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
傳染病 | 病原體 | 傳染源 | 傳播途徑 |
人禽流感 | 禽流感病毒 | 患禽流感的家禽,主要是雞 | 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禽類及其糞便,經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 |
瘧疾(打擺子) | 瘧原蟲 | 瘧疾患者及帶蟲者 | 經蚊蟲叮咬皮膚傳播 |
鼠疫 | 鼠疫桿菌 | 患病的野鼠、家鼠或其他犬科動物 | 鼠、蚤、皮膚接觸、呼吸道飛沫傳播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乙腦病毒 | 豬為主要傳染源 | 經蚊蟲叮咬而傳播 |
流行性出血熱 | 流行性出血熱病毒 | 鼠為主要傳染源 | 通過帶毒動物咬傷,皮膚傷口接觸受染鼠糞便等排泄物或飲食及空氣傳播 |
狂犬病 | 狂犬病病毒 | 患狂犬病或帶病毒的犬或貓 | 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或舔傷,病毒隨唾液經皮膚黏膜吸入 |
血吸蟲病 | 血吸蟲 | 血吸蟲病患者或病牛,通過糞便污染水源,在釘螺體內繁殖傳播 | 人接觸有受染釘螺的“疫水”而傳播 |
典型症狀
傳染病 | 典型症狀 |
人禽流感 | 初期與普通流感類似,但較易出現高燒、肺炎、呼吸衰竭、多種器官衰竭,以致死亡 |
瘧疾(打擺子) | 周期性、定時性發作的高熱、寒戰、出汗退熱 |
鼠疫 | 高熱、皮膚黏膜出血、淋巴結腫痛及肺部炎症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高熱、意識障礙、抽搐、呼吸困難或衰竭 |
流行性出血熱 | 急起發熱、有頭痛、眼眶痛、腰痛(三痛)、皮膚及腋下有出血點,伴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
狂犬病 | 感染初期有頭痛、不安、恐懼感、發熱等症狀,咬傷部位出現瘙癢、蟻走感、麻木,進而輕癱或麻痹、出現“恐水症” |
血吸蟲病 | 急性期有發熱、腹瀉、膿血便,慢性期以肝脾腫大為主 |
預防措施
1、動物餵養與看護
①與動物接觸(如鼠、雞、鵝、鴨、鳥、貓、狗及野生動物等),注意防止被抓傷或咬傷,接觸後一定要洗手。
②避免接觸貓狗、禽鳥、鼠類的糞便及排泄物。
③及時給寵物、牲畜注射相關免疫疫苗。
④避免用未煮熟的動物內臟餵養寵物、家禽。
⑤妥善處理家禽、家畜及寵物的糞便,不要讓寵物及牲畜隨地便溺。
2、飲食衛生
①不吃生或半熟的雞蛋及肉類等食品,不濫吃野味。
②不吃可能受到鼠類等動物污染過的生冷食物、水和飲料等。
③家禽、家畜的內臟及糞便中可能帶有病毒,因此在烹調時必須把腸及內臟及肉分開處理,並徹底清洗屠宰及盛載的器具。
④剩餘食物要冷藏或封蓋保存,防蠅防鼠防塵,隔餐食物應充分加熱後再食用。
3、個人防護
①在疫情流行地區或季節,或從事有感染危險的工作,使用個人防護設備(如蚊帳、防護服、防護手套等)。
②避免裸露皮膚或傷口直接接觸可有含有病原體的排泄物、污染物品及“疫水”等。
4、儘早發現患者及傳染源,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5、進行免疫接種、預防服藥及加強個人防護。
6、整治環境衛生,切斷傳播途徑。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禽共患的急性傳染病。
傳染源:感染禽流感的雞、鴨等禽。
傳播途徑:人類直接接觸感染病毒的禽類及其糞便和分泌物可被感染。目前尚未發現禽流感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易感與高發人群:12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受到感染。與禽類密切接觸人員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預防措施:
1、禽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2、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加強體育鍛鍊;
3、注意飲食衛生,進食禽肉、蛋類要徹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時要注意生、熟分開;
4、公眾特別是兒童儘量避免密切接觸家禽和野禽(雞、鵝、鴨,鳥等);
5、接觸禽類及其蛋類、糞便後,用皂液和流水洗手;
6、若有發燒及呼吸道症狀,應戴上口罩儘快就診,並切記告訴醫生髮病前有無外游或與禽類接觸史;
7、一旦患病,應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和用藥,多休息、多飲水,注意個人衛生。
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的成蟲寄生在人體肝,脾門靜脈的血管內所引起的疾病。
預防措施:
1、避免接觸疫水。不在疫水中洗衣、洗菜、玩水、洗澡。
2、接觸疫水時,加強個人防護,如穿戴高筒膠鞋或防護衣褲、膠皮手套等。
3、不隨地大便,禁止將大便倒入河中和使用新鮮糞便施肥。
4、接觸了疫水,出現發熱、畏寒、咳嗽、腹脹、腹痛、腹瀉、肝臟腫大和肝區疼痛等症狀,應儘快到血防站或當地醫院檢查治療。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又稱恐水症。狂犬病主要在動物間傳播。人類主要通過帶病毒的犬、貓等動物咬傷或抓傷後感染。
預防措施:
1、及時給家養寵物注射狂犬疫苗。
2、逗玩貓狗等寵物時應注意防止被抓傷或咬傷,避免孩子密切接觸貓、狗,特別是陌生或流浪的貓狗。
3、被貓、狗咬傷或抓傷後要儘早就醫,立即處理傷口及做疫苗注射。
處理傷口:最好是在咬傷後幾分鐘內對傷口進行清洗消毒,可用3%~5%肥皂水或0.1%新潔爾滅反覆徹底沖洗傷口,傷口一般不予縫合或包紮。
疫苗注射:一旦被犬特別是可疑犬咬傷後,立刻接種狂犬疫苗,全程接種(0、3、7、14、28天共5針)。
乙腦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以腦實質炎症為主要病變的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多為夏秋季流行。
傳染源:攜帶乙腦病毒的人和動物(特別是豬、馬、狗)。
傳播途徑:攜帶乙腦病毒的人和動物通過被蚊子叮咬感染健康人。
易感和高發人群:普遍易感,好發於10歲以下兒童,以2-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感染後可獲持久免疫力。
典型症狀:高熱(>40℃)、噁心、嘔吐、頭痛、嗜睡、昏迷、頸抵抗、抽搐等症狀。重症者伴呼吸衰竭,病死率高達20-50%,可留後遺症。
預防措施:
1、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做好防蚊、滅蚊工作。
2、用蚊帳隔離乙腦病人,加強畜禽管理。
3、接種乙腦疫苗是預防乙腦最重要的預防手段。兒童在1歲、2歲、6歲時各接種一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