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當前,教育“十三五”規劃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上。它是貫徹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同時也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最為關鍵的五年規劃。未來五年,教育能否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挑戰,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規劃的科學與合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重要,所以要求多,難度大,聚焦不易。
問題
“套娃”式的規劃最致命的問題在於,脫離當地教育民生的現實。換句話說,就是“虛焦”,未來一片模糊。簡而言之,看似宏大的規劃卻沒有“落地感”,而當地民眾看了也沒有感同身受的“獲得感”。規劃不接地氣,不是為了解決當地的教育民生問題,看似“跟跑”國家規劃,其實是“假跑”。在為了教育現代化眾聲合奏中,沒有落地的規劃不過是南郭先生的“竽”,只能擺個樣子。
如何跳出
地方教育部門作為行動者,要腳踏實地。這就意味著,規劃既要看國家的大方向,又要重新聚焦各自的教育現實。因此,一份理想的教育規劃離不開“行動力”一詞。具體地說,規劃要能夠鼓舞我們的信心,激起我們行動的勇氣。它既能聚合我們有限的時間、資源、人力,又指向明確,具有可執行性。
因此,教育部門尤其要認真聽取社會各界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提高規劃編制的透明度和社會參與度,努力編制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民民眾訴求的規劃,全面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