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魏寧格-人物簡介
奧托·魏寧格(Otto Weininger,1880年4月3日-1903年10月4日), 奧地利哲學家,作家。
1902年, 魏寧格把《性與性格:生物學及心理學考察》作為學位論文交給維也納大學,其第一部分使他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1903年《性與性格》(Geschlecht und Charakter)擴充出版,同年,魏寧格舉槍自盡。不久,《性與性格》暢銷國際,被譯成數十種語言。其友人拉帕波特(Rappaport)整理他的格言式隨筆,發表為《關於終極事物》。這兩本書,便是慧星般的魏寧格留予此世的全部。
《性與性格》內容提要:本書是一部涉及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的西方學術名著。作者對男女不同性別在精神上的差異進行了系統論述,對婦女解放問題有深刻的洞見。
順便提一下,魏寧格及其著作對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或許可以去掉之一)——語言哲學、分析哲學、邏輯哲學的創始人——維根斯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奧托·魏寧格-思想觀念
魏寧格認為,婦女的自然體現實際上只有兩種類型。由於“婦女需要的是性交,而不是愛情”,因此,她看待性交一是作為母親,即獲得孩子的手段,二是作為妓女,即獲得快感的手段。魏寧格如此反對女權的觀點,其最終結論是什麼呢? 他到底想達到什麼目的呢?他說:“不論某個男子何等卑賤,他總是大大超過最高尚的婦女。而且大到無法比擬的程度。” 魏寧格的出發點,是從構想理想的男子和理想的婦女的基本品質的結合開始的,但是逐漸失去了內部的平衡,丟失了學者起碼的嚴謹作風,除了危言聳聽的偏激之詞外,沒有找到特別有說服力的證據,更沒有有利的論證和科學的依據。在他的書中,最後的結論就是,通過對女性的描繪,得出了人類發展的遠景凶多吉少,正是有了女人的干擾,人類在慢慢走向自殺,文明的最終結果是毀滅。
《性與性格》
《性與性格》是奧地利哲學家魏寧格的成名作,也是生前發表的唯一著作。魏寧格曾將本書的綱要給著名性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看,但後者拒絕推薦,理由是該書立論缺少實例。《性與性格》於1903年擴充出版後,魏寧格說:“我面臨著三種可能:絞架、自殺,或者連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輝煌。”果真,同年,二十三歲的魏寧格因絕望反響,自殺於維也納貝多芬故居。奇葩之死,使這本書終於揭起空前轟動,被譯成多種語言,暢銷歐洲。連佛洛伊德後來也不得不承認,魏寧格確實“頗具天才”。
本書以“性別的中間型態”為立論基點,認為現實中不存在絕對意義的男性與女性,每人都是這兩種類型素質的混合,一個人的基本性格取決於兩者的比例及構成方式;同時,男性性素質代表“有”,而女性素質代表“無”。作者亦旁徵博引大量當代哲學、科學思想,其驚世駭俗的見解受到熱烈推崇,也同時招來憎厭女性、反閃米(猶太)主義等罵名,爭議喧騰百年。
《性與性格》究竟是一部天才之作,抑或合理化仇恨的邪說,或許未有定論,但其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女人崛起、男人陰性化、同性戀等現象引起的價值動搖及性焦慮,確有歷史價值。然而,對比當今大談兩性關係的流行書,我們似乎能從中發現相似的論調,相似的焦慮,歷經百年波折未曾消失,這部書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也是反照現在的鏡子。
書評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許你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如果連魏寧格這樣的人都不能稱為“天才”的話,這個世界上大概也就沒有“天才”了——希望這不會成為對魏寧格及其著作的過分溢美之詞。雖然魏寧格是奧地利人,並沒有多少東方文化背景,但是,他的許多思想和佛教都是“暗合”的——這一點確實讓人感到驚訝!
必須得承認,這是一本天才之作。魏寧格年紀輕輕就博覽群書,並結合自己的天才特質寫出了這本兒瘋狂前衛的《性與性格》。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被他的大作中散布各處的大膽猜測和相互矛盾衝撞著--真是太刺激了!他寫道:“要理解一個人,其實就必須去做那個人。”所以要理解魏寧格,我們必須得精神分裂,至少在翻開這本《性與性格》的時候。
一
概述
魏寧格一邊高呼:“我是天才!”一邊記錄此時的喜悅心情。
我想這本書之所以引起一陣騷動,是源於天才與普通人的衝突。一個早逝的天才唯一的一本書,想必是作者的心血之作。《性與性格》大膽地揭示了天才們的那種孤傲--他把天才的孤獨氣質寫得如此露骨、精煉,足以引起天才同胞們的共鳴,讓普通人窒息;而其中散發的那種傲氣則在第一時間引起了普通人的不悅情緒,其中夾雜著恐懼、嫉妒,或者是相反的自卑,還有無恥的嘲諷。
引用1
《實踐理性批判》的奧秘就是:人在世界上是孤獨的,處於無限而永恆的隔絕當中。人在自身以外沒有目的;他不為其他什麼而活著;他遠遠地脫離了成為自己願望能力及必然需要的奴隸的處境;他高高地站在社會倫理之上;他是孤獨的。這樣一來,他就變成了“整體”本身(one and all);他心中存在著法則,他自己就是法則,而不必前思後想。這是一個可怕的結論,他已經不再感到自己還擔負著責任。但他別無選擇;他必須無條件地、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絕對義務。他呼喚著:“我要自由,我要安寧,我要與敵人講和,我不要無盡無休的奮力拚爭;”他心裡充滿了恐懼。他也曾對著宇宙發問:那一切都有什麼用?但他立刻就感到了羞恥,因為他這是在強求幸福,是在想把自己的重負壓到別人肩上。康德描述的這個孤獨者既不去跳舞也不去歡笑,既不去怒罵也不去作樂;他根本不覺得自己需要製造出什麼噪音,因為他周圍的宇宙是那樣寂靜。在孤獨中默認孤獨,這就是康德之哲學的輝煌頂點。 P175-176
引用2
任何一位偉人都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差別是何等巨大。每一位偉人創造出某種東西以後,馬上就會感到自己的偉大;偉人的虛榮心和雄心一向都極強,這往往是他們自視過高。但偉人從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與自我理解是相互對立的;人的自負程度,恰恰等於自我理解的缺失程度。 P182-183
一個藝術家和哲學家越是偉大,他就會越是無情,因為他要忠實於自己;這樣一來,他就往往會使他在日常生活里觸到的人們失望,那些人無法企及他的高翔,所以就想把雄鷹束縛在地面上,甚至加上“不道德”的惡名。 P190
二
概述
魏寧格一邊狂閱讀,一邊通過一種叫做“內省”的方法發表高見。
看過此書的人肯定對這種標準“魏寧格式”的句法不會感到陌生--不是不(沒有)XX,而是與XX無關。這個“XX”可以是道德、理性、邏輯、意識,等等等等。這樣的句子,全都用在了“絕對的女人”身上。我想這種說法確實更接近真理。由此我聯想到了《絕望的主婦》裡面Bree的一句經典台詞:“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或許這裡不是原出處)。這種邏輯的話大概意思就是最大的區別在於你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而不在於你是處在兩個極端之間的哪個位置;就如道家思想所說的那樣,只要你意識到了一種事物,那么你也就同時得知了這種事物的對立事物。魏寧格真正把這種思想泛化,推廣至一切事實,即:極端是我們假想出來的不存在的情況,而事實總是處在我們假想出來的極端之間;於是就有了無數多種的“中間形態”。最典型的就是“絕對的男人M”與“絕對的女人W”。魏寧格就這樣通過對自己內心男人部分和女人部分的深刻自省,寫出了關於男女關係的那部分經典。
引用3
男人要么會蔑視女人,要么就是從未認真思考過女人。 P260
戀愛中的男人愛的只是他的自我。愛他渴望成為的那一切,愛他應當成為的那一切,也就是他最真實、最深刻、可被認知的本性,它擺脫了一切羈絆和必然限制,擺脫了人世間的一切污點。他把自己的理想,即一種具備絕對價值的存在的理想,一種無法在自身找到的理想,投射到了另一個人身上。 P267-268
引用4
女人的端莊正是一種假正經(prudery),即誇張地否認她天生的不正派。 P299
女人的愛就是她的同情--它是群體性(community)的表現,將一切都混為一體。 女人對男人的“理解”,不是一種共鳴,而只是一種尋求同情的欲望,是一種沒完沒了的強求,是一種自私的索取。女人和男人沒有關係,而只於男性素質有關,所以女人不能了解男人。 P323
化身為男人的性慾就是女人的命運。女人只有一個目的--延續男人的罪,因為一旦男人戰勝了自己的性慾,女人便會消失。女人就是男人的罪(sin),男人極力用愛情去贖罪,男人通過自己的愛欲(eroticism)向女人表達歉意。 P326-327
引用5
愛就是謀殺。性衝動摧毀了女人的身體和頭腦,而訴諸心靈的愛欲則摧毀了女人的心靈存在。為了讓女人更好地作為一個載體,將男人的價值概念投射到這個載體上,男人徹底否定了女人本身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P274-275
三
概述
魏寧格一邊推崇叔本華一等哲學家,一邊玩弄“本質”的把戲。
叔本華提出“表象的世界”,即世界不存在一個被稱作“實體”的東西,而只有現象。魏寧格處處提到所謂“女人的本質”的東西,認為“女人‘最深刻的本質’決定了女人不可能成為天才”,還通過“一個男人的內省”得出“一個生理上的男人可以成為一個完全心理上的女人,但一個生理上的女人卻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心理上的男人”的論斷。(P370)”。
引用6
如果男人繼續只利用女人去實現男人的目的,從而不斷降低女人身上的人性觀念,男人便不能解決自身的道德問題。男人必須使自己擺脫性的束縛,才能擺脫女人的束縛;作為真正的人的女人,卻只能從作為女人的女人的灰燼匯中誕生。只要有女人,死亡便會永存;直到兩性合為一性,直到從男人和女人演化出了第三種自我,它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真理才會成為主導。 P379
真正放棄了自己的性自我的女人,真正希望獲得內心平靜的女人,將不再是“女人”。她獲得了內心的、精神的標記,也獲得了再生的外部形式。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女人時候真的希望理解“存在”(existence)的問題,理解“罪”(guilty)的概念,女人真能夠真心渴望自由嗎? P383
按照詩人的解釋,按照佛的解釋,也按照我的解釋,女人與整體沒有關聯,與整個世界沒有關聯,與上帝沒有關聯。那么,女人究竟是人還是動物或植物呢?(P347)
男人創造了女人,而只要男人還產生性慾,他就願意不斷地重新創造女人。男人給了女人意識,同樣,他也給了女人存在。女人就是男人的罪(sin)。男人極力用愛情去贖罪。(P357)
關於男女兩性的宗教信仰的區別:
目前流行一種觀點,它認為女人具有虔誠的宗教情懷。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如果女人的宗教意識是真的,如果這種意識來自女人自己的天性,她早就會在宗教方面做出某些偉大的業績了,但她在這方面卻從未做出過任何重要的事情。對男女兩性宗教信仰的區別,我可以簡要地概括一句:我認為,男人的宗教是一種對自己的最高信仰;女人的宗教則是一種對他人的最高信仰。(P333)
抽象的男性是上帝的形象,即絕對的“有”;女性以及男性身上的女性素質,則是“無”的象徵。這就是女人在宇宙中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男性和女性互為補充,互為條件。女人在宇宙中的意義和功能就是作為男人的對立面。女人的意義就是作為無意義。她代表著否定,即與神性相對立的一極,即人性的另一種可能性。因此,當一個男人變成女性的時候,“無”的特徵便顯得格外可鄙,連這樣的人自己都會把自己視為罪大惡極者。這也可以解釋男人那種最深的恐懼,即對(變成)女人的恐懼;它是對無意識的恐懼,是對那個誘惑他的毀滅深淵的恐懼。(P355)
四
概述
瘋狂的天才vs.理智的天才;借代。
其實天才都是瘋狂的,但在人們眼裡,有些天才是用自己的理智來寫作,他們能帶給人寧靜的感覺,讓人靜心;而有些天才是發了瘋的,他們攪亂這個世界表面的安定,弄出一些讓人心驚肉跳的作品。我想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這個天才是否跟隨了時代的發展:那些緊握著時代脈搏的天才看出了時代的弊病,預知了時代的發展方向,他們的一生就是這個時代前進方向的寫照,就是一種對未來預示的實踐。我發現幾乎每本天才之作的前面,即“前言”啊,“譯者的話”啊,“推薦序”啊什麼的,充斥著像“我們要客觀看待”、“要認識到作者的年代局限性”之類的P話,我很懷疑,那些人是否真的認真體會了作者的心思。我想魏寧格那章關於猶太人的論述,我寧願把它看作一種借代的手法,“與其創作一個新詞,不如就用現實中就有的而且性質類似的舊詞來加以說明”。他的“男人M、女人W”的說法,也可以看作一種借代;我甚至考慮過是不是作者圖方便,這樣說明一個天才的時候,就不用繁瑣地說“他或她”,而直接用一個簡單的“他”就行了。(=。=)
引用7
在“絕對的女性”(即“W”,是一種柏拉圖式的理想概念)這種生靈身上,不存在邏輯的現象和倫理的現象,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理由構想她擁有靈魂。絕對的女性既不懂得邏輯義務,也不懂得道德義務,而有關法律與責任、對自己的責任等等說法,乃是她最不熟悉的東西。她根本不具備肉體感覺以外的個性,這個說法能得到充分的確證。絕對的女性沒有自我。
(這一段提到了“中國”)我們還是應當記住一點:本書的作者並不是這種見解的始作俑者。更確切地說,作者只是揭示了一個長久存在的觀點的哲學基礎。從無法追憶的古代開始,中國人就一直認為女人沒有靈魂。若問一個中國人有多少個孩子,他會只計算男孩子的數目。出於同樣的理由,穆罕默德也把女人排除在了天堂樂園之外。東方國家女人的地位低下,還是出於這種觀念。P236
女人非常巧妙地讓眾人知道:唯有男人的“男子氣”才使她們感興趣。男人接受了女人衡量“男子氣”的標準,並把它當作了自己的標準。在女人眼裡,男人作為男性的資格已經和女人對他的評價合為一體了。然而,上帝卻禁止這種情況發生,這就意味著,世上將不存在任何男人。 P367
他有提到中國人,不過好像不是什麼好話,和“猶太人”聯繫緊密。他預言“世上將不存在任何男人”,還說“猶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可以產生偉大的宗教創始人”,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期待一下,中國將產生偉大的哲學家、藝術家,甚至人類的精神導師?--雖然這似乎是對中國人的極大否定和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