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克蘭伯格

奧托·克蘭伯格,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魁北克城,逝於美國馬里蘭州貝瑟斯塔(Bethesda)。克蘭伯格的大部分學術生涯是致力於種族關係,國際關係和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

簡介

奧托·克蘭伯格 【Otto Klineberg 1899.11.02-1992.03.06】,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魁北克城,逝於美國馬里蘭州貝瑟斯塔(Bethesda)。]

經歷

1919 年在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20 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學位。之後又回到麥吉爾大學學習醫學,1925 年獲該校醫學學位,再赴美國攻讀醫學博士,並於 1927 年獲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5-1961 年間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曾任社會心理學部門主任。1961-1982 年間應邀供職於法國巴黎大學,1965 年曾任職於巴黎高等研究學院。離開巴黎大學後,他回到美國紐約市,在紐約城市學院任兼職教授,一直到他 90 歲的時候。

學術

克蘭伯格的大部分學術生涯是致力於種族關係,國際關係和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他對人類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在一本早期著作《種族差異》中,他描述了各種心理特徵,例如各個種族包括中國人、美洲印第安人和美國黑人的智力、情感與人格等差異。他的結論是,這些差異基本上是由文化因素決定的。他認為種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徵是種族歧視的根源。
20 世紀 30 年代,他種族與文化環境對兒童智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追蹤了從南部比較貧困和落後的學校轉學到北部比較富裕的學校的黑人孩子,發現轉到北部越早,平均智商增加越多;轉學越晚,增加越少。他的研究亦證實種族間的智力在學前兒童間並無差異,縱使智力有高低的差異現象,其差異原因不能歸諸於種族的本身,而是文化環境(教育)的因素所造。他的研究結果對 1954 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對布朗與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件提供了證據。1940 年,他發現不同不同文化的人表達情緒所使用的面部表情並不相同。在 1940 年出版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也反映出他對人類學的強烈興趣。該書報導了在社會階級、性別和各種種族淵源之間的行為差異。
1963 年,他提出:貧窮的環境會阻礙兒童智力的發展,而且這種抑制效應會隨時間而累積。個體處於貧困環境越久,智力測驗的成績就越差。1967 年他和蘭伯特(Wallace E. Lambert)進一步研究加拿大蒙特婁法語地區的社群,發現父母的角色直接影響子女對其他族裔的態度,他們比較兩種不同動機的法語學習者,贊成說法語的父母,其子女也會持相同看法,具整合性動機,然與父母實際的法語能力或結交說法語朋友的多寡無關。
由於在公眾利益方面的貢獻,1979 年他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得傑出貢獻獎,1991 年因其在推動國際關係進步方面的貢獻再度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貢獻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