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伯文

錢伯文

錢伯文(1917年~2015年),男,中國共產黨黨員、農工民主黨黨員,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知名的中醫治療惡性腫瘤專家。1990年,被遴選為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1995年被評為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因病搶救無效,於2015年6月8日20時25分,在上海中山醫院不幸逝世,享年99歲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錢伯文教授 錢伯文教授

錢伯文(1917~)

江蘇無錫人,1938年畢業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委員,名譽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康復食療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中醫藥學會外科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顧問,中醫腫瘤專家有四十餘年的臨床實踐,對於腫瘤的治療,主張從調整整體著手,充分發揮正氣的抗癌作用。通過長期的實踐,初步總結了腫瘤妁辨證施治規律,用於臨床行之有效。 擅長診治腦瘤、胃癌、肺癌、肝癌、腸癌、乳房癌、卵巢癌等各種腫瘤療效顯著。曾獲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獎,第二屆世界傳統醫學優秀論文獎,1997國際中醫藥學術會議優秀論文及美國生物研究所授予的國際文化榮譽證書。

主要論著

有《研究祖國醫學,探索治癌規律》《腫瘤的辨證施治》、《扶正祛邪相結合治療癌症》、《錢伯文醫案》《抗癌人生》等,其中《腫瘤的辨證施治》一書尤受歡迎。

科研成果

(1)“辨證論治213例顱腦腫瘤的療效觀察”獲1987年度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

(2)“人體胃腺癌裸鼠模型建立”獲上海中醫學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3)《原發性肝癌》(參加該書中醫部分編寫)獲上海市科技成果特等獎。

學術觀點

扶正與祛邪辨證運用,攻破補養並舉兼施

醫學在治療疾病時所套用的法則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

將此概括為扶正與祛邪兩大類法則。因疾病的發生與正氣的虛弱有著密切關係。如《靈樞·百病始生》篇謂:“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導師提出了扶正與祛邪辨證運用的理論體系。導師指出祛邪不能離開扶正,因為扶正能調動機體的積極因素,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扶正不能忽視祛邪,因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如前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說。

錢師指出腫瘤疾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與整體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因此,對腫瘤治療必須注意辨別陰陽氣血的盛衰和各個臟腑經絡的虛實以及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從而確定治療方法。扶正是為祛邪創造必要的條件,祛邪是為達到保存正氣的目的,臨床上必須權衡扶正與祛邪的輕重緩急,不能片面地強調用有毒的,峻猛攻逐的藥物企圖一下子消除腫瘤,這樣勢必損傷正氣,影響人體的抗病機能;反過來,如果片面地強調只用扶正藥補藥,不用攻藥去消除腫瘤的話,那么就會姑息養奸,不僅不能使腫瘤縮小,而且會使腫瘤得以增長,因此,在治療中錢師反覆強調既要扶助正氣,增強患者自身的抗病機能,又要祛除病邪,使癌腫在體內逐漸縮小和消失。扶正與祛邪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二者不可偏廢。

錢師認為扶正與祛邪的辨證套用,是治療疾病取得療效的關鍵。以往治腫瘤一般是早期攻邪為主,中期攻補兼施,晚期以扶正為主,而導師並不拘泥這一規律,認為早期也應補,晚期也應攻,全賴病情的標本虛實,輕重緩急而兼顧攻補,尤其治療晚期患者切不可拘泥晚期而一味求補,尚須補中有泄、泄中有補,即補中有攻,扶正與抗癌並舉。

錢師宗古人“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醫宗必讀·積聚》)和“正氣虛則成岩”(《外證醫編》)之意,認為腫瘤之形成,本身就是由於機體功能虛弱,不能抵禦外邪,致邪氣內侵,造成人體氣血陰陽失調所致。即所謂的由虛致實,由實致虛。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病人都不是單純地表現實證與虛證,而是虛實夾雜,病情複雜。因此,錢師處方大多數是攻、破、補養並舉。或大隊攻破藥中加入扶正方藥;或於大隊補養藥中加攻堅之藥;或攻破補、養,兼施同用。這與腫瘤患者本虛標實的病機是相適應的。

錢師對本虛標實之腫瘤患者,尢其對晚期患者注意補中有泄,因補而不通可致氣壅留邪,又使藥力難達病所則病邪更盛,正氣亦竭而入危矣。故導師言切不可拘泥晚期而一味求補,尚須補中有泄,泄中有補。如癌晚期宜健脾、益氣、和胃、利濕治療,選用黃芪、白朮、茯苓,白扁豆等健脾益氣、和胃化濕雙功俱備之品,在大劑量作用下,屢見效驗,藥後患者脾醒納增,脾胃氣機得以通降,而面浮足腫者則現小溲轉利,腫勢消退。導師說腫瘤為有積之物,此病非攻難消。宗“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導師酌情選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濕,軟堅散結等法,但患者多兼正氣虛虧,宜根據病情攻中寓補才能攻而中的,補而應手。導師臨證常取扶正為基礎、攻堅為主導的治療方法,並注意到攻堅之品有耗傷正氣之虞,故在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時常以益氣健脾、補氣扶正之藥佐之。

證治經驗

益氣健脾治療胃癌

病因

錢伯文 錢伯文

胃癌多由於長期飲食不節,情志抑鬱不舒,漸致氣機失常、經絡不通、瘀毒留滯、痰濕結聚、正氣虛餒而形成、早期可見上腹不適、納呆消瘦、惡性嘔吐、嘔血、黑糞等症,晚期則出現淋巴結腫大,腹部腫塊或見腹水等。以脾胃功能失調為本,實邪留滯為標,而脾胃氣虛常貫穿著胃癌的各個階段,如氣陰兩虛,氣虛氣滯,氣滯血瘀,氣滯痰濕內停等,這是胃癌常見病機,故益氣健脾法是治療胃癌的最常用的法則。旨在通過補益脾胃,培土化源,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人以胃氣為本”;“土為萬物之母”;“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說明脾胃在人體中居重要地位,與各種疾病發生有密切的關係。導師認為脾胃功能強健,則正氣充足,難以發生惡疾,脾胃一弱,化源衰竭,則正氣虧虛,各種病理產物聚集,成為胃癌的重要病理機制。因此導師臨證對於胃癌證屬脾胃氣虛者,必以健脾益氣,扶助脾胃功能為治療主旨。

用藥

常用異功散、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等方加減運用。這些方劑調補脾胃最佳,藥力平穩和緩,對胃癌較為適宜。清代醫家張路玉說:“氣虛者,補之以甘,以參、術、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中和)之德(性能),故為君子。若合二陳,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二途,故用四君子隨證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脾胃),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氣機運行)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為合命之本也。”

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亦是補脾胃的代表方。本方由四君子加山藥、扁豆、蓮肉、砂仁、米仁、桔梗等組成。四君本為脾胃氣虛的基本方劑,現又加上補脾的山藥、扁豆、蓮肉;和胃理氣的砂仁;理脾滲濕的米仁,載藥上行的桔梗。從功效來說,其補氣健脾之功勝於四君子湯,且有滲濕保肺之功,全方藥性平和,無寒熱偏勝之弊,故導師多用本方,治療胃癌患者症見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吐瀉體弱等,用以補氣健脾、和胃滲濕,自有良效。補中益氣湯為東垣創立的著名方劑之一,是依據“損者益之”“勞者溫之”“甘溫除熱”的理論制訂的,是補氣昇陽的代表方。主治飲食勞倦、脾虛氣弱,內傷寒熱之證。李東垣謂:“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敬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

他又謂“飲食不節則胃病生,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導師宗古人之意,認為脾胃為營衛氣血之源,飲食勞倦,傷及脾胃,則氣血虛損,發生大熱。脾氣不升,清陽下陷,則大便泄瀉,或為脫肛。如見胃癌患者顯上述症狀,導師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以黃芪益氣為君藥,人參、甘草補中為臣藥,用甘溫補氣以治氣虛身熱內傷之火;白朮燥濕健脾,當歸養血調營,陳皮行氣去滯,醒脾和胃,補而不滯均為佐使;更用升舉清陽的升麻、柴胡,以為引使。全方合用取其昇陽益氣,補中固衛,勞倦得之,寒熱自除,氣陷自舉,從而取得改善症狀,穩定病情效果。

辨證治腫瘤

黃芪有殊功

黃芪,是一味臨床常用的補氣藥物。錢老用於治療腫瘤的經驗。

中醫學認為,腫瘤的發生,或因瘀血阻滯,或因濕濁內停,或因熱毒壅滯,或因氣滯血凝,雖然病因不一,但主要還是取決於正氣的盛衰。錢老認為,正氣是機體對病邪的低抗力和自然修復力,所以正氣在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轉歸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從臨證所見,腫瘤病人確實常見神疲乏力、胃納不佳、少氣懶言等虛象,而其中氣虛之象尤為明顯,因此他把黃芪套用於腫瘤臨床。

黃芪特點

錢伯文 錢伯文

黃芪補氣而入肺脾兩經,長於補肺脾之氣,故多用於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的中晚期肺癌、縱膈腫瘤以及胃癌等,常與黨參、白朮、茯苓、蜀羊泉等配合套用。黃芪性溫主升,功能昇陽益氣,故又常用於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等腸道惡性腫瘤,這類病人往往有脾虛的表現,尤其常見大便溏薄,噁心嘔吐,胃納不佳等脾陽不振,清氣不升之象,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常能取得滿意的療效。黃芪補氣而能攝血,益衛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於多種癌症見氣不攝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盜汗等症。據資料表明,黃芪中含有較豐富的微量元素----硒,同時黃芪還能調整人體細胞內CAMP與CGMP的含量,以及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從而有利於抑制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臨床巧配伍,合群顯妙用

中醫認為,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錢老根據複雜多變的病情變化,針對病變的各個環節,將黃芪通過不同的配伍,擴大治療範圍,提高療效。

相須相使配伍

如黃芪配當歸,益氣而生血,加強了補血的作用,適用於晚期腫瘤患者血虛體弱,面色huang白之症。黃芪配茯苓,益氣而利水,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消化道腫瘤及膀胱腫瘤症見脾虛氣弱,水濕內停,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胸水腹水等。

補散配伍

如黃芪配防風,固表祛風。黃芪得防風可無戀邪之弊,防風得黃芪可不致發散太過,補中寓散,散中寓固,適用於各種腫瘤見衛氣不固,汗出、自汗之症。通升配伍:如黃芪配枳殼,昇陽益氣輔以理氣通降,可用於腸道惡性腫瘤氣虛下陷,肛門墜脹,便秘等。

此外,以黃芪為主藥組成的益氣扶正之方,可配合放射療法、化學療法,以減輕病人的反應,增強病人的體質,提高對放療、化療的耐受性,從而增強其效用。藥理實驗也證明,黃芪能促進小白鼠周圍血中的白細胞增加,能對抗化學物質、放射線和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人類白細胞減少。

正確調劑量,輕重皆相宜

黃芪治療腫瘤,用大劑量還是用小劑量,各家觀點不同。一般說來,早中期腫瘤病人,機體抵抗力尚可,氣虛之象並不嚴重,主要用黃芪扶正以祛邪,劑量不宜過大,以防留邪或礙胃之弊;中晚期病人,體質大多比較虛弱,虛象明顯,則劑量可適當大些。若病情比較複雜,處方用藥時要做到既照全面,又力求平穩,常常藥味較多,黃芪的劑量就不能過大;相反,若病情比較單純,用藥較少,則黃芪用量可大,以做到藥專力宏。總之,掌握黃芪劑量的關鍵,還是依據邪正的盛衰而定。

從醫醫案

顧××,女,36歲,教師。

錢伯文

錢伯文 錢伯文

患者於1976年8月甲狀腺右側發現一個3×3。5cm腫塊,質偏硬,表面光滑,邊緣清楚,在××醫院作同位素掃描為“涼結節”,診斷為甲狀腺腺瘤,需手術治療,由於患者對手術有顧慮,而來我院要求用中藥治療。診斷時患者一般情況良好,惟心情急躁,煩躁易怒,胃納不佳,月經不調,經來腹脹,苔薄膩,脈細弦。辨證為肝鬱氣結,日久化火,灼傷津液,痰火膠結,凝結成核。治以疏肝解郁,理氣散結,用逍遙散加減。

處方:柴胡9g當歸9g白朮12g茯苓12g白芍12g生甘草6g昆布24g夏枯草24g桔葉6g象貝母12g7帖。

服上藥後自覺胃納稍佳,腫塊略見柔軟,然未見縮小,動輒煩躁易怒,苔薄脈弦,治法仍照上意加減。

原方加:丹皮12g玄參12g天龍2條。藥後腫塊略有縮小,胃納尚可,苔薄脈弦,前方既效,毋用更弦易輒。

原方去玄參,加黃藥子12g煅牡蠣24g天龍改為3條。

連續服藥18劑,甲狀腺右側腫塊顯著縮小,惟煩躁易怒,睡眠不熟,苔薄脈弦,再按原方治之。

原方去桔葉,加地骨皮24g炒棗仁12g。

嗣後患者以原方續服20餘劑,至1976年12月複診時腫塊消失。隨訪五年患者身體健康,甲狀腺腺瘤未再復發。

按:本病例系肝氣鬱結,日久化火,致成腫核。故在治療時以逍遙散的柴胡疏肝解郁,白朮、茯苓、當歸、芍藥等藥益氣養血。促進血行提高機體功能活力,同時以夏枯草清泄肝火,昆布、海藻、牡蠣等藥消腫軟堅,以助消散痰涎腫核之功。消補結合,使補不礙滯,消不傷正,相輔相成,共奏消散之功。此外,天龍對甲狀腺腺瘤也有一定的消散作用,故常配合套用。

經驗驗方

腦瘤1號方

腦瘤1號方:當歸12克,陳膽星10克,姜半夏6克,夏枯草10克,昆布20克、天竺黃12克,生牡蠣30克,石菖蒲10克,象貝母20克,茯苓20克,海藻20克,赤芍20克,天龍3條,遠志肉10克,黃藥子6克。

主治:顱腦腫瘤。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錢氏肝癌方

錢氏肝癌方:由莪術12克、白朮12克、苦參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等益氣健脾、清熱解毒化濕、理氣活血藥組成。加減變化:①證型加減脾虛濕阻型選加異功散、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丸等,常用藥生黃芪、白扁豆、生米仁、生山楂等;氣血瘀滯型選加桂枝茯苓丸、越鞠丸,血府逐瘀湯等。

②主症加減肝區疼痛者,加鬱金、延胡索、白芍等;噁心嘔吐,加姜竹茹、姜半夏等;腹水者,去莪術,加大腹皮、車前子、煅牡蠣等;黃疸深重者,加茵陳、山梔、大黃等。常用藥柴胡、川芎、當歸、大黃等;熱毒內蘊型選加當歸龍薈丸、龍膽瀉肝丸等,常用藥田基黃、龍膽草、蒲公英等;氣陰兩虛型選加參脈飲、大補陰丸、加減復脈湯等,常用藥熟地、枸杞、麥冬、北沙參等。

③症狀加減陰液耗傷者,加北沙參、天花粉、知母、川石斛等;骨髓抑制者,加生黃芪、當歸、白芍、女貞子、枸杞等;噁心嘔吐者,加姜半夏、陳皮;腹瀉者,加白扁豆、煨木香;腹脹者,加大腹皮、枳殼;便秘者,加生地、肉蓯蓉;發熱者,加銀柴胡、地骨皮等;谷丙轉氨酶升高者,加垂盆草、田基黃、土茯苓等;心悸失眠者,加棗仁安神丸、六味地黃丸或遠志、棗仁、麥冬等。

治療結果

1.生存率

本組53例1、3、5年生存率分別為73。58%、38。66%、22。57%。

2.症狀、體症改善情況

2年隨訪結果:15例由原來的4度上升到6度、5度,6例由原來的5度、6度上升到8度、7度。治療後肝區疼痛、噁心嘔吐、納呆乏力、腹脹、腹瀉等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AFP改善情況16例AFP升高者,治療後8例恢復至正常範圍,5例有所下降,3例無變化。

病毒性心肌炎

錢伯文 錢伯文

運用益氣養心和熄風鎮驚法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32例 病毒性心肌炎好發於青壯年,不少患者因無典型的急性期症狀而被忽視。至於其後遺症心律紊亂的中醫治療多採用益氣復脈、養陰活血等法。我們治療本病,用益氣養心和熄風鎮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治療方法:基本方:黨參20~30g黃芪20~30g丹參15g桂枝9g僵蠶9g蟬衣9g防風9g白附子9g青龍齒15克(先煎)炙甘草9~12g。辨證加減:心悸伴失眠,加用琥珀粉、牡蠣、磁石、酸棗仁,寧心安神;心悸伴頭暈乏力,血壓偏低,或有貧血者(女性較為多見),用基本方合歸脾湯加減,養血補益心脾,加重黃芪、丹參、當歸用量;心悸伴胸悶氣促,舌質口唇偏暗者,證屬心陽不振,血脈瘀阻,多見於早搏頻繁,病程較久者,用基本方重用丹參,並加薤白頭、蘇梗、瓜蔞皮、鬱金等寬胸通痹,活血通絡;心悸伴盜汗、煩熱、情緒易激動,或有便秘失眠等,證屬心陰虧損,多見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用基本方合生脈散、黃連阿膠湯加減;心悸伴胸悶納呆,二便不暢,舌苔膩,證屬濕濁內阻者,用基本方合二陳湯加減。治療結果:經本法治療後顯效4例,有效23例,無效5例,無惡化。服藥至見效,最快者7天,多數在14天左右早搏減少。體會:

多因於心氣心陰不足

結代脈的發生一般多歸因於心氣心陰不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脈搏結代現象,故臟腑本虛是本病之本。近代多宗仲景炙甘草湯為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代表方劑,並收到一定療效。《素問·靈蘭秘典論》謂:五臟以心為中心,“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主血,主神;肝藏血,主疏泄。肝為心之母,肝血旺則心有所養。反之,肝不藏血則心血不足,肝風內動則心脈不寧,亦可造成心悸怔忡,故內風煽動,心悸而作為本病之際。根據心肝兩髒的密切關係,在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過程中,重視標本兼顧,心肝同治。1。現代醫學認為早搏發生的機理大致為異位興奮灶的興奮性增強和折返運動等。從中醫理論探討,對於來自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衝動,是否可理解為風勝的表現。“風勝則動”,肝陰肝血不足,形成虛風內動,肝病及心,以致心脈不寧而為心悸怔忡。所謂“風為百病之長”及“善行而數變”,說明風邪致病的廣泛性和多變性。我們用益氣養血之法充養臟腑之本氣以扶正,配伍熄風鎮驚通絡寧神之法以祛邪,在心陽振奮、氣血充盛的基礎上,使血脈通順,傳導得司,結代脈漸可轉為正常。這符合現代醫學用營養心肌、改善心肌代謝藥物與抗心律紊亂藥物同用,以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的方法。

注意誘發因素

注意誘發因素,隨證加減用藥。有些患者在改善了失眠、便秘、煩躁等症狀後,早搏也往往容易治療。此可能與改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有關。治療期間,應注意辨證施治的整體性。對個別頑固發作的室性早搏,我們曾選用全蠍、蜈蚣、白蒺藜、石決明等藥,收到一定的效果。對病程較久,心氣虛明顯,心功能受損者,宜先著重補氣固本,療程一般宜長。據報導,熄風鎮驚藥一般具有鎮靜及抗驚厥作用,小劑量全蠍能使離體動物心臟興奮,黃芪有營養心肌、穩定心肌細胞膜電位的作用。扶正藥劑量宜大,黃芪、丹參、黨參可用20~30g其效果較好。多數抗心律紊亂西藥有降低心肌自律性、傳導性和抑制心肌收縮力的作用,有些病人因心率減慢而不得不停藥。中藥治療室性早搏未發現類似反應,個別使用白附子達兩個月以上未見有明顯副作用,故尤適宜於不能耐受抗心律紊亂西藥治療的患者。

當代名醫(二)

在他們成為醫學事業中的一員時,他們嚴肅地保證將他們的一生奉獻於為人類服務,他們用良心和尊嚴來行使他們的職業,病人的健康將是他們首先考慮的, 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他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也決不將他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