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長沙鎮位於江蘇省如東縣城東北方向,她東瀕黃海,南鄰長江,西接蘇中,北連亞歐大陸橋,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國家級海防公路穿境而過。全鎮擁有18公里的黃金海岸,灘涂面積24萬畝,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洋口港的開發為長沙鎮發展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為了鼓勵外商來長沙投資,長沙鎮制定了很多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以及相關規定。
獲得榮譽
長沙鎮先後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江蘇省體育先進鄉鎮(世界擊劍冠軍沈巍巍即長沙人)、市綠化造林十佳鄉鎮等。位置地貌
長沙鎮位於121°E,32°N。它瀕江臨海,境內河道縱橫配套,全年無澇無旱。地勢高程海拔一般在3.5—4米之間。當地沿海長江潮位歷史最高為5、537米(1997年),黃海潮位歷年最高為5.3米(1997年)。長沙鎮地貌單元屬於江海平原區,土地肥沃。地質構造屬於中國地質構造分區的下楊子台褶帶。地層主要為粉砂土層。地表數米餘,為粉質粘土、粉土;深部以粉砂、細沙為主。地耐力一般為10—13噸每平方米。地質構造比較簡單、相對穩定。
氣候
區內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4.9°C,年平均降水量為1057毫米。每年6、7月為梅雨期,冬季偶爾有雪。海岸地區長年大風,風力資源豐富。每年或有數次颱風從當地沿海經過,海上作業受到颱風外圍的些許影響,但是沒有正面衝突影響。
特色經濟
2006年,當地的GDP總量為7.14億元;2007年,人均GDP為22826元。長沙鎮處於長江入海口南岸,有著寬闊的海洋大陸架,浮游生物豐富,陽光照射充足,因此有著十分豐富的海洋資源。當地盛產文蛤、條斑紫菜、梭子蟹、竹蟶、泥螺、基尾蝦、海蜇、鯧魚、海葵、黃魚等50個名貴海產品,其中,文蛤被稱為“天下第一鮮”。長沙鎮是如東縣文蛤主產區之一,其年產量占到如東縣年產量的50%—60%,年出口量在3500噸左右。海洋漁業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全鎮經濟的支柱產業,形成了4萬畝國家級條斑紫菜生產基地、30條紫菜加工線和5000畝高塗蓄水養殖基地。當地農業生產不斷向市場型和科技型轉化,形成了荷藕、西瓜、冬瓜、洋蔥、大豆、棉花等特種農作物基地;長沙鎮是如東縣植棉大鎮(主要是皮棉)之一,長年植棉3.3萬畝左右,占全縣棉花的20%。工業經濟迅速崛起,增值了紫菜加工、蔬菜速凍加工、紡織、印染、服裝等地方特色產業,3萬平方公里的長沙海洋工業園,正在按美化、淨化、亮化的要求開發建設。
交通
當地運輸以公路運輸為主,蘇334、蘇202、海啟高速、沿海高速、黃海大橋穿境而過。海洋鐵路、洋口港、洋口火車站和飛機場正在建設當中。隨著崇啟大橋、崇海大橋的相繼建成,長沙將融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建成後的洋口港將成為江蘇省最大的海陸通道,填補連雲港至上海一千多公里無大型港口的空白。
旅遊
長沙鎮形成了以海洋風光旅遊和海鮮美食為特色的旅遊產業。“海上迪斯科”和“海上交響曲”(即國際風箏節)是當地頗負盛名的特色旅遊項目。由洋口港開發帶動的濱海風光觀光業越發成熟,沿海主要旅遊景點有:風力發電廠、金蛤島、黃海大橋、太陽島等。
人文
當地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連續多年實現負增長,近幾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0‰。當地有許多三峽庫區移民。長沙當地方言為如東話,是一種有大量吳語底層辭彙的江淮話。
洋口港
經過近些年紮實深入的前期工作, 洋口港 是中國中部可建10—30萬噸級國際性深水港天然理想港址。洋口深水港的建設史江蘇省實施沿江開發和江海聯動戰略舉措的重要抓手,以海港為龍頭,以石化、能源、冶金工業為主體,大進大出,深度加工的大型臨港工業已成為港口啟動建設後的戰略定位。“東方深水大港,綠色能源之都,黃海旅遊勝地”是對洋口港發展前景的形象描述。以全國最大的風電場項目、江蘇如東240萬千瓦LNG電廠項目、港口減載錨地等項目的啟動,標誌著洋口港的開發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作為洋口港所在地,長沙鎮新的規劃建設為洋口港的戰略定位提供了廣闊的腹地,有利地呼應了洋口港的開發建設。洋口港的建設必將為長沙鎮的建設和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天下第一鮮”
相傳當年乾隆帝下江南,當地官員以文蛤奉侍,乾隆品嘗後,龍顏大悅,曰:“此物鮮極,堪稱天下第一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