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如皋蘿蔔栽培歷史可上溯千餘年,相傳在唐太和年間(公元827-836年),如皋定慧寺僧侶早有種植,曾用自種的蘿蔔雕刻成蓮花、佛手、寶塔、燈籠等作為供品,並饋贈施主,時稱菜菔,其種子叫菜菔子,供藥用。後逐漸流傳民間,廣為種植。清乾隆庚午年(公無1750年)編修的《如皋縣誌》載:“蘿蔔,一名菜菔,有紅白二種,四時皆可栽,唯末伏秋初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少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堅而辣”。如今紅蘿蔔種植已很少,只在端陽節前後有少量上市,都以白蘿蔔為主。現在的如皋白蘿蔔就是經產地農民幾百年的精心選育和栽種培育而成的具地方特色的蘿蔔良種。用它為原料經精細加工而成的“如皋蘿蔔乾”,是久負盛名的江蘇特產,歷來遠銷國內外市場。特點
如皋地區氣候條件優越,水肥條件較好,且多為沙性土壤,很適宜白蘿蔔的生長。經過數百年精心栽培和選育,所產蘿蔔品位明顯優於外地所產,“如皋蘿蔔”名揚天下。而如皋又以如城周圍新民及東陳、大明所產的“賽雪梨”牌蘿蔔為最佳。現已培育出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白蘿蔔良種。如形似鴨蛋的“鴨蛋頭”,莖盤細兒似頸的“捏頸兒”,百日可收的“百日子”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質素少,嚼而無渣,以嫩、脆、甜享譽四方。營養成分
如皋蘿蔔中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_2及鈣、磷、鐵等營養元素:蘿蔔中澱粉酶和芥辣油,能促進胃腸消化,增進食慾。吃白蘿蔔“生嚼”更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不耐熱,溫度超過70℃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祖國醫學認為,生蘿蔔性辛寒,有止渴、清內熱、化痰定喘、助消化、利導、破痰、解毒等功效,煮熟後,性甘溫平,能下氣、消食。 此外,蘿蔔中含有活性很強的干擾素誘生劑,但蘿蔔的干擾素誘生劑不耐熱,只有生吃並細嚼或榨成汁時才能直接接觸黏膜細胞,刺激消化道產生干擾素,減少消化道癌變的機會。還有,蘿蔔中的粗纖維和木質素也很豐富,但熟吃容易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