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背景
民國24年(1935年)來滬設診,於眼科界頗有醫名。
1956年受聘於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因水土不服1958年重返上海,就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眼科主任,兼任華東醫院、鐵路中心醫院眼科顧問。被選為上海市第二、三屆政協委員。1909年開始行醫,1935年懸壺滬上。解放後,回響黨的號召,於1956年受北京中醫研究院之聘,放棄個體開業。後因水土不服,1958年重返上海,任市立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眼科主任,同時兼任華東醫院及鐵道學院附屬醫院眼科顧問。
姚和清幼年,其父見背,家貧無以自給,賴母針線過活,撫養成人。家雖清貧,尚設法進私墊,攻讀四書,以冀其成。年十三,即離家赴異鄉為學徒,及壯母病,醫療無效。曾割股,無以起沉疴,母歿。痛哭之餘,發憤立志學醫,以保身救人。其舅父鄒明輝業眼科,即於工作之餘事以師禮,每晚背誦醫書,刻苦鑽研,數易寒暑,對眼科知識頗有所得。乃始為同里有眼病者治矣。當年,有潘四海者,失明二十餘年,經用滾障眼藥治療,半月復明。經潘四處宣揚,求治者益眾。於是放棄商務,正式懸壺甬上。對貧病免費義診,甚至資助給藥。又將醫金所得,創辦蒙養貧民義務學校,對待苦難兒童,憐恤尤深,以遂生平治病救人之願。並經常向寧波內科名醫范文虎、洪醉樵等請教。早歲,因感用眼科方法無法解決眼科重症,乃發憤從內科下手。於診余攻讀醫經。博覽眾書,對傷寒金匱尤為深究。雲該書雖治傷寒雜病,但其立法處方可為後學準繩;對漢以下各派學術,也盡求博採,擷取精華,而用於眼科,每獲奇效。
姚和清精於內治,在學術上強調整體觀念,認為:眼具陰陽,眼由髒精氣騰結而成,眼內各組織皆與內臟相應,因而其所表現之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直接或間接反應出內臟情況,奠定了眼與內臟整體統一的觀點。鑒於此,對待眼病必須視為整體的局部病變,絕不可僅認為是眼本身變化。由於眼病形成,全系陰陽失調。髒¸偏性,所以治病必須掌握“治病求本”則。掌握整體觀念,進行辯證論治。以糾正偏勝。調和陰陽。
姚和清在臨床診療上,重視乙癸同源,認為肝開竅於目而主於腎,肝腎對眼之生理病理關係深巨,很多眼病發生主要因在於:肝腎精血二虧。陰不上承,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游。以及水不º木,肝陽偏元。化風、化火等幾方面,因而治療用藥必須掌握乙癸同源理論,根據不同病情而妥善掌握。
姚和清治病善用成方,以為成方為古人通過實踐所獲得之經驗,如能善於運用,斟酌加減,可以事半功倍。所用方藥,多宗內科,嘗謂:眼病系整體疾病,治病必求其本,如果病因相同,則內科方可治眼病,眼病方亦可治內科疾病。用方則各家學術兼收並蓄,毫無偏見,對仲景方特別推崇,傷寒溫病,雖與眼科無及,但也可借用其方以治眼病。認為眼具陰陽水火,而傷寒溫病之發生,亦系陰陽水火偏勝,所異者,所犯病變部位不同,出現症狀不同而已。同時亦重視古人治療眼病經驗,甚至單方、驗方等等,無不筆錄,供臨床參考。生前曾發表過眼科論著九篇,並由其子女整理出版《眼科證治經驗》一書。子女二人承其業,滬上有盛譽。
主要業績
姚氏認為眼睛與臟腑息息相關,陰陽失調,臟腑偏勝,旁及自然界的變化,人事的變遷,外來影響等均為眼病之因。故臨診強調整體觀,辨證論治,內外結合,表里兼施,每多奇效。姚氏兼善針撥白內障,一針復明者不可數計。所撰《針術治療白內障初步小結》發表於《中醫雜誌》 ,
姚和清著作
並轉載於第一版《中醫學概論》內,引起眼科界重視,予以推廣。還先後發表《中醫對原發性青光眼的認識與治療》、《球後視神經炎及其萎縮的認識與處理》、《中藥治療麻痹性斜視病例報告》、《中醫對角膜軟化症的治療》、《沙眼簡易療法》等十數篇論文,其學術經驗曾在《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海上醫林(中醫專輯)》介紹。由其子整理的《眼科證治經驗》專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於1978年出版。
強調整體觀念
大量醫案提示,姚氏治病,始終掌握了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中醫特色。認為眼具陰陽,眼由臟腑精氣騰結而成,眼內各組織皆與內臟相應,因而其所表現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內臟的情況,鑒於此,對待眼病,必須視作為整體的局部病變,決不可單認為是眼本身的變化,眼病形成,全系陰陽失調,臟腑偏勝,如果能正確掌握治病求本原則,掌握整體觀念,進行辨證論治,以糾正偏勝,調和陰陽,沉疴亦能挽回。姚氏曾說:眼科五輪學說是提示眼與整體之聯繫,在很多情況下,能解釋眼的生理病理現象,對治療亦具一定指導作用。但古人用於臨床,很多是過分偏重局部體徵,過分強調五臟主病,對因臟腑偏勝同時引起的其他證候,絕少考慮,所以對眼病不問症狀如何,皆臆斷其由髒受病,至於眼病各個症狀之相互聯繫,更缺乏整體認識,從而產生一證一方的片面治療觀點,這是與整體觀念相違背的。因此,姚氏強調:對待眼病必須全面看問題,要把眼病各個症狀及整體所出現的表現結合起來,看其相互關係,從中分別主次,找尋陰陽偏勝與五行生剋規律,然後議定方藥,才真正符合辨證論治法則。
在強調整體觀念的前提下,姚氏相當重視探求病因病機,因為這是治病求本的一個主要方面。病因可從眼局部與整體所表現的各種徵象探求,但有時全身症狀不明顯,則需要詳細分析病史,找尋旁證對天地間自然界的驟然變化,人事的變遷,以及突然發生的體徵,更加予以注意。然後套用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與五輪學說等作深入細微分析,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時,姚氏亦曾提起:治病貴在應變。認為原則必須掌握,但亦有一定靈活性,需要隨機應變,辨證論治。因為眼病病因複雜,症狀出現,可隨各個階段有所不同,特別當情志波動、飲食失節、起居違和、天時變化、婦女胎產經帶,以及用藥不當時,皆可對眼部病變有所影響,所以治療用藥必須注意病證轉變,從轉變中看其陰陽進退,邪正消長。姚氏多次告誡說:為醫者必須行方智圓、膽大心細。所謂智圓,就是醫者必須注意病人的各個方面。譬如稟賦厚薄、年歲老小、身形肥瘦、性情緩急、境遇貴賤、病情新久,以及天時風俗、生活習慣等等,要知常知變,能神能明,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才合乎醫道。
重視乙癸同源
肝開竅於目而主於腎,肝腎對眼的生理病理關係深巨。由於肝腎彼此間關係密切,並因乙木屬肝,癸水屬腎,所以古有乙癸同源之稱。姚氏對這個理論相當重視,而且廣泛套用於臨床,取得一定療效。姚氏說:肝腎之相互關係,主要表現在母子相生,而目為肝之外候,肝取木,腎取水,水能生木屬肝,母子相合,則肝腎之氣充沛,目受其蔭,故而放明。如果母子不合,則無論是子盜母氣,或者母令子虛,皆能使肝腎之氣不足,不足則精氣無法上榮,目失所養,眼病隨之而起。《經》曰:“肝受血能視。”“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辨五色。”又云:“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而腎藏精,所以目雖為肝竅,而以腎為主,子母相生,肝腎同一治也。且肝腎同為相火所寄,相火內陰而外陽,其性主動,而具生命活動之能力,但易妄動,妄動則變為邪火而賊人身,及於眼。目之能視惟賴神光,神光源於命門,通於膽,亦火之用事。火衰則目昏,火炎則目焚,肝腎相火對眼之生理病理具有相當重要意義。
進一步分析眼內組織構造,則五輪中風輪屬肝,水輪屬腎,眼內神膏為膽中滲潤精汗,升發於上,積而成者。神水為先天真一之氣所化,神光源於命門,通於膽。真血即肝中升運滋目注絡之血,真氣為目內經絡往來生用之氣,真精為先後天之氣所化之精汁,起於腎,施於膽,而後及於瞳神也。目系與腦相連而厥陰肝脈系之,同時少陰腎脈附督上額交巔絡腦,又與肝脈相合,說是肝腎對眼的各個組織的關係至為密切,所以當肝腎虧損,必然影響以上組織而發生疾病。
臨床上因肝腎病變而引起的眼病,為數頗多,諸如青盲、內障、能近怯遠、能遠怯近、視惑、視歧以及外障等,在很多情況下,都可能與此有關。發生病變的主要因素,在於肝腎精血兩虧、陰不上承;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游,以及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化風、化火等幾個方面。因而治療用藥必須按照不同病因而正確掌握,古人提出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就是針對這方面的治療原則,為眼科臨床所常用。至於育陰潛陽、養肝熄風以及滋腎填精等法,亦可根據不同病情而選用。
善於博採眾方
姚氏治療眼病善用成方,認為成方為古人實踐經驗的總結,相當寶貴。如能善於運用,斟酌加減,可以事半功倍。所用方藥,多宗內科。曾謂:“眼病系整體疾病,治病必求其本,必須辨證正確,病因分明。如果原因相同,則內科方可治眼病,眼科方亦可治內科病,何必有內眼之分”。用方則各家學術兼收並蓄,毫無偏見,對仲景方則特別推崇,善用經方。姚氏認為:“眼具陰陽水火,而傷寒溫病之發生,亦系陰陽水火偏勝,所異者,所犯病變部位不同,出現症狀不同而已。”姚氏十分重視古人治療眼病的經驗,無論哪一種療法,以至單方、驗方等等,無不筆錄,供臨床參考。姚氏認為很多眼病單靠內治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需要使用多種療法,才有可能藥到病除。因此,姚氏不獨精於內治,亦善於外治、割治;非獨精於眼科,亦通曉內科,對一般外科、針灸與氣功等,都有獨到心得。
當代名醫(二)
在他們成為醫學事業中的一員時,他們嚴肅地保證將他們的一生奉獻於為人類服務,他們用良心和尊嚴來行使他們的職業,病人的健康將是他們首先考慮的, 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他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也決不將他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