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改營

勞改營

勞改營是一種簡單化的使入獄者強制勞動的場所。勞改營制度和奴隸制、監獄有許多相似點。勞改營的具體條件,由於管理者不同差異很大。 在前蘇聯人們不使用勞改隊,而使用一個同義詞“勞教隊”(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ая колония, ИТК),這個詞也用來指短期徒刑犯人服刑的營地。

勞改營

勞改營,為強迫勞動或集中營之正式名稱。蘇聯第一座勞改建設於公元一九一八年,此一制度在農業集體化和大整肅時期有重大發展。

相關條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據所知有二百餘處,分布蘇聯全國各地。一九三○年代至一九五○年代初,一切主要建築工程,如運河、水電廠等建設,大部分均由強迫勞動承擔。
自一九三○年後,此類奴工組織遍及內陸各地,其分布情形大致如下:一、歐洲部分分為:西北區(二十個)、東北區(十一個)、(中區六個),南區(六個)、東區(六個)、烏拉爾區(九個);二、亞洲部分分為:西部西伯利亞區(九個)、中亞區(八個)、中部西伯利亞區(七個)、東部西伯利亞區(四十三個)。以上總計一百二十五個勞改營,系範圍較大者。此外,小規模的勞改營,多不勝數。不論大、小營、囚犯的生活條件,人不如狗。以食物為例:囚犯每日食物的熱量一千二百九十二卡路里,而防囚犯逃亡之獵狗每日為一千八百四十卡路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營中營的政治犯與普通犯,實行分別囚禁,自一九五○年已改進許多。史達林死後,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五年間,主要勞改營地區,曾連續發生暴動,當局恐事態擴大,採取不斷減少勞改營措施。一九五八年實行司法改革後,進而將此種不人道機構取消,作為刑事機構之獨立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