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昆蟲和西瓜病毒病發生關係的研究
摘 要:測定了棉蚜、桃蚜、菜蚜和麥蚜對胡瓜花葉病毒(ZYMV)的傳播效率,通過隨機區組安排蚜蟲種類和蟲口密度以及飢餓時間和傳毒時間兩因素實驗處理,並採用Ducan新復極差測驗比較相互之間的差異顯著性。結果表明:①不同蚜蟲種類的傳毒能力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桃蚜>菜蚜>棉蚜、麥蚜;蚜蟲密度以3~5頭傳毒較好。②桃蚜不同飢餓時間的傳毒效率差異顯著,表現為飢餓時間從0min延長到5min可提高傳毒效率,長於5面(如10min)與5min無顯著差異。③傳毒時間從0、5h到3h的傳毒效率差異不顯著。關鍵字:蚜蟲 西瓜病毒病 傳毒效率
分類號: S433.3 S436.5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欄目信息:
有關媒介昆蟲幾個問題的探討
吳光華,姜志寬
(南京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南京 210002)
世界上昆蟲種類繁多,但能成為疾病傳播媒介者僅其中少數。例如,我國已記載的蚊類有360餘種,其中傳播瘧疾的重要蚊種僅4種,傳播登革熱的媒介蚊種僅2種[1];我國已記載的恙蟎有430餘種,其中傳播恙蟲病的重要媒介恙蟎僅2種[2]。一種昆蟲能成為疾病的傳播媒介應具備一系列的條件,但有時見到報告從某種昆蟲分離到某病的病原體,即認為是媒介。這種提法是片面的、不確切的。只有根據全面資料,查清主要媒介,才能穩準狠、多快好省地控制這種媒介昆蟲的密度和所傳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障廣大人民的健康。
1 昆蟲確定為媒介應具備的條件[3~7]
一種昆蟲能成為疾病的傳播媒介,通常應具備以下6個條件:
(1)必須是當地的優勢種,至少有相當高的種群密度;
(2)必須與人的關係密切,如是血液傳染病的媒介,則必須是吸人血的;
(3)這種媒介昆蟲的地理分布和季節消長應與所傳蟲媒病的流行地區和流行季節相一致;
(4)在這種媒介昆蟲的體內能分離出自然感染的病原體,而且已發育到感染期,能實現傳播;
(5)在實驗室中能使它人工感染並完成其傳播環節;
(6)在採取防治措施後,媒介昆蟲密度下降,發病隨之下降或完全控制。
凡符合上述6個條件的,稱為“有效媒介”。這裡最重要的是有效媒介的種群密度,只有當媒介達到一定密度時,才能在人群中傳病;反之,低於一定的數量,疾病就難以傳播。因此一般都採用病媒昆蟲種群密度調查,作為判斷一種蟲媒病流行和考核預防效果的指標。
2 媒介昆蟲所致蟲媒病的主要特點[3,5~7]
2.1 明顯的地區性
蟲媒病的病原體只在特定的媒介昆蟲體內發育繁殖,而特定的媒介昆蟲受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只存在於具有一定自然條件的地區,因而具有明顯的地區性。例如,瘧疾在我國的流行自北向南流行強度逐漸加重,這與媒介按蚊的種類、密度、吸血習性和自然感染程度等密切相關。森林腦炎、萊姆病的媒介全溝硬蜱(Ixodes persulcatus)主要分布於北方某些林區,與這兩種病的地理分布相一致。
2.2 明顯的季節性
蟲媒病的傳播媒介大多為吸血昆蟲,這些昆蟲的活動、繁殖與機體狀態均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因而人的受染、發病均有明顯的、有時是嚴格的季節性。例如,我國南方恙蟲病的傳播媒介地里纖恙蟎(Leptotrombidium deliense)主要在夏季出現,因而在南方該病的發病和流行也以夏季為主[2];而江蘇、山東恙蟲病的傳播媒介小盾纖恙蟎(L.scutellare)出現於秋冬季,因而這兩省該病即流行於秋冬季[2,8]。
2.3 明顯的職業性
許多蟲媒病的媒介昆蟲主要存在於居住區外的野外地里,其中不少疫源地存在於邊遠的、甚至人跡罕到的原始森林、草原、沼澤與荒漠中,不同職業人群接觸疫源地的機會很不相同,因此發病有明顯的職業性。例如,森林腦炎、萊姆病主要發生於林業工人,恙蟲病主要發生於與野外草地密切接觸的農民、戰士、伐木工、築路工及地質勘探人員中。
2.4 明顯的生物屬性
除以上明顯的地區性、季節性和職業性外,媒介昆蟲尚有明顯的生物屬性,即有些病的媒介僅限於某些屬(Genus)的昆蟲中。如瘧疾的媒介僅限於按蚊屬(Anopheles),在我國主要為:中華按蚊(An.sinensis)、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微小按蚊(An.minimus)、大劣按蚊(An.dirus)[1];登革熱的媒介僅限於伊蚊屬(Aedes),在我國為:埃及伊蚊(Ae.aegypti)、白紋伊蚊(Ae.albopictus)[9];恙蟲病的媒介僅限於纖恙蟎屬(Leptotrombidium),在我國主要為:地里纖恙蟎,小盾纖恙蟎等[2]。
昆蟲中恙蟎的生活習性較特殊,在其一生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個時期中,僅幼蟲叮刺宿主動物且只飽食一次,母代幼蟲通過叮刺所感染的病原體只能經卵傳遞給子代幼蟲再通過叮刺傳播。因此,確定媒介恙蟎必須證明它能經卵傳遞病原體。確定一種恙蟎為媒介,應具備以下4項基本條件[2]:①流行病學證據:該種蟎應為當地鼠體的優勢蟎種,其季節消長、分布場所與發病相關;②有病原體的自然感染;③具有叮刺和傳病能力;④能經卵傳遞病原體。
3 確定為媒介昆蟲的實例
遵照確定為媒介昆蟲應具備的基本條件,下面列舉5種昆蟲、8種疾病的10個實例予以說明。
3.1 中華按蚊為我國廣大平原水網地區瘧疾的傳播媒介[1,10~13]
依據是:①中華按蚊在我國分布廣,是平原水網種植水稻地區的優勢蚊種。②成蚊棲息於畜舍和人房,兼吸畜血和人血。人血指數是蚊蟲嗜血習性的指征。根據胃血沉澱反應試驗可求得人血指數。100%吸人血的蚊蟲,其人血指數即為1。1952~1955年在南京檢測中華按蚊2 616隻,人血指數為0.261[10]。③1957年湖南省桂陽縣中華按蚊密度高峰在5、6月及7月上旬,間日瘧病例於6、7月達最高峰;4~12月解剖人房中華按蚊2 544隻,唾腺有子孢子感染者3隻[11]。④中華按蚊人工感染間日瘧原蟲的胃感染率為59.81%、腺感染率為12.77%[12]。⑤1982年7~9月安徽舒城縣社祠大隊以中華按蚊占優勢(89.2%),子孢子感染率為0.11%,人工感染瘧原蟲,卵囊感染率和子孢子感染率分別為11.3%和3.0%[13]。
3.2 微小按蚊為我國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區瘧疾的主要媒介[10,14~15]
據在海南的調查資料:①微小按蚊為山地和丘陵地區的優勢蚊種。②嗜吸人血,1954~1955年檢測1 429隻,人血指數為0.948,喜家棲。③隨著微小按蚊4~5月密度高峰的到來,出現5~6月瘧疾發病率高峰。④解剖微小按蚊33 078隻,平均自然感染率興隆為4.63%,南豐為2.39%,白沙為3.52%。全年各月均查見有唾腺感染,證明該島瘧疾傳播終年無間歇期[14]。⑤以4例惡性瘧患者血感染4批微小按蚊,均感染成功,感染最高的一批,胃感染率為69.44%、腺感染率為47.62%[12]。⑥微小按蚊喜家棲且對殺蟲劑敏感,自1959年全島用二二三和六六六滯留噴灑,微小按蚊基本消滅後,瘧疾發病率大幅度下降[15]。
3.3 中華按蚊為馬來絲蟲病、淡色庫蚊為班氏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1,16]
據1953~1954年在浙江舟山定海島的調查資料:①中華按蚊是種植水稻地區的優勢蚊種。成蚊棲息於畜舍和人房,兼吸畜和人血。在絲蟲病傳播季節(5~10月),絲蟲自然感染率為13.0%,傳染期幼蟲感染率為0.7%。自然感染率4月下旬或5月開始上升,6~8月最高,9、10月下降。傳染期幼蟲開始出現於5月下旬或6月,7、8月最高,9、10月逐漸減少,11月以後消失。其傳播季節為5~10月,以6~8月傳播性最強。②淡色庫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是棲息人房的優勢蚊種,吸食人血。在傳播季節,絲蟲自然感染率為4.7%,傳染期幼蟲感染率為0.38%。③1953年3~10月在定海島中部一個45km2面積內進行了“防蚊滅蚊實驗區”的試點,經過8個月的防蚊滅蚊綜合措施,實驗區成蚊密度一直控制在很低水平,中華按蚊密度僅為對照區的1/20,淡色庫蚊為1/6,蚊幼孳生地的陽性率亦明顯減少。1954年複查,當地居民微絲蚴感染率由1953年的11.19%下降至1.96%。
3.4 埃及伊蚊為海南登革熱的主要傳播媒介[1,9,17]
依據是:①本種蚊占海南伊蚊的60%~70%,其地理分布與登革熱一致。②它嗜吸人血,主要在白晝活動,喜棲息於人房內,有間斷吸血習性,吸血時如受干擾而飛離宿主,會重新尋找對象吸血,從而增加了傳播機會。1980年9月海南一個8口之家,其中1人感染登革熱回家,一星期內,這家有6人感染了登革熱。③本種蚊的季節消長與登革熱流行曲線相關。在海南,4~10月是蚊的活動盛期,6、7、8月為高峰;5月開始發病,7~9月為高峰,11月終止。④本種蚊適合登革病毒的生長繁殖,感染率達40.5%(13.5%~50.0%)。1979~1980年從病人和本種蚊分離的毒株都屬登革3型和2型。⑤感染登革病毒的本種蚊,對乳鼠傳播陽性率為76.9%~83.3%。蚊感染病毒後可帶毒30天,並有多次傳播病毒的能力[17]。⑥從卵和幼蟲也能分離到登革病毒,證實存在經卵傳遞。⑦採取以控制孳生地為主的滅蚊防蚊措施後,發病迅速得到控制。
3.5 白紋伊蚊為福建登革熱的傳播媒介[1,9,18]
依據是:①本種蚊是福州市伊蚊的優勢種,歷年來調查未發現埃及伊蚊。②1999年福州登革熱流行中調查蚊孳生容器1 712份,白紋伊蚊陽性1 601份,陽性率為94.1%;調查894戶2 877個容器,白紋伊蚊的房屋指數為56.59,容器指數為54.50,布雷圖指數為175.5;蚊叮刺指數平均為42.3隻/人工小時,最高達75隻/人工小時。③從疫區捕獲的白紋伊蚊24隻作成腦印片套用免疫螢光檢查,發現4隻登革病毒抗原呈陽性,並從蚊中分離出1株登革2型病毒。④經採用以消除蚊蟲孳生地及滅蚊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白紋伊蚊房屋指數降為2,容器指數降為11.5,布雷圖指數降為4,下降率分別為95.8%、78.9%和97.8%;叮刺指數從平均42.3隻/人工小時降至0;10月中旬後再無新病例發生。此外,在廣州,用登革病毒經口感染白紋伊蚊,蚊的感染率為32.1%~32.8%,能通過叮刺將登革病毒傳給乳鼠,能經卵傳遞登革病毒2代以上,說明白紋伊蚊對登革病毒能起較大的媒介效能[19]。
3.6 三帶喙庫蚊為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播媒介[1,20]
依據是:①三帶喙庫蚊(Cx.tritaeniorhynchus)分布與乙腦疫區範圍呈一致關係。②它的季節消長與乙腦流行曲線相符,蚊蟲高峰在7、8月,乙腦發病高峰在8、9月。③它偏吸家畜血兼吸人血,在家畜中尤偏好牛、馬、豬血,而豬是已知的擴散宿主。在南京從戶外捕到的本種蚊中,有23%吸人血。④我國不少地區,如北京、遼寧、內蒙古、陝西、上海、雲南、海南等省、市、區都曾從自然界捕獲的本種蚊分離到乙腦病毒,如1977年瀋陽的分離率為46.15%(6/13批)。1981年7~9月在北京馬棚和豬圈內採獲8 400隻本種蚊,從中分離到30株乙腦病毒。豬感染乙腦病毒後能產生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的毒血症(103.5MLD50),足使吸血的本種蚊獲得感染。⑤本種蚊對乙腦病毒的感染閾值很低,102.0~2.5MID50可使50%受到感染,且排毒量較高。⑥乙腦病毒可在本種蚊經卵傳遞到下一代。
3.7 中華白蛉為黑熱病的傳播媒介[4,20-22]
依據是:①中華白蛉地理分布與黑熱病分布相一致,且為流行區內的優勢蛉種。②具有家棲習性,可叮人吸血。③在黑熱病人家中或病犬窩內,發現有自然感染細滴型鞭毛體的中華白蛉。④中華白蛉在吸取感染黑熱病的人、病犬、倉鼠的血液後,原蟲在其消化道發育極為良好,吸血後6~7天,鞭毛體可從中胃進展到食道、咽部和喙部。用這種鞭毛體接種動物,可使動物產生利什曼原蟲的內臟感染。⑤用受染鞭毛體的中華白蛉在胃血消化完畢後再去反覆叮咬健康實驗動物,可使健康動物獲得內臟利什曼原蟲的感染。⑥中華白蛉對殺蟲劑敏感,20世紀50年代在山東黑熱病疫區一些村落用二二三全村噴灑一次後,可使白蛉絕跡或顯著減少。
3.8 全溝硬蜱為我國東北萊姆病的傳播媒介[21,23-26]
依據是:①全溝硬蜱是東北林區的優勢蜱種,與萊姆病的地區分布相一致。②林業工人、牧民及狩獵者發病較多,所有病人均有被蜱叮咬史。③東北林區萊姆病人4月份開始出現,5月份明顯增多,6月份達高峰,其後明顯減少;到8月份就逐漸消失,與全溝硬蜱的季節消長相吻合。④東北林區全溝硬蜱檢測伯氏疏螺鏇體陽性率,遼寧為36.00%,吉林為42.00%,黑龍江為30.73%。⑤經採取防蜱、滅蜱措施後,人群萊姆病發病顯著減少。
3.9 格氏血厲蟎、廄真厲蟎為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媒介[6,27-29]
依據是:①在安徽流行性出血熱(EHF)疫區調查,格氏血厲蟎(Haemolaelaps glasgowi)、廄真厲蟎(Laelaps stabularis)為黑線姬鼠(Apodemus agrarius)鼠窩的優勢蟎種,分別占革蟎總數的72.26%和20.06%。②這兩種革蟎能通過鼠和人的正常皮膚叮刺吸血。③其季節消長主要屬秋冬型,與居民野鼠型EHF發病季節相關。④這兩種蟎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可通過叮刺在鼠間傳播。⑤可經卵傳遞EHF病毒,格氏血厲蟎已傳3代,廄真厲蟎已傳2代。⑥在EHF疫區從黑線姬鼠同窩鼠和革蟎 分離的EHF病毒,經單克隆抗體檢測,兩者的抗原性一致,表明在鼠、蟎之間已構成相互傳播的關係。
此外,根據小盾纖恙蟎為EHF疫區的優勢蟎種,季節消長與居民發病季節一致,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能叮刺傳播和經卵傳遞EHF病毒,證明它可作為EHF的傳播媒介併兼有儲存宿主作用[28-29]。
3.10 地里纖恙蟎為我國南方夏季型恙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2]
據在福建省平潭島的調研資料:①1953年從鼠及鼠形動物採集到恙蟎14種 67 857隻,其中地里纖恙蟎29 043隻,占鼠體恙蟎總數的42.8%。②本種蟎能叮刺鼠類和人,3~5天飽食後自行離開。③本種蟎於5月出現,6~7月密度達高峰,9月以後逐漸減少,當地居民恙蟲病的季節分布與蟎的季節消長相配合。④以黃毛鼠(Rattus losea)為餌動物調查,地里纖恙蟎主要分布於海灘草地、樹下草地和旱田邊草地,與當地居民恙蟲病的感染場所相一致。⑤以50~100隻地里纖恙蟎為1份,作恙蟲病東方體(Ot)分離,分離29份,陽性9份,陽性率為31.1%。⑥本種蟎能通過叮刺小白鼠傳播Ot,並能經卵傳遞Ot 4代。⑦駐島部隊於流行季節在軍服上塗抹驅避劑結合扎褲腳、褲腰、袖口等的綜合性預防措施,使部隊發病率從1954年的76‰降至1956年的1.4‰。
4 媒介昆蟲的防治策略
媒介昆蟲的防治,除應遵照一些共性要求,如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動民眾,實行專業人員與民眾相結合,採用簡便、經濟、快速的方法,合理用藥防止產生抗性,注意人畜安全外,尚須根據媒介昆蟲的防治特點,貫徹以下策略。
4.1 選準防治對象
在一個地區,一種蟲媒病的媒介昆蟲,可能只有一種,也可能有數種。如果一個地區的某種蟲媒病存在著數種媒介昆蟲時,其中必有一種起主導作用,其它的則處於次要地位。因此,找出其主要的媒介昆蟲,首先加以消滅,在除害滅病中甚為重要。例如,我國海南島某地,傳播瘧疾的按蚊有數種,其中以微小按蚊為主要傳播媒介。在1958年7月間,該地區居民的瘧原蟲率為80%,當該地基本消滅了微小按蚊以後,瘧原蟲的感染率下降至10%以下。
4.2 採取綜合措施
綜合措施包括:環境治理、化學防治、生物防治、遺傳防治、法規防治等。應以環境治理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主要手段,因時因地採用相應的有效措施[1,4,30]
4.3 抓好主導措施
防治媒介昆蟲,應根據對象生活史與習性的薄弱環節,在綜合措施中選擇起主導作用的關鍵措施,集中力量予以解決,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登革熱的傳播媒介伊蚊孳生於小積水中,面積小,採取翻缸倒罐、填塞樹洞和竹筒、清除小積水等消除孳生地措施,可迅速有效控制伊蚊密度和登革熱的流行。瘧疾的媒介微小按蚊與黑熱病的媒介中華白蛉,均具有嗜吸人血、棲息室內、對殺蟲劑敏感的特點,因此,採用室內滯留噴灑,能有效控制媒介的密度與這兩種病的流行。
4.4 掌握殺滅時機
媒介昆蟲均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應根據不同媒介的季節消長,有針對地選擇殺滅時機。夏季是多數媒介昆蟲的繁殖高峰季節,為此,在夏季之前和夏季,採取“打早、打小、打了”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其密度。但又要根據不同地區媒介的習性來靈活掌握,如地里纖恙蟎是我國南方夏季型恙蟲病的媒介,小盾纖恙蟎是江蘇、山東秋冬型恙蟲病的媒介,對這兩種蟎的殺滅時機就應分別對待[2,8]
4.5 做好監測工作
媒介昆蟲一般繁殖較快,能在短時期內達到較高的密度而引起疾病流行。為此,需要做好監測工作,始終將媒介昆蟲密度控制在規定的密度指標以下。如在南方鼠疫疫區要求將鼠體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指數控制在1以下;在登革熱疫區應將埃及伊蚊、白紋伊蚊的布雷圖指數(Breteau index,為當地每100戶有媒介伊蚊孳生的容器數,計算公式為:陽性容器數/檢查戶數100)控制在5以下。1999年福州登革熱高發區連坂村布雷圖指數曾高達199.8,經採取控制孳生地措施後,布雷圖指數降至3.2,疫情即自行停止[18]。
4.6 必須持之以恆
媒介昆蟲分布廣繁殖快,因此,防治媒介昆蟲應堅持不懈,反覆進行,把經常性與突擊性結合起來。應經常總結經驗教訓,不斷鞏固防治成果。
參考文獻:
[1]陸寶麟.蚊蟲綜合治理(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6,149-238.
[2]於恩庶,主編.中國恙蟲病研究(M).香港:亞洲醫藥出版社,2000.1-22.
[3]姚永政,許先典.實用醫學昆蟲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8.
[4]柳支英,陸寶麟.主編.醫學昆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68-80,81-105, 177-187,381-394.
[5]徐肇玥,陳興保,徐麟鶴,主編.蟲媒傳染病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1-8,24-29.
[6]孟陽春,主編.蜱蟎與人類疾病(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16-20, 29-31,36-39.
[7]詹希美,主編.人體寄生蟲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9-262.
[8]郭恆彬,吳光華,徐毛華,等.秋冬型恙蟲病自然疫源地的調查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1994,15(1):27-29.
[9]陸寶麟,主編.中國登革熱媒介及其防治(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1-27.
[10]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實用瘧疾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8.170-190.
[11]劉多,楊繼承,雷楚屏,等.湖南桂陽縣新澄農業社瘧疾流行病學調查報告(C).全國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1958.44.
[12]許政拱,葉奕英,何登賢,等.廣西中華按蚊對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易感性的實驗觀察.廣西醫學院學報,1985,2(2):9-11.
[13]柳朝藩,錢會霖,顧政誠,等.安徽江淮地區雷氏按蚊嗜人亞種傳瘧作用的研究(J).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1984,2(4):216-219.
[14]何琦,盛伯梁,楊新史,等.海南島按蚊自然感染調查(C).全國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1958.46.
[15]劉吟龍,周祖傑,岑楣芳,等.海南島黎萬聯村抗瘧試驗介紹(C).全國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1958.51.
[16]南京軍區後勤部衛生部.舟山部隊絲蟲病防治實驗工作報告(M).人民軍醫出版社, 1957.7-43.
[17]陳日光,胡定金,吳坤泉,等.埃及伊蚊與白紋伊蚊傳播登革熱病毒的實驗研究.中華預防醫學雜誌,1984,18(6):351-353.
[18]鄭能雄,王宗漢,林雲欽,等.1999至2000年福州市登革熱媒介綜合防制措施與效果評價(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誌,2002,12(3):123-126.
[19]林立輝,方美玉,陳翠華,等.白紋伊蚊經口感染、刺叮傳播和經卵傳遞登革病毒的實驗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2000,16(4):25-27.
[20]耿貫一,主編.流行病學(下冊)(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13, 139-159,192-202.
[21]張啟恩,魯志新,韓光紅,主編.我國重要自然疫源地與自然疫源性疾病(M).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267-278,279-288.
[22]於恩庶,主編.中國人獸共患病學(M).第2版.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176-1198.
[23]艾承緒,溫玉欣,張永國,等.黑龍江省海林縣萊姆病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 1987,6(2):82-85.
[24]張哲夫.中國萊姆病研究的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誌,1999,20(5):269-272.
[25]張習坦.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8.148-167.
[26]萬康林.中國萊姆病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誌,1998,9(6): 401-405.
[27]李法卿,吳光華,孟鶴雁,等.革蟎自然感染、叮刺傳播和經卵傳遞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實驗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誌,1986,7(4):200-202.
[28]張雲,陶開華,趙學忠,等.流行性出血熱傳播途徑的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1994,28(3):132-135.
[29]吳光華,張雲,趙學忠,等.小盾纖恙蟎在流行性出血熱傳播中的作用(J).中華醫學雜誌, 1992,72(8):481-483.
[30]消毒殺蟲滅鼠手冊編寫組.消毒殺蟲滅鼠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19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