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嬪[乾隆帝容嬪]

容嬪[乾隆帝容嬪]
容嬪[乾隆帝容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容妃,和卓氏,維吾爾族人,傳說中的香妃形象的原型。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封和貴人;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容嬪;乾隆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冊封為容妃;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薨;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葬於裕陵妃園寢。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清高宗容妃和卓氏畫像清高宗容妃和卓氏畫像
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后妃中,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就是聞名遐邇的香妃。其實香妃是否遍體生香,根本無從考證。但乾隆帝只有一個維吾爾族妃子卻是史實,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後的一百多年內,卻引起了一批騷人墨客的興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編造出一個“香妃”的故事。從野史、詩詞到舞台,繪聲繪影大肆渲染,竟達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以下,我們來看看她的真實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容妃誕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個家庭。和卓族是世居葉爾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稱為和卓,所以容妃又叫和卓氏。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貴族首領)阿里和卓。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進軍伊犁,二次平定準噶爾叛亂,解救了被準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封建主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兩年以後,小和卓木殺死了欽派的副都統阿敏道,自稱巴圖爾汗,大和卓木也據守喀什噶爾,兩相呼應,稱雄南疆,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反清。此後,圖爾都台吉等不願歸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軍,於乾隆二十四年,徹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乾隆二十五年,圖爾都等五戶助戰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戶在平亂中立功的南疆維吾爾上層人士應召陸續來到北京,拜見高宗皇帝。乾隆令他們在京居住,並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封圖爾都等為一等台吉。圖爾都27歲的妹妹也被選入宮,賜封為和貴人。顯然,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實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聯姻。

貴人在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中,屬於第六個等級,其前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其後有常在和答應。由於和貴人入宮時帶來了祥瑞(從南方移栽到宮內的荔枝樹,竟結出了200多顆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睞,也很受皇太后的喜愛。因此在和貴人入宮後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冊封和貴人為容嬪。她的哥哥,原封為一等台吉的圖爾都,也因追論進攻喀什噶爾有功.而同時晉爵,封為輔國公。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攜皇太后、皇后、令貴妃、慶妃、容嬪、圖爾都以及大學士傅恆等王公貴戚1000餘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對和卓氏格外恩賞,前後賜給她80多種口味適宜的飯菜,其中就有名貴的奶酥油野鴨子、酒燉羊肉、羊池士等。

之後,和卓氏的俊俏和異域情調進一步贏得乾隆皇帝的垂愛和信任,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將她由容嬪晉為容妃,並由賞給處為她準備滿洲朝服、吉服、項圈、耳墜、數珠等等。同年十月,受命為正、副使的大學士尹繼善、內閣學士邁拉遜,持節冊封容嬪為容妃,冊文曰:“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妃……。”這一年,和卓氏33歲。

三年以後,乾隆又攜和卓氏等六位妃嬪東巡,遊歷泰山,拜竭孔廟。由於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後;乾隆四十年,皇貴妃病逝,因此,到這個時候,和卓氏在乾隆的眾多后妃中已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餐,容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這時,容妃已48歲,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離世,享年55歲。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後被太后賜死。死後,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然而傳說再引人入勝,也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歷史上的香妃(容妃)其實是被霍集占休棄的妻子。

人生片段

和卓氏,台吉和扎麥之女,圖爾都之妹,世居葉爾羌

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初封和貴人,時年26歲。

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一日,晉和貴人為容嬪,時年30歲。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至四月二十日,隨其南巡,時年31歲。

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初六日,晉容嬪為容妃,時年34歲。

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初三至四月初七日,容妃隨其東巡。時年37歲。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薨,享年54歲。

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容妃金棺由西花園奉移靜安莊。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卯時容妃金棺奉安於純惠皇貴妃園寢。

傳說

影視劇中的香妃影視劇中的香妃
傳說香妃病逝,年屆80歲的乾隆老淚縱橫,也曾生出將香妃的遺體送回喀什安葬的念頭,但有悖於大清祖傳皇規。按規定,滿清的后妃只能葬於皇家的東陵后妃園寢中,絕不準移送原籍。乾隆陷入“兩難”,在惆悵百結之中,忽地茅塞頓開,香妃、香妃,何不在名字上作作文章。一個萬全之策應運面生。

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體型相貌加工了一個與真香妃一模一樣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現瞻弔唁。這居然蒙過了一大家族人。此時被冊封為輔國公的香妃的哥哥圖爾迪亦已去世,乾隆便傳旨將其兄妹倆一真一假的遺體同時遷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護送靈柩回新疆。

100多號人的抬屍隊伍,歷經半年的艱難跋涉終於到達目的地。香妃的親人們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遺體面容,確認無誤後即刻下葬入穴。香妃的遺體早已隱秘地葬在了清東陵,而那個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卻登堂入室地埋進了祖先阿帕霍加的墓之內,由此人們只記住香妃和香妃墓,而對於墓地的真正主人卻疏於談論。

名稱

“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現了。據迄今為止的考證得知,最早出現香妃之名的當屬光緒十八年(1892)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卷四“香娘娘廟”,其中有“紛紛女伴謁香娘”一語。他在附錄中進一步寫到:“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家。”光緒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綺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記有回妃被拐入宮,不順從皇帝,最後被皇太后絞殺的情節。

“香妃”之名的廣泛流傳是在清王朝滅亡以後。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從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在該畫像下面的說明文字中,明確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以後,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與生來就“體有異香”有關。人真的可以“不假薰沐”就“體有異香”嗎?根據人的生理特徵,每一個人通過汗腺、皮脂腺,都會分泌出一些氣味來,人的五臟六腑內的氣味通過人的一些器官也會排出來,幾乎一人一味,有的氣味濃,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屬於這種氣味?我們不得而知。再者,一些愛美、生活講究的女子,常洗一種“花草浴”或“奶浴”。還有一些女人喜歡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高級脂粉之類。浴後、搽後,身體自然會散發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來。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來自化妝品或者浴液的氣味?這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個難解之謎。

反過來,說香妃之得名源於“體有異香”,也可能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也不能排除由於香妃長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這種可能性。總之,為什麼叫香妃,說法很多,至今尚無定論。

畫像

容妃畫像容妃畫像
香妃貌美,應當是不用懷疑的,否則乾隆皇帝不會千里迢迢將這位回部女子納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麼程度?人們總希望一睹真容。流傳於世的、被稱為香妃畫像的有四種,一是身穿紅色旗裝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歐式盔甲、手握戰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長裙、一手提花籃、一手拿花鏟、頭戴涼帽的坐像,四是太倉陸夫人在東陵裕妃園寢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裝像是流傳最廣、利用率最高、人們最熟悉的畫像,許多文章、書籍、畫報,甚至商店廣告中用的都是這幅像。在人們的心目中,這幅畫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這幅像。

第二幅是戎裝像。1914年古物陳列所展出的就是這幅,當時懸掛在武英殿後右旁的浴德堂內,下面附有文字說明。這幅像出自清宮當沒有問題,但畫上沒有款識。有人說此畫的作者是郎世寧。可是郎世寧的畫作在《國朝院畫錄》和《石渠寶笈》中都有記載,此兩書中未見有關此畫的任何內容。有人說是他的“遊戲之筆”。郎世寧有多大的膽子,敢以“遊戲之筆”隨便畫當朝皇上的一名寵妃?曾經在古物陳列所工作過的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那時,我和幾個同事根據民國政府內務部一位官員說的‘這大概就是香妃’,並考慮到當時社會經濟效益商定的,是沒有查史料的,是錯誤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應該糾正的。”原故宮博物院資深專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寫了一篇《“香妃戎裝像”定名的由來》一文,進一步否定了這幅畫是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這幅像一般人很少見到。著名清史大師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後一篇文章《香妃考實》中講了這幅像的來源:

吳生豐培貽一容妃園寢神像,問其所從得?則雲有太倉陸夫人藏。此夫人為陸文慎寶忠之子婦,徐相國郙之女,於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冢,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凡陵寢、園寢享殿皆有遺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張之。大者年僅張設一次。陸夫人以香妃之傳說甚厖雜,親至其園寢,始知流言之非實。請於守者,以攝影法攝容妃像以歸。所攝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見也。

冊封禮儀

1762年6月10日,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日,禮部為禮儀事宜制清吏司案呈,恭照五月二十一日巳時冊封慎嬪、容嬪所有受冊行禮儀注,本部業於五月十八日進呈,相應抄錄粘單知會內務府:禮部謹奏為禮儀事,恭照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巳時冊封慎嬪、容嬪禮儀。是日早臣部鴻臚寺官設節案二於太和殿內正中,設慎嬪、容嬪冊案與左旁。設采亭二於內閣門外。臣鴻臚寺官預交內監於慎嬪、容嬪各宮內正中設節案一張,前設香案一張,左旁設冊案一張。鑾儀衛陳慎嬪、容嬪彩仗於各宮門前。至時,臣部堂官,內閣學士俱朝服捧節,內閣禮部官舉冊,置各采亭內,校尉舁亭。亭前張黃蓋各一柄,列御仗一對,依次由中路入太和門,至太和殿階下,采亭上。臣部堂官,內閣學士捧節,內閣臣部捧冊,依次由中階入太和殿內,置各案上。正、副使及執事各官于丹墀內東班西向立。欽天監官報吉時已屆、鴻臚寺官引正、副使升東階,至黃案前,行一跪三叩禮。大學士等恭捧節,依次受各正使,各正使跪受,起。內閣臣部執事官奉冊案由中階下,捧冊置各采亭內。正使持節前行,副使隨行。臣部官前引,校尉舁亭,亭前張黃蓋各一柄,列御仗一對,由太和門中門出協和門至景運門外,正使捧節各受於內監。內監各持節舉采亭進內右門,至慎嬪、容嬪各宮門外,持節捧冊入,慎嬪俱禮服迎於宮門內之右,立侯節冊過。慎嬪隨後入宮,就拜位立,內監捧節,冊置各案上。內贊禮女官贊:“跪”,慎嬪跪;贊宣冊,宣冊女官就冊案捧冊文宣畢;贊:“授冊”,宣冊女官捧冊授侍左女官,女官跪接受慎嬪;慎嬪受冊,轉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起立;贊:“興”,慎嬪興;贊:“行禮”,慎嬪行六拜三跪三叩禮。禮畢,內監持節出宮,慎嬪送節於宮門內之右,還宮。其冊封容嬪於宮內迎送、宣冊、受冊、行禮於慎嬪同,冊封禮畢。正副使以冊封禮畢,復命。次日早,內監預設慎嬪、容嬪拜褥於皇太后宮月台上,左右排設,至時慎嬪、容嬪,乘輿依次出,至皇太后宮,東西向立,內監奏請皇太后升座,皇太后升座畢,女官引慎嬪、容嬪各就拜位立,立定行六拜三跪三叩禮,禮畢仍復原位立。俟皇太后還宮,內女官引慎嬪、容嬪乘輿回宮,詣皇上前侯行,內監奏請皇上升座。內監引慎嬪、容嬪於皇上前行六拜三跪三叩禮,禮畢皇上降座。內女官引慎嬪、容嬪赴皇后宮行禮,內監奏請皇后升座,女官引慎嬪、容嬪於皇后前,行六拜三跪三叩禮,禮畢皇后還宮。慎嬪、容嬪俱出。為此謹具奏聞。

墓地

裕妃園寢內葬清高宗乾隆帝:皇后一位,皇貴妃二位,貴妃五位,妃六位,嬪六位,貴人十二位,常在四位,共36人。

自東向西數第一排四位:穎貴妃、明樓(純惠皇貴妃、那拉皇后)、婉貴妃。

第二排七位:容妃、豫妃、忻貴妃、慶恭皇貴妃、舒妃、愉貴妃、循貴妃。

第三排九位:惇妃、芳妃、恂嬪、慎嬪、儀嬪、誠嬪、怡嬪、恭嬪、白貴人。

第四排十一位:金貴人、寧常在、新貴人、福貴人、張常在、秀貴人、揆常在、瑞貴人、慎貴人、武貴人、平常在。

第五排五位:壽貴人、順貴人、陸貴人、鄂貴人、晉妃。

被認為是香妃葬地的,起碼有三處,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東陵。

新疆的香妃墓位於喀什市東北郊區的浩罕村,占地30畝,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300多年來,經過不斷地修繕、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現有墓堆58個。以前此墓稱“海孜來特麻扎爾”,譯為“尊者之墓”。也有人稱為“阿帕克和卓扎爾”的,簡稱為和卓墓,直到現在還有人這樣稱呼。此墓群最初並無“香妃墓”之稱,後來才傳說香妃也葬在裡邊,但連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後來,不僅“香妃墓”叫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響亮,而且還明確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將據說是當年運送香妃遺體的廢舊馱轎也擺了出來,以證實香妃確實葬在那裡。此墓建於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現於民國初年,況此墓又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為止也沒見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確的文字記載,故稱之為“香妃墓”應是後人附會之說。

至於北京陶然亭北叢蘆亂葦中的土堆,當地老人稱之為“香冢”,有人說是香妃的墳。此冢旁立有一碑,上面鐫刻著:“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從碑文來看,葬於此處之人確為一女子,生前似乎發生過曲折離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個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後豈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說也不可信。

遵化境內的清東陵是清王朝在關內開闢的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乾隆帝的裕陵就建在那裡,其妃園寢建在裕陵旁邊。這座妃園寢始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位於裕陵西05公里,坐北朝南。其建築布局及規制為:園寢最前面有一道馬槽溝,正中建一孔拱橋一座,東側建三孔平橋一座。往北是東西廂房各5間,單檐硬山頂。東西值班房各3間,單檐卷棚頂。宮門一座,面闊3間,單檐歇山頂。前院內東側燎爐一座。東西配殿各5間,單檐歇山頂。院內正中享殿一座,面闊5間,單檐歇山頂。享殿兩側各建園寢門一座。後院前部正中建方城、明樓。方城後為寶城、寶頂。在寶城兩側各建小寶頂一座。在寶城後有4排寶頂,計32座。整個園寢共建大小寶頂35座,葬人36位。其中容妃的寶頂建在大寶頂後第一排東端第一位。整座園寢除廂房和值班房為布筒瓦外,其他建築及牆頂均覆以綠色琉璃瓦。這座園寢規制之高,建築之完備,在清代妃園寢中僅次於景陵皇貴妃園寢,位居第二。其葬人之多,在清代妃園寢中也數第二。香妃即乾隆帝的容妃,葬在這座園寢,《大清會典》及其他官書、《昌瑞山萬年統志》、《陵寢易知》等書不僅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而且還繪有葬點陣圖。清宮檔案中還有關於容妃遺物、送葬人員等方面的資料。1979年10月,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對容妃地宮進行了清理,不僅找到了遺骨,而且還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發現了一些文字。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香妃就葬在這座妃園寢內。

婚姻香妃復原頭像

根據檔案記載,容妃是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進宮的,當時已27歲。那個時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幾歲就出嫁。清帝挑選秀女,13歲的女孩子就可參選。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12歲就嫁給了努爾哈赤,孝莊文皇后13歲就與皇太極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歲就生育了康熙帝,而容妃入宮時已經27歲,比容妃早幾年入宮的豫妃博爾濟吉特氏,入宮更是已有28歲,說明她們之前可能都曾嫁過人,她們也並非通過選秀的途徑進宮,根據記載容妃正是被霍集占休棄之妻,她的名字叫巴特瑪(也稱法蒂瑪)。

死亡

香妃香妃
關於香妃的死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被皇太后賜死,另一種是自然病死。前一種說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展出的所謂香妃戎裝像下寫的文字說明: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或有稱其美於中土者,清高宗聞之。兩師之役,囑將軍兆惠一窮其異。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師。帝命於西內建寶月樓(即今之新華門)居之。樓外建回營,毳幕韋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頂,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築,相傳亦為香妃沐浴之所。蓋帝欲藉種種以取悅其意,而稍殺其思鄉之念也。詎妃雖被殊眷,終不釋然,嘗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國破家亡,死志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汶汶徒死,必得一當以報故主。”聞者大驚。但帝雖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年。皇太后微有所聞,屢戒帝弗往,不聽。會帝宿齋宮,急召妃入,賜縊死。……

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死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而香妃(容妃)死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賜死的。

容妃喪禮

乾隆五十三年容妃喪禮與四十二年舒妃喪禮同,四十二年舒妃喪禮與三十八年豫妃喪禮同;豫妃喪禮,與雍正十二年寧妃喪禮同;寧妃喪禮,與康熙五十年良妃喪禮同;良妃喪禮,與三十五年平妃喪禮同;平妃喪禮,與康熙九年慧妃喪禮同。

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慧妃薨。聖祖仁皇帝輟朝三日。大內之下,宗室以上,三日內鹹素服,不祭神。妃宮中女子內監,剪髮截髮辮,鹹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頭,茶膳房人員男婦成服,皆於大祭日除服,百日剃頭。又定:妃初薨日,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民公侯伯一下,二品官子以上,公主福晉以下縣君奉恩將軍妻一品夫人以上,齊集。奉移日、祭日同。二周月內,日上食三次。百日內,日上食二次。均內務府官及執事內管領下官員,男婦齊集。

宮內擬賞

容妃薨後擬分送遺念

愉妃,玉器五件一盒,宮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穎妃,玉器九件一盒,宮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惇妃,玉器五件一盒,宮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婉嬪,玉器五件一盒,宮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循嬪,玉器五件一盒,宮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林貴人,玉器四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祿貴人,玉器四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明貴人,玉器四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鄂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白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和敬固倫公主,玉器四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念珠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容妃親戚及族人擬賞

公額思音,如意一柄,鼻煙一瓶,鼻煙壺一個,蟒緞一匹,石青大緞一匹,醬色大卷紗一匹,石青大卷紗一匹。

公托克托,如意一柄,鼻煙一瓶,鼻煙壺一個,蟒緞一匹,石青大緞一匹。

台吉喀申霍卓,如意一柄,鼻煙一瓶,鼻煙壺一個,蟒緞一匹,石青大緞一匹。

台吉帕爾薩,如意一柄,鼻煙一瓶,鼻煙壺一個,蟒緞一匹,醬色大緞一匹。

帕爾薩之子兵巴克爾,如意一柄,鼻煙一瓶,鼻煙壺一個,彭緞一匹,紡紗一匹。

兵阿克伯塔,如意一柄,鼻煙一瓶,鼻煙壺一個,彭緞一匹,綾一匹。

兵哈丕爾,如意一柄,鼻煙一瓶,鼻煙壺一個,藍紗一匹,綾一匹。

小人,丕里敦,巴巴克,每人如意一柄,鼻煙一瓶,鼻煙壺一個,官用紗一匹,石青小褂一件。

額思音之妻,如意一柄,鼻煙壺一個,醬色大緞一匹,月白大緞一匹,藍官用紗一匹,石青官用紗一匹。

圖爾都之妻,如意一柄,鼻煙壺一個,銀二百兩,青大緞一匹,青宮綢一匹。

喀申霍卓之妻,如意一柄,鼻煙壺一個,桃紅緞一匹,綠紗一件。

喀申霍卓之女二口,每人如意一柄,鼻煙壺一個,桃紅緞一匹。

容妃之姐,如意一柄,鼻煙壺一個,藍大緞一匹,月白寧綢一匹。

容妃之妹,如意一柄,鼻煙壺一個,醬色大緞一匹,藍大卷紗一匹。

兵巴哈爾等之妻三口,每人如意一柄,鼻煙壺一個,彩色大緞一匹。

帕爾薩之妻,如意一柄,鼻煙壺一個,桃紅綢一件,月白綢一件。

首領太監二名,每人銀五兩,每人官用紗一匹。

出力太監四名,每人銀四兩,制錢一貫,每人官用紗一匹。

當差太監八名,每人三兩,制錢一貫,每人漳紗一匹。

頭等女子一名,銀十兩,制錢一貫,衣服六件。

二等女子五名,每人銀六兩,制錢一貫,每人衣服五件。

頭等媽媽里一名,銀四兩,衣服三件。

二等媽媽里三名,每人銀二兩,每人衣服三件。

真實的香妃

容妃就是香妃。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曾經有過爭論,不過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做這種判斷的理由是什麼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個來自新疆的妃子。容妃,無論是官書、檔案記載,還是實物考證,都證明是來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么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們“二人”都來自新疆,都是維吾爾族,都信奉伊斯蘭教,最後的封號都是妃。就是說家鄉、民族、宗教信仰、封號是一樣的,如果是兩個人,不會如此巧合。其三,她們“二人”的父親、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資料中,提到香妃的父親是艾力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圖地公(漢名),並說圖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從《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圖志》卷四十八記載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和卓即阿里和卓。這兩個名詞在維吾爾語中是一個詞,只是漢字譯寫的差異。這兩本書上還記載了阿里和卓的五弟是額色尹、六弟是帕爾薩,其子是圖爾都。圖爾都的維語原音為圖爾迪,因他是公爵,因此稱圖爾迪公,快讀則為圖地公,與上面提到的哈山和卓是同一個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容妃遺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娘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額思音、帕爾薩、圖爾都妻等。額思音就是香妃的五叔額色尹,帕爾薩就是香妃的六叔,圖爾都妻就是香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屬都是一樣的,那么兩個人自然就是一個人了。那么,歷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納一個維吾爾族女子為妃?她一生的經歷又如何?這也是世人普遍關注的問題。

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家族為和卓,故被稱為和卓氏,也稱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為回部台吉,哥哥叫圖爾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葉爾羌。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解救了墨特的兩個兒子波羅尼都和霍集占(大小和卓)。可是這兩個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報德,聚眾叛亂,反對朝廷,分裂祖國。容妃一家反對叛亂,擁護朝廷,不順從大小和卓,被迫離鄉背井,全家從天山以南的葉爾羌遷移到天山北側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亂被平定。配合清軍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屬先後被召進北京,封官晉爵,宴請賞賜,並為他們建回子營,讓他們居住。容妃也來到了北京。為了感謝皇帝的恩德,表示對朝廷的忠心,額色尹和圖爾都決定將美麗聰明的容妃送進皇宮,服侍皇上。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圖爾都27歲的妹妹被封為和貴人,皇帝賞給了她大量衣物和銀兩。她一進宮就被封為貴人,沒有經過常在和答應兩級,表明了皇帝對這件事的重視,也表明了皇帝對這位來自新疆維吾爾族女子的喜愛。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將宮中女子巴朗賜給圖爾都為妻。和貴人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關照,專門為她在宮中設了回族廚師。容妃在圓明園居住時,曾在園中的方外觀做禮拜,乾隆帝特意為她在方外觀大理石牆上鐫刻了《古蘭經》文。和貴人入宮兩年來,“秉心克慎,奉職惟勤”,全宮上下對她的印象都很好。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封和貴人為容嬪。第二年圖爾都晉封為輔國公。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嬪和她的哥哥圖爾都隨駕同行。皇帝的妃嬪很多,而外出陪駕的妃嬪只有幾位,容嬪能夠隨駕,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嬪兄妹第一次飽覽了祖國內地的壯美山河,大開了眼界。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晉升容嬪為容妃。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華殿大學士尹繼善為正使、內閣學士邁拉遜為副使,持節齎冊印,冊封容嬪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容妃隨皇帝東巡,拜謁了孔廟,登上了東嶽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容妃又隨皇帝拜謁了盛京,在這次隨行的6位妃嬪中,容妃已居第二位。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皇后那拉氏死後,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慶貴妃死後,四十年(1775)令懿皇貴妃死後,不再封貴妃和皇貴妃。後宮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當時宮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以後,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穎妃之後。從乾隆五十年(1785)以後,可能是身體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單獨賞給她物品。通過查閱清宮檔案《賞賜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四日,皇帝賞給了容妃10個春橘,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後一次賞賜。5天以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圓明園溘然長逝,終年55歲。她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給皇帝生育兒女。

容妃死後,乾隆帝為了讓宮裡人經常懷念她,特地將她在宮中幾十年里積攢下來的物品分贈給各妃嬪、公主、格格和傭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暫安在暢春園西側的西花園,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從西花園奉移到北京東北郊的靜安莊殯宮暫安。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儀郡王永璇護送容妃金棺奉移東陵。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園寢。

史籍記載

晉封冊文

乾隆冊封和貴人霍卓氏為容嬪冊文:

命兵部尚書阿里袞。為正使。禮部侍郎五吉。為副使。冊封霍卓氏。為容嬪。冊文曰。朕惟二南起化。丕助鴻猷。九御分官。共襄內治。珩璜葉度。既仰贊夫坤元。綸綍宣恩。宜特申夫巽命。爾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職維勤。壼範端莊。禮容愉婉。深嚴柘館。曾參三繅之儀。肅穆蘭宮。允稱九嬪之列。茲仰承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嬪。法四星於碧落。象服攸加。賁五色于丹霄。龍章載錫。尚敬承夫恩渥。益克懋夫芳徽。欽哉。

乾隆冊封容嬪霍卓氏為容妃冊文:

命大學士尹繼善。為正使。內閣學士邁拉遜。為副使。持節冊封容嬪霍卓氏為容妃冊文曰、朕惟褘褕著媺克襄雅化於二南綸綍宣恩。宜備崇班於九御。爰申茂典。式晉榮封。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妃。尚其仰承錫命。勖令德以長綏。祗荷褒嘉。劭芳徽於益懋。欽哉。

人物列傳

《清史稿》后妃傳

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

人物考證

(一)節選於善浦的《乾隆皇帝的香妃》

1979年容妃墓塌陷,因為於善浦同志就職於清東陵,有機會親自參與容妃地宮的清理工作。從早年被盜的地宮遺物中進行研究考證,得到社會各方的幫助,得出以下結果:

(1)容妃身高:由體骨測量計算得出,為167厘米左右。

(2)容妃血型:由頭髮取樣化驗得出,為“o”型。

(3)容妃地位:由貓睛石來看,為妃位朝冠飾物。

(4)容妃信仰:棺木上手書《古蘭經》文字,為伊斯蘭教。

(5)容妃衣著:墓中絲織物標明,出自江寧,蘇州織造。

(二)參閱《昌瑞山萬年統志》上下函手抄本,為乾隆六年馬蘭峪總兵布蘭泰撰寫,後來又重修統志,記載陵寢事宜甚詳。《陵寢事宜易知》光緒年間六卷手抄本,是東陵守陵官員的工作守則。從中得知:

(1)容妃墓園:初稱妃衙門,後稱純惠皇貴妃園寢,最後稱裕陵妃園寢。

(2)容妃墓位:裕陵妃園寢圖上標明,為東首二排第一位。

(3)容妃神位:神牌位次,在享殿東暖閣內供奉。

(4)容妃供額:祭祀時膳房、茶房、餑餑房,祭品數額。

(三)參閱孟森先生的《香妃考實》得知:

(1)容妃神像:裕陵妃園寢東暖閣內曾存有容妃神像。

(2)容妃回妃:乾隆皇帝只有一位回妃,容妃即香妃。

(四)參閱《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可知:

(1)容妃民族:容妃霍卓氏,亦稱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麥之女,維吾爾族。

(2)容妃生辰: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3)容妃入宮: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新封和貴人。

(4)容妃出巡: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和貴人隨上哨鹿。

(5)貴人封嬪: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冊封霍卓氏為容嬪。

(6)容妃住處:封嬪儀式,從景運門外進內右門,為東六宮。

(7)二度出巡: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即1762年8月6日,容嬪隨上哨鹿。

(8)三度出巡:乾隆二十九年七月十七日,即1764年8月14日,容嬪隨上哨鹿。

(9)容妃南巡: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起,即1765年2月5日至6月8日。

(10)四度出巡:乾隆三十年七月初八起,容嬪隨上哨鹿。

(11)五度出巡: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初八起,即1766年8月13日,容嬪隨上哨鹿。

(12)六度出巡: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二十日起,即1767年8月14日,容嬪隨上哨鹿。

(13)容嬪封妃:乾隆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冊封霍卓氏為容妃。

(14)容妃東巡: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初四日起,即1771年3月18日,隨上東巡。

(15)容妃千秋: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容妃四十千千秋。

(16)二度東巡: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起,即1778年9月10日,隨上東巡盛京。

(17)七度出巡: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十二日起,即1779年5月22日,隨上哨鹿。

(18)容妃座次:

①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1780年2月4日,午膳西一桌。

②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即1781年2月7日,晚膳西一桌。

③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十三日,即1781年9月30日,午膳西一桌。

④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1782年6月2日,午膳東一桌。

(19)容妃逝世: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逝世於圓明園,享年55歲。

(20)容妃遺物: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日,於圓明園分賞。

(21)容妃家族:容妃遺物分賞中,由額色尹、托克托、喀申霍卓、帕爾薩、巴克爾及容妃之姐、容妃之妹等。

(22)容妃金棺: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從西花園移至靜安莊,九月二十五日卯時入葬純惠皇貴妃園寢容妃地宮。

(三)容妃墓中遺物:紫地妝花織金龍袍料、醬色地五彩加金團雲紋妝花緞料、金黃地暗花團吉祥雜寶緞料、八達暈織錦褥、白色八寶哈達、鑽石大小貓睛石兩塊、大小珍珠二十四顆、碧璽珠七顆、大小紅藍寶石二十顆、縲絲紐扣大小五顆、鎦金耳環兩對、繡花龍袍、貼繡龍袍錦褥、綾袍、綾裙、三梭羅、花羅黑紗等殘片。

乾隆《寶月樓記》“寶月樓者,介於瀛台南岸適中,北對迎薰亭,亭台皆勝園遺址,歲時修葺增減,無大營造。顧掖池南岸,逼近皇城,長以二百丈計,闊以四丈計,地既狹,前朝未置宮室,每臨台南望,嫌其直長鮮禁止,則命奉宸,既景既珥,約之椓椓。鳩土戊寅之春,落成是歲之秋。樓之義無窮,而獨名之曰寶月者,池與月適當其前,抑亦有乎廣寒之亭也。”

乾隆二十七年作的一首詩:“淑氣漸和凝,高樓拾級登。北杓已東轉,西宇向南憑。”(自註:樓臨長安街,街南俾移來西域回部居之,室宇即其制。)

二十八年新年,乾隆又作了一首寶月樓詩:“冬冰俯北沼,春閣出南城。(自註:樓近倚皇城南牆。)寶月昔時記,(自註:向作寶月樓記粘壁。)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祿,鏡影大光明。鱗次居回部,(自註:牆外西長安街,內屬回人衡宇相望,人稱回子營。新建禮拜寺,正與樓對。)安西系遠情。”

藝術形象

詩中香妃

《香娘娘廟》蕭雄

廟貌巍峨水繞廊,紛紛女伴謁香娘。抒誠泣捧金蟾鎖,密禱心中願未償。

《西行亂唱》之“謁香娘娘墓”梁寒操

千秋節烈馬香娘,生誓無降死返鄉。

零落祭旗猶墓左,淒涼靈轎剩祠旁。

息姬不語漸柔弱,蘇武終還比倔強。

信仰在魂刀在袖,伊斯蘭教女中良。

又一首

清宮造像留殊色,幽壙遺軀閉異香。

綠瓦園穹靈寢在,欲求史事已難詳。

電影與戲曲

(一)電影《香妃》,1940年,上海租界,合眾電影公司。

編劇:胡梯維

導演:朱石麟

演員:王熙春飾香妃;李英飾乾隆;屠光啟飾和珅、張翼飾霍集占、黃玠飾皇后、田太宣飾太后、傅繼秋飾巴達克。

(二)評劇《香妃恨》胡梯維所著,共17場。

劇中人物:大小和卓,太后,沙天香,乾隆,紀昀,兆惠,梅妃,瑾妃

(三)京劇《伊帕爾罕》,1953年北京京劇四團,由水建彤《伊帕爾罕》改編,共18場。

(1)吳素秋---香妃

(2)劇目:市集﹑出獵﹑采菇﹑婚夜﹑清宮﹑會陣﹑路遇﹑訣別﹑敗績﹑獻功﹑初拒﹑囑防﹑回報﹑狩獵﹑設計﹑移宮﹑幻境﹑香消。

(四)越劇《香妃》,1943年,此劇取材自清初史料,參照同名京劇,電影《香妃》改編

(1)編導:南薇

(2)演員:袁雪芬---香妃;張桂蓮---乾隆;陸錦花---小和卓木;吳小樓---大和卓木

(3)播出時間: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十六日只十一月五日,雪聲劇團在九星大戲院以《新香妃》劇名演出,轟動一時,正值上海淪陷,此劇播出,表達了廣大中國人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情緒,因此,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共鳴。

(五)話劇《香妃》,1943年立達書局的《文學季刊》第三期,刊載了顧青海的《香妃》,由《伊帕爾罕》改編,寫成了四幕六場的話劇,1971年話劇《香妃》劇本在台灣被選入《中華戲劇集》。

(1)人物:香妃、崇慶皇太后、乾隆、大王(小和卓木)、小和卓木侍衛、侍女、阿哥、舞女、總管太監、太監、郎世寧、清宮侍衛

(2)劇目:①初秋晚,沙漠;②清宮初日;③太后宮

(3)主人公:馬天香

(4)導演:顧文宗

(5)演員:香妃------鄭佩佩和江青;霍占集------張佩山;清將------陳鴻烈;蘇坦莎------馮午馬;回疆老者------樊梅生

(6)演出地點:香港大會堂

(六)電視劇《香妃》,1975年12月開播

(1)製作人:姜龍昭

(2)導播:湯以白,趙燕生

(3)戲劇指導:陳又新

(4)編劇:王方曙,鍾雷,賈亦棣,朱順官

(5)美術指導:賴振遠

(6)服裝設計:張國棟

(7)人物:香妃,伊羅巴,伊圖圖,穆薩,阿布娜,艾麗罕,艾哈根,霍占集,霍布拉,霍母,巴倫,崇慶皇太后,乾隆,富察皇后,烏拉嫻妃,穎妃,婉妃,和珅,傅恆,傅福晉,明瑞,兆惠,達瓦齊,洪扎,兜提,蘇坦莎,王格格,鄂對,余壽,小富子,郎世寧。

其中,香妃的扮演者是--------張琍敏。

(七)舞台劇《乾隆與香妃》,2003年5月30日至6月1日,香港舞台劇團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公演。

(1)編劇:柏汀,楊梅

(2)編導:楊梅

(3)音樂:賈國平

(4)舞台美術指導:黃海威

(5)燈光設計:任冬生

(6)演員:乾隆-----楊雲濤;香妃------蘇淑,楊怡孜;阿地里-----胡軍,黃磊

(八)評劇《香妃》,1998年中國評劇院一團演出

(1)編劇:張宏文

(2)導演:於真(特邀)

(3)音色設計:李梓厚,李玲,郝銀榮

(4)舞美設計:張續齡

(5)燈光設計:陳鳳翥,張金玲

(6)服裝設計:宋士萍

(7)造型設計:李玉明

(8)舞蹈設計:帕夏(特邀)

(9)演員:

伊帕爾罕(香妃)------谷文月;乾隆-----張彥生;皇太后-----劉淑萍

烏拉那拉皇后------朱懷旭;圖爾都-----張連喜;雅爾善----張彥春

蘇黛香-----蘇純飛;木買提-----王全友;郎世寧-----馬新茹

趙德勝------杜志剛;月兒--------孟素潔;太監,大臣,宮女,維女---由本劇團演員擔任

(九)評劇《香妃於乾隆》,2005年11月25,26日,唐山市評劇團大型新編歷史劇《香妃於乾隆》在寧波鎮海區劇院參加第九屆中國戲劇節演出。

中國戲劇節:是由中國戲劇協會和地方政府共同舉辦的一項全國性戲劇展演,評獎活動。自1988年創辦,每兩年舉辦一次,要從近兩年全國近百台劇目中精選出參賽劇目,此屆共有32台劇目,評劇《香妃於乾隆》是河北省唯一參演的劇目。12月1日獲第九屆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

演員:

香妃-----羅慧琴,“新派”優秀傳人,國家一級演員。

乾隆-----張俊玲(女小生),他的表演,被內行專家評為:“渾身絕無脂粉氣,只留英氣在眉梢。”她的藝術人生,正如她日記中所寫:“作為一個女人,卻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英姿勃發的男人形象,我喜歡生活中女人的柔美與賢惠,但我更熱愛舞台上我心中那五彩斑斕的男人的世界,他們讓我沉醉,讓我求索,讓我痛苦,更讓我快樂和自豪。

劇版形象

年份 影視版本 演員 劇中名
1940 香妃 王熙春 香妃
1975 香妃 張琍敏 香妃
1980 大內群英續集 馬敏兒 香香公主
1985 皇上保重 邵美琪 赫絲麗
1988 滿清十三皇朝 陳曉瑩 香香公主/容妃
1988 戈壁恩仇錄 阿依努爾 香香公主
1996 宰相劉羅鍋 米粒 江妃
1998 香妃與乾隆 葛佩玉 香妃
1999 還珠格格第二部 劉丹 含香
2001 風流才子紀曉嵐 宋妍 香妃
2003 宮廷畫師郎世寧 努爾比亞 香妃
2004 乾隆與香妃 努爾比亞 伊帕爾
2004 避暑山莊大傳奇 阿依努爾 香妃
2011 新還珠格格 麥迪娜·買買提 含香
2012 帝國的背影 不詳
2013 畫框裡的女人 王亞楠 香妃
2017 如懿傳 李沁 寒香見
2018 延禧攻略 張嘉倪 順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