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爾盛

孟爾盛

孟爾盛,套用地球物理專家。將光點記錄地震勘探技術套用於松遼盆地,加快了大慶油田的勘探步伐。套用多次覆蓋技術取得華北勘探的豐碩成果。作為主要負責人完成的科研項目“數字地震勘探技術的套用與發展”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編國家級期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主編《中國地球物理勘探實例》等論著。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孟爾盛,江蘇泰縣人。1946年畢業於國立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1948年留學美國,1949年回國。歷任南京地質礦產專科學校教師、燃料工業部石油總局酒泉地質大隊總工程師、大慶油田勘探指揮部總工程師、石油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地質勘探工作。為我國石油系統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開拓者之一。對我國磁帶地震、數字地震以及計算機處理等技術的套用、推廣、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對大慶地球物理會戰,華北、江漢等油田會戰作出了重要貢獻,並總結了複雜地表、複雜地質條件下的地震工作方法。著有《石油地質學》。

人物生平

孟爾盛,1921年8月21日出生於江蘇泰縣(今姜堰市)蔣垛鄉孟灣村的一戶農家。7歲時拒入私塾讀四書五經,進了公立國小。1934年考入鄰縣的省辦中學。1937年考入南京中央工業學校電機專業學習。南京淪陷前1個月,隨校遷到重慶。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軍的飛機在重慶的狂轟濫炸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悲慘情景。1940年在工業學校畢業後,他為求職和逃難先後到了桂林、貴州等地。1942年在貴州福泉縣考入內遷的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對物探課引起了極大的興趣。1944 年冬,湖南衡陽失守,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經廣西進入貴州。這時學院再度西遷到了四川的壁山。1946年在學院畢業後,經翁文波先生介紹進入在上海新組建的中國石油公司勘探室工作。1946年10月,受翁先生指派去台灣進行西部平原重力測量,工作順利,由北而南很快到了台南,於1947年4月返上海。1947 年5月他陪同翁先生去玉門,開展幾個地面構造的重力細測,兼做玉門油礦的井下電測。1948年6月經由唐山交大教授王紹瀛推薦,他人美國科羅拉多州礦業學院改學物探專業,在一年內讀完了物探的全部專業課程及與石油有關的幾門地質課程。1949 年5月,南京、上海相繼解放。美國政府提出可資助中國理工科學生繼續求學,為了祖國建設孟爾盛於8月回國,乘船到了香港,在九龍街上巧遇原上海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張茲凱,由他介紹到重慶的四川石油勘探處報到。該處臨解放之前,無工作可做,乃移居巴縣石油溝礦場。

1950年初孟爾盛受翁文波先生邀請去上海地球物理實驗室任工程師,並在陸邦乾等協助下籌辦了物探訓練班。這批學員後來成為石油物探工作的技術骨幹和北京石油地質學校的師資。他還兼職擔任南京礦產專科學校石油地質學課程的講授。1951年至1952年,隨地球物理實驗室遷北京,在石油管理總局勘探處主要從事物探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擔負新分配來的大學生崗前培訓班的物探專業課的教學任務。1953年至1959年,在甘肅的酒泉盆地、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開展地震、重磁力和礦場地球物理的方法試驗及勘探工作。1960年初參加大慶油田地震會戰,任物探總工程師,運用光點地震勘探技術,首次獲得10萬km的大面積分層連片構造圖,可以分析古構造及沉積特徵,圓滿地完成了區域石油地質研究任務。1962年秋至1963 年,調任東北石油學院勘探系主任及大慶研究院副院長,從事教學和礦場地球物理研究工作。1964年任華北地區地球物理總工程師,開展了大規模、大範圍的地震勘探,推廣使用多次覆蓋地震新技術,為發現大港油田、任丘等油田做出了重要貢獻。之後,孟爾盛積極倡導使用先進的計算機、數字地震儀、可控震源等新技術和集重、磁、電為一體的綜合物探方法,促進了在二連盆地、吐魯番盆地、準噶爾盆地不斷發現新油區。20世紀80年代之後,孟爾盛把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石油物探隊伍的技術進步上,大力扶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雙月刊,使之成為國家一級刊物。他積極參與中國石油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的工作,推動了國內和國際的學術交流與技術進步。同時,潛心研究突破南方中生、古生界海相找油的新途徑。

科技成就

對西部地區石油物探的探索

1950年春末,翁文波在北京參加會議回上海後,傳達了勘探工作要東西並舉,西部為主的精神,並決定招收12名學員成立物探訓練班。孟爾盛建議加到25人,得到同意,接著便承擔了招生、聘教師、安排住宿吃飯等任務,在陸邦乾的協助下,在上海交通大學借了一間教室便辦起了高探一班。學員基礎較好,不少已讀完大學一、二年級,這批學生多成了以後工作的主力。高探一班和二班是北京石油地質學校的前身,那時國內尚未有石油地質課程。翁先生以遠水難救近火為由,要求孟爾盛克服困難承擔教授石油地質課程。他的備課教材《石油地質學》成為最早的課本。1951年10月,孟爾盛隨地球物理實驗室遷北京,去石油管理總局勘探處工作。這時仍以很多時間承擔兩所大學的物探或測井普及知識講課。1952年,石油管理總局的一個重大舉措是申請到80名大學物理系、電信系的畢業生轉入物探。孟爾盛是崗前培訓班教員之一。這批學員隨後成為野外物探、儀器製造和學校教育許多崗位上的骨幹力量。1953年,孟爾盛任酒泉地質大隊工程師,1956年玉門局成立地球物理處,孟爾盛任總工程師。1957年地球物理處併入新疆局地調處時,他被調北京研究院,但暫去新疆工作1年,以後留在新疆。

孟爾盛 孟爾盛

1952年至1956年地震工作的重點在礫石遍布的酒泉盆地。他對礫石區的地震工作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早在上海時曾遍閱過40年代的各期《地球物理》雜誌,想找到表層為巨厚礫石和潛水面很深條件下地震工作的方法,但不得要領。當時曾在重力資料上下功夫,實施二次微商以突出局部異常,但又受到礫石分布不均的干擾。試驗過程中爆炸,只能在局部鬆軟地段見效。於是參考美國德克薩斯西部的經驗開展續至波對比折射法試驗,在基底略淺處如嘉峪關以南一帶效果顯著,在中央凹陷較深部位只能獲得中層、淺層資料。製圖精度受制於平均速度橫向變化的程度,即淺中層橫向岩性(粗細)變化的程度,這也是後來鑽探某一折射法構造失利的原因。新疆天山南北兩大盆地的重力磁力資料在闡明區域結構上效果不錯,1957年他到新疆時,李慶忠、梁紹全等已進行了出色的研究。這裡地震工作條件比河西走廊優越,某些局部範圍甚至可以用光點記錄製作局部構造圖。但是,終因激發條件不穩定和運輸條件(沙漠區)不足,活動範圍受到限制。西部地區7年的經歷對孟爾盛是次很好的鍛鍊,為以後物探工作的飛躍奠定了基礎。

光點記錄地震勘探技術套用於松遼盆地

1960年孟爾盛隨新疆5個地震隊調到松遼參加會戰。那一年的14個地震隊面對低洼多雨的大草原,汽車通行遇阻,而全區連片地震細測的任務又十分緊迫的困難,他建議改為零下20~30℃地冰凍江封的冬季施工;改排列端點激發(放炮)為中點激發,以降低物資消耗,方便記錄對比;野外地震技術上採用提高接收靈敏度,提高記錄分辨能力,壓低干擾,適當放低振幅的方法(所謂“兩高兩低”方法),從而使光點記錄面貌大改觀,便利分析和解釋;利用反射波組關係進行對比,解決了斷層斷塊繪製問題;在工作布置上提出按連片普查、有據詳查、重點細測的工序代替連片細測。這些建議很快被大慶會戰總部採納,加快了拿下松遼盆地的步伐。

1961年秋,由四川、新疆、青海及玉銀(玉門加銀川)各調入3個隊,組成26個地震隊,外加地質礦產部兩隊組成了松遼地震會戰,他任技術總負責。經過兩個冬季艱苦施工和一批研究人員辛勤努力,地震會戰成績卓著,光點技術得到充分發揮,首次奪得了10萬km2的大面積分層連片構造圖,可以分析古構造及沉積特徵,促成了區域石油地質研究,圓滿完成了上級大會戰、大練兵、大提高的要求。

這支隊伍在1963年冬轉戰華北,經“分裂”後隊數倍增,並開始進行海上地震試驗。孟爾盛在1962年秋調東北(大慶)石油學院任勘探系主任,但仍常到會戰隊伍中協助工作。一年半後離開學校調大慶研究院主管地球物理(測井)研究所。1964 年又奉調華北地區任總地球物理師,參加會戰。發現幾個重要油田(如勝利村,南大港)後,光點技術遇到了幾大問題:巨厚的第三系地層需引入曲射線解釋技術;目的層普遍深達3000m以下,受到多次波干擾;斷層發育,來自鄰近斷塊的反射互相干涉。邢台大地震後,大批隊伍轉為天然地震服務,“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這些問題被擱置一邊。

黃土高塬給物探的新啟示

1969年秋,孟爾盛被派往隴東黃土高塬,參加長慶地震會戰方法研究小組工作。工區北起定邊,南到長武一帶。這裡是第四紀早期開始區域抬升,經受間隙性河流強烈下切200多米的地區,地形險惡,但溝底暴露的中新生界地層可以長距離地近似水平。200多米厚的黃土,北區以細砂為主,南區以泥質為主。

孟爾盛扶持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核心期刊 孟爾盛扶持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核心期刊

他仔細研究發現:(1)在南區的深溝峭壁上露出多層鈣結核的姜石,應由於塬上雨水下滲經若干薄砂層外溢時析出鈣質所形成。(2)從南區的區域性井下電測對比看,可推論黃土的風成成因,在東西近200km的區間裡竟有幾十個薄層高阻可逐層對應,應各相當於某些年份的強風沉砂。(3)黃土塬之下有潛水,在塬上用淺井極小藥量可獲得水面反射,至遠接收道轉為折射,界面速度約1700m/s,相當於第四系充水層。折射成了反射的“名牌”。(4)黃土塬周邊不規則的峭壁應是側反射及散射之源。通過小型十字排列土坑激發,可觀測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低速散射干擾。在潛水面以下激發,干擾影響明顯衰落。(5)因此,在黃土塬上即使能得到可用記錄,但表層校正問題嚴重,小幅度構造可靠性差,應儘可能在大、小、毛溝中激發與接收。

多次覆蓋技術的豐碩成果

1971年夏,孟爾盛由黃土塬調回河北徐水基地任研究所副所長。經過努力恢復出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重點介紹國外新技術;放手開展多次覆蓋方法試驗,這是60年代前期在美國出現的地震勘探新技術。

1971年冬季他與馬作彬一道,動員5個野外隊試驗多次覆蓋,工作開展順利。第二年,在進一步得到石油部勘探司和儀器廠的支持下,參照地礦部的經驗,在整個華北地區全面展開了多次覆蓋。初始階段用24道模擬地震儀,6~12次疊加和波形特徵欠佳的處理,已經能克服多次波,在某些原本“無反射”的地段,疊出了可用記錄,經偏移之後能分解波的干涉,測繪斷層斷塊。這是發現任丘古潛山大油田的物探基礎,是在大華北盆地很快發現一批新油氣田的關鍵,成為其後原石油部領導決定引進大批數字地震儀、多台計算機、多台可控震源和成批的解釋工作站等裝備的依據。多次覆蓋技術很快在石油系統推廣。

1973年9月,石油物探局成立,他任總工程師。原石油部考慮東部地區地震隊夏季施工不便,每年抽調一批地震隊到新疆準噶爾盆地工作幾個月。孟爾盛與袁秉衡一道提出建議,考慮到蒙古人民共和國早在40年代已在接近我國邊界處發現侏羅系小油田,因此可將內蒙古自治區二連盆地列為夏季地震工作的區域,設備可以不必火車裝運。在物探局領導的支持下,很快展開了包括重、磁、電在內的綜合物探,發現了二連油田。1983年,他與當時負責科技工作的潘瑗副局長一道,積極主張用可控震源在內的新裝備、新方法再次進入吐魯番盆地工作,又一個新油區被發現了。1985年,他針對原石油工業部擬將地震隊數由260個擴大到400個的計畫構想,以石油物探學會名義舉行了一次諮詢會,建議用好已有隊伍,用好已有資料,隊數不再增加。這項建議被石油部採納。

推動石油物探工作者的科技進步

80年代,孟爾盛總工程師已進入花甲之年,

二連油田 二連油田

他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關心和推動我國石油物探科技進步方面。他意識到了石油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SPG)是實現這一願望的好舞台,親自兼任石油學會物探專業委員主任。1982年初隨石油學會物探委員會(SPG)團組出訪美國,結識了一批國際物探專家,並專訪了30年前的兩位教師和礦業學院。商定中方與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會SEG定期聯合辦會開展學術交流,1987年簽訂了協定,將合作形式固定下來。1994年成立SEG北京聯絡部,他出任第一任主席,多次組織有經驗、水平高的技術人員到油田義務諮詢。多次組織專題技術學習班。如1998年的碳酸鹽岩地震學和1999年的開發地震學習班,共辦了7期,深受物探科技工作的歡迎。為方便學術交流將全國分為東部、西部和南方三大地區,按主題分工會期相對固定的形式實行分區深入開展學術討論。與SEG簽訂協定中提出定期聯合辦會,每1~2年開一次小型研討會,每4年開一次大型會議附裝備展覽。每年出版SEG年會論文集。在SEG年會上我國石油物探科技人員走上世界學術論壇發表己見。 每年見到許多同行踴躍參加石油物探學會活動,孟爾盛感到莫大的欣慰。孟爾盛還通過學會活動,主編了《中國地球物理勘探實例》(中、英文版)一書,報導了若干成功實例,鼓舞了中青年一代。

為突破南方中生、古生界找油進言獻策

中國南方地區(除四川外)地形惡劣、構造複雜和以海相碳酸鹽地層為主,找構造、找孔隙發育帶的物探方法問題沒有解決。作為物探工作者,孟爾盛深感不安,這是近10年來他進行科技攻關的重點課題。1996年總公司在海南三亞舉行南方油氣勘探工作會議,孟爾盛就南方物探問題做了發言,並建議將南方的物探方法從戰術問題提升到戰略高度來認識才能解決“過河”所需的“船與橋”的問題。他認為,起步時若以地震法做普查詳查,必然進度慢、代價大。採用三步法較好:第一步海相地層序列中有無半區域性泥岩(低電阻)是能否形成圈閉的首要關鍵。因此,起用電磁法進行概查是最佳選擇。必要時還可通過小井眼參數井,檢驗和幫助電磁法。第二步選在蓋層條件較好地區進行電磁法面積普查,研究半區域性結構,尋找局部構造顯示,為地震試生產選好靶區。第三步按地形複雜、構造複雜條件下的地震施工原則投入試生產。前兩步在總公司勘探局的支持下已初見成效。他與江漢石油學院物探系合作於1998年完成了灰岩山區大地電磁法受表層不均勻等方面影響的研究,撰寫了長達247頁的研究報告,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對策。

個人簡歷

1921年8月21日 出生於江蘇省姜堰市(原泰縣)蔣垛鄉孟灣村。

1937-1940年 在前中央工業學校電機科學習。

1940-1942年 在廣西桂林中央無線電廠任技術員。

1942-1946年 在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46-1948年 在上海原中國石油公司勘探室任工程師。

1948-1949年 在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物探系學習。

1950-1953年 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勘探處工程師。

1953-1960年 在西北地區工作(西安石油地質局、玉門石油局、新疆石油局)負責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工作。

1960-1962年 在石油部松遼石油會戰中任物探總工程師。

1962-1964年 任東北石油學院勘探系主任、教授,大慶研究院副院長。

1964-1973年 任華北地區石油物探總工程師。

1973-1988年 任石油物探局總工程師。

1988年至今 退休後主要從事中國石油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工作。

主要論著

1 孟爾盛.石油地質學.上海:龍門書店,1951

2 孟爾盛.中國南方海相碳酸鹽岩油氣勘查研究論文集·論碳酸鹽岩石油物探.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3 孟爾盛主編.中國物探史例.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中文及英文版)

4 孟爾盛.論南方地區石油物探方法.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南方油氣勘探工作會議報告集,1996,181-191

5 孟爾盛.複雜構造山區地震勘探問題.石油學報,1999,20(3):1-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