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8年12歲時隨當時在東吳大學生物系任教的二哥陸近仁到蘇州,就讀於實驗國小。夏季考入東吳大學附屬中學,他在中學時期就喜歡生物學科。每逢假日,他常到蘇州、常熟一帶的山林田野採集昆蟲標本。他學習努力,193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東吳大學附屬中學,並考入東吳大學生物系。大學時期陸寶麟學習更為努力。在三年級時獲Beta Beta Beta學會榮譽。1937年秋,正當第四學年開始之時,日本侵華的炮火蔓延到蘇滬,東吳大學遷往浙江吳興。冬季,日軍在金山衛登入,學校被迫撤離。陸寶麟隨二哥以及劉承釗教授等輾轉經安徽、江西、湖北到達成都。為使學業不致中斷,乃借讀於華西大學生物學系。193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1934年早在東吳大學讀書時,他受劉承釗、陸近仁等教授的薰陶,養成了對科學研究工作的興趣,立志畢業之後要從事生物科學研究。從華西大學畢業後,他留校擔任生物學系的標本採集員,參加了峨眉山及西康境內的標本採集工作。1939 年秋,他考取了當時遷在昆明的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生物學系。在劉崇樂教授指導下攻讀昆蟲學,進行水生昆蟲生態學的研究。1941年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隨即在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任職,從此開始了對蚊蟲的研究。當時滇西南地區瘧疾流行極為嚴重,而研究媒介按蚊的生態學和控制,正是控制瘧疾的重要途徑。陸寶麟對昆明的按蚊進行了3年的調查,並證明中華按蚊(Anopheles hyrcanus var sinensis)是當地瘧疾的媒介。但當時戰事頻繁,研究經費拮据,蚊蟲研究工作難以進一步開展。他只得先後在湖北醫學院、北京大學農學院任教。
1949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北大學的3所農學院合併,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陸寶麟轉入北京農業大學擔任講師,1951年晉升為副教授。在各校任教期間,他授課的內容遍及普通動物學、普通昆蟲學、昆蟲分類學、昆蟲生態學、醫學昆蟲學等。他從事這些專業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對他日後的科學研究很有幫助。
1951年,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使用細菌武器。陸寶麟奉命參加了中央防疫委員會組織的研究組,出席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調查團和國際科學委員會作證,與許多知名中國科學家一道,向國際友人論證了美國空投昆蟲進行細菌戰的事實。此後,他調到剛組建的軍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學系昆蟲室工作,專門從事蚊蟲的研究。1952至1958年陸寶麟調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醫學昆蟲研究室副主任,由於工作成績顯著、領導經驗豐富,他於1961年被任命為醫學昆蟲研究室主任,晉升為研究員。1963至1969年及1979至1985年,兩度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他參加了西南地區和華東地區大規模的抗瘧和抗絲蟲病的防治工作以及恙蟲病和鉤端螺旋體病的自然疫源地調查,他負責及指導傳播媒介的調查和研究。從1974年起他受中國科學院的委託,主持中國蚊類區系的研究,主編《中國蚊科志》。十餘年來他指導有關單位開展中國蚊蟲的綜合控制研究;又受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的委託,主持了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及其綜合控制以及“稻田滋生蚊蟲的綜合控制”兩項全國性協作課題。在這些研究方面均取得顯著成績。此外,他又主持了“海南島埃及伊蚊綜合控制研究”課題。
陸寶麟曾先後應邀赴瑞士、義大利、法國、日本、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泰國、美國等國家,出席國際會議或訪問,介紹中國醫學昆蟲研究的成就,吸取國外先進經驗,促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
1980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委。198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後院士),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同年任世界衛生組、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環境治理控制媒介聯合小組(PEEM)成員。1982~1987年任中國昆蟲學會副理事長、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瘧媒介生物學和控制專題委員會委員、蚊蟲控制組組長;1987年後任中國昆蟲學會名譽理事,衛生部寄生蟲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989年起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預防醫學諮詢組顧問、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和控制學會名譽委員。又是《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中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學雜誌》等5種期刊的編委或顧問。此外,他還是英國皇家熱帶並暨衛生學會、美國昆蟲學會、美國蚊蟲控制協會等組織的成員。2004年4月9日,陸寶麟在北京病逝。
科學成就
研究中國蚊蟲的分類和區系
與協作單位一道編寫完成了《中國蚊科志》,該書有80餘萬字、2000餘幅附圖,共記述中國蚊科昆蟲16屬300餘種(亞種),系統地整理、總結中國蚊科的分類鑑定、區系分布、系統發育、親緣關係、生物學、生態學、醫學重要性、控制以及研究歷史等方面的成就和進展,是中國蚊蟲研究的巨著。隨著學科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細胞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等技術已套用於昆蟲分類學研究,陸寶麟及時創造條件,吸收新技術,在蚊蟲的親緣種和種下分類工作中開展了酶分類學、細胞遺傳分類學和細胞產物的生物化學分析,在這些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就。
為蚊媒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據
陸寶麟在浙江、廣西、海南島等地繼續進行瘧疾媒介的調查研究。特別是1957年他們在廣西睦邊(現稱那坡)工作時,對媒介按蚊進行了一系列的生態習性研究,包括實驗室養殖、季節消長、刺叮周環、嗜血習性、生理年齡、生殖營養周環等。研究結果不僅證明微小按蚊是當地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而且進一步闡明疾病與媒介之間的關係和室內滯留噴灑殺蟲劑的意義等。他根據研究結果撰寫的多篇論文,當時這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這不僅為廣西的瘧疾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對以後的瘧疾媒介研究也起到推進作用。
研究絲蟲病傳播媒介
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根據兩種媒介蚊蟲在生物學上(如孳生場地)和毒理學上(如對殺蟲劑的反應)的不同特性,提出對中華按蚊應採取室內滯留噴灑,而對淡色庫蚊則應以控制孳生場地、殺滅幼蟲為主,必要時輔以室內噴灑殺蟲劑的不同對策。現場試驗以及效果考核(包括對蚊蟲毒殺情況和居民感染情況的分析)的結果,證明上述處理措施是有成效的。
研究中國登革熱傳播媒介的分布
他們比較系統地查清埃及伊蚊在中國南方沿海的分布點和擴散範圍,並發現一些新的分布點(如陽江);對白紋伊蚊亞組的鑑定、區系分布、生物學、生態學和控制措施等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探討了徹底清除這兩種媒介蚊蟲的方法,在此基礎上,1988年陸寶麟受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委託,與海南島的衛生防疫站協作,主持海南島埃及伊蚊的綜合控制。1990年他出版了專著《中國登革熱媒介及其防治》。
極力提倡衛生害蟲的綜合治理概念
在主持全國性的稻田孳生蚊蟲的綜合控制研究時,他積極支持河南省黃灌地區運用環境控制手段,採取濕潤灌溉方法獲得稻穀增產、蚊蟲密度下降、水資源得到節約的顯著效果,並把這一經驗推廣到蘇北地區,在該處也取得滿意的效果。陸寶麟的衛生害蟲綜合治理原則,已越來越為同行所承認和接受。在防制蚊蟲的具體措施方面,他們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試驗採用了多種生物學方法(如用魚類、蘇雲金桿菌H14、球形芽孢桿菌等)以及用擬菊酯類殺蟲劑浸泡蚊帳來控制蚊蟲。在他的推動下,廣東、江蘇、四川等地推廣了數以百萬計的浸藥蚊帳,取得了很好的防瘧效果,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讚賞。
人物評價
陸寶麟一生來堅持不懈地系統地研究了中國蚊蟲的分類區系、生態習性、傳病關係以及蚊蟲的綜合治理等。最突出的成就是中國蚊科昆蟲分類的研究和媒介蚊蟲的治理實踐。陸寶麟不但在學術上有很高的造詣,而且思維敏捷,作風嚴謹,在科研中重視實踐,特彆強調現場工作。在培養人才方面,他也主張高標準,嚴要求,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