹通。得姓武仲乙,有氏羋叔敖。太行浩氣,挺千秋脊樑;江東霸業,傲萬里英雄。藥王濟世,積百代德業;國父匡時,喚億兆覺醒。上下尊親,諸昆流融。仁義禮智,秉正道弘。燃燃星火,蔚然國之風也;累累功勳,豈可筆端盡窮。
夫天地氣運,每有所育。風水各殊,鍾靈毓秀。書公草創,諸昆繁富。孫子兵法,開博弈之大范;孫臏武道,繼智較之脫俗。更有文台不凡,奇節闊達,兩子勇猛,赤壁破虜。拒魏武之青睞,拓巍巍之三吳。平居已多春,樂安漸秀出。威威名高吳鏡,赳赳志振齊都。堪曰韜略源自斯家,周鏇當賴斯族。
至於伯樂難得,聲聞於天。可卻千里之馬,必聽孫陽之言。映雪夜讀,銘丹心刻骨;登高長嘯,作龍音鳳聲。昌文脈之隆盛,數天台壯篇。皓首窮經,爾雅叔然。過庭論墨,書法光顯。講學辭征,清對松風明月;正色持衡,留得良史美賢。曠才生藻,握珠吐霞;朝陽噴薄,錦繡人間。
大哉先善一身,而懷兼濟黎蒼。思邈妙手回春,懸壺有乾坤;傳庭咄叱風雲,舉足系興亡。承宗力挽狂瀾,仲容學裨危局。巨源慟哭流涕,極論眾生苦難;中山捨命投身,為公天下至上。可著千秋之書,豈苟一時之利;可使千兵之勢,豈為一家之忙。生子當如孫仲謀,立功當效孫家郎!
贊曰:赫赫孫氏,天生美裔。炎黃脈出,西周姓立。爍今震古,氣吞千里。風流雲外,骨挺山脊。學問致用,經天緯地。草木肅然,河嶽同輝。大江東去,不減君子。天下為公,綿綿萬世。(雪來野)
人物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孫姓歷代名人521名,占名人總數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孫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孫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姓名 | 所處時代 | 籍貫 | 成就/榮譽 |
孫武 | 春秋時期齊國 | 山東 | 軍事家、政治家,著有《孫子兵法》 |
孫陽(伯樂) | 春秋中期郜國 | 今山東成武縣 | 善相馬者 |
孫叔敖 | 春秋時期楚國 | 今河南省淮濱縣 | 楚國令尹 |
孫臏 | 戰國時期齊國 | 今山東聊城菏澤之間一帶 | 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 |
孫堅 | 東漢 | 今浙江富陽 | 將領,長沙太守 |
孫 權 | 三國時期吳國 | 今浙江 富陽 | 三國時期東吳開國皇帝 |
孫炎 | 三國時期魏國 | 今山東博興 | 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 |
孫康 | 東晉 | 今山西平遙 | 名士,御史大夫 |
孫楚 | 西晉 | 今山西平遙 | 官員、文學家 |
孫綽 | 東晉 | 今山西平遙 | 玄言詩人、書法家、文學家 |
孫盛 | 東晉 | 今山西平遙 | 史學家、名士、官員 |
孫思邈 | 唐朝 | 今陝西銅川 | 醫學家 |
孫過庭 | 唐朝 | 今浙江富陽 | 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
孫位 | 唐朝 | 今浙江紹興 | 畫家 |
孫方諫 | 五代後周 | 名將 | |
孫光憲 | 宋朝初期 | 今四川仁壽縣 | 詩人 |
孫奭 | 北宋 | 今山東茌平 | 經學家、教育家 |
孫復 | 北宋 | 今山西臨汾 | 理學家、教育家 |
孫承宗 | 明朝末期 | 今河北 | 軍事戰略家 |
孫傳庭 | 明朝 | 今山西代縣 | 兵部侍郎 |
孫雲球 | 明末清初 | 今江蘇吳江 | 學儀器製造家 |
孫奇逢 | 明末清初 | 今河北保定 | 理學家 |
孫嘉淦 | 清朝 | 今山西興縣 | 直隸總督 |
孫星衍 | 清朝 | 今江蘇武進 | 目錄學家、書法家、經學家 |
孫詒讓 | 清朝 | 今浙江瑞安 | 經學大師、愛國主義者、教育家 |
孫原湘 | 清朝 | 今江蘇常熟 | 詩人 |
孫毓汶 | 清朝 | 今山東濟寧 | 刑部、兵部尚書 |
孫祿堂 | 清末 | 今河北順平 | 武術家 |
孫中山 | 清後期、民國初年 | 今廣東中山 | 中國近現代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孫傳芳 | 清末、民國初年 | 今山東泰安 | 北洋直系軍閥 |
孫科 | 清朝、中華民國 | 今廣東中山 | 前中華民國考試院、行政院、立法院長 |
孫雲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江蘇高郵 | 中國古生物學奠基人、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孫大中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山東威海 | 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孫本忠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江蘇吳江 | 蠶學家,中國現代家蠶育種的奠基人之一 |
孫羲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安徽安慶 | 農業化學家,中國農業化學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
孫叔平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安徽蕭縣 | 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