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

十八屆三中全會

十八屆三中全會即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於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會議共有中央委員204人、候補中央委員169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有關方面負責同志、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專家學者出席。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基本信息

會議背景

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0月29日召開會議,討論十八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審議並同意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並決定於11月9日至12日召開第十八屆三中全會。
通常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後召開五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第一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一中全會)通常緊接該次黨代會召開,主要討論黨內人事安排和近一個時期的重大政策方針。第二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二中全會)則一般召開於次年元旦後兩會前,議題集中在一府兩院及其所屬部門的機構、編制變動和人事安排上。到三中全會,則通常推出中國深層次改革政策,通常以經濟體制改革政策為主,也存在重大政治體制改革內容。有時也研究部署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等工作。

時間

自1993年11月11日舉行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後,三中全會基本都選在10月舉行,本次三中全會是20年來最晚的一次,若具體召開日期晚於1993年的11月11日,則其可能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晚的一次。

開會過程

2013年11月9日,會議在北京舉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2]11月12日,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並在北京閉幕。

改革預期

財稅體制改革

約束“三公”重修《預算法》,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省級“三公”公開、房產稅試點擴容、中央摸底地方債、營改增全面啟動,自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動作表明,財稅體制改革正處於進行時。

收入分配改革

中國不同人群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正在急劇拉大。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2年中國基尼係數為0.474,已經越過0.4這一代表貧富兩極分化較大的警戒線。在各界呼籲對此改革多年之後,2013年5月國務院提到要制定出台合理提高勞動報酬、加強國有企業收入分配調控、整頓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等重點配套方案和實施細則,但並未明確具體的時間表。

戶籍改革

現行戶籍制度廣受詬病,這一和計畫經濟同時建立起來的制度造成城鄉二元結構的人為分割,使得數億務工農民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民間期待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各方對新一輪改革充滿期待。當前企業普遍關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企關係,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企業的期望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加快土地、礦產、金融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加快壟斷行業改革;二是進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放鬆審批、加強監管、改善服務,建立新型政企關係;三是進一步最佳化創新環境,通過稅收政策、教育培訓、政府採購以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改革,塑造有利於企業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外部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就“進一步理順政企關係、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問題對北京、天津、唐山、哈爾濱、無錫、溫州、武漢、成都、深圳等城市的1539家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當前企業對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抱有很大的期待,在所列舉的全部9項改革任務中,企業最關注的問題依次為:、理順政企關係和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非公經濟發展、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有利於企業創新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完善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體系、深化對外開放。

決議結論

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該決議中指出:
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巨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政治體制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文化體制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社會體制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生態文明體制
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歷史影響

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
從歷史的角度看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制度變革和體制創新上。全會在一些基本制度和理論問題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如首次定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明確強調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同等重要性;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特別提出了“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制度、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股票發行註冊制度、權力清單制度、官邸制、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等等。這些重大突破,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理論,對個人、社會、國家和世界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全會激發了個人創富熱情
全會推動了各項基本制度的完備和定型,也促進了制度運作的有效性、規範化和程式化。這有利於社會成員和各個市場主體對未來形成穩定的預期,減少了利益之間的重疊和交叉,約束、規範了人們在市場競爭中可能採用的方式和手段。必將極大激發人們參與到公正合理的財富創造中去,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全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全會提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制度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保障,全會關於市場、產權、司法、財稅、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變革,必將有效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和諧,推進和促進我們建成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面小康的和諧社會。
全會推動了國家發展轉型
全會一系列頂層設計剷除了轉變發展方式的各種體制機制上的障礙,為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政府干預過多、市場競爭體制不完善、資源價格扭曲等障礙必然隨著改革的推進逐步被破除。同時,提高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為轉變發展方式施加了更大的外部壓力
全會決議有利於世界和平繁榮
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攬子方案,不但會讓中國獲得改革紅利,也將讓全世界收穫中國的改革紅利。全會提出“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發展的機遇。全會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不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和重大貢獻。

社會評價

經濟改革固然是外界關注三中全會的重點,但是中國官方媒體近月針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倡行政審批改革、簡政放權做了一系列報導,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議題。
——新加坡《聯合早報》

預計中國新領導層的改革可能包括轉變政府在經濟中的職能,讓經濟從依賴投資轉向依賴消費和服務,從而實現再平衡,將城鎮化作為下一個重要經濟成長驅動力,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創新能力。
——美國《華爾街日報》

話語必須轉化為行動。中國沒有那種奢侈的條件,能夠讓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時機成熟才啟動。中國領導人可能不得不承擔起更大的風險,加緊推動亟需的改革。應該認識到,中國政府的謹慎或許反映了其經濟和政治智慧。
——英國《金融時報

中國的開放,從上海自貿區到澳門的橫琴模式,都是試驗性質,摸著石頭過河,看似大膽,但又兢兢業業,如履薄冰,要不斷總結經驗,將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才向全國推廣。它和運動型的政策,有本質上的差別。
——香港《亞洲周刊》

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領導人高頻率地總結改革、強調改革、部署改革,無疑具有極強的政策定調意義,同時也極大地穩定和提升了國內、國際對新一輪改革的預期。
——香港《大公報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歷史任務與定位十分清楚,就是要將“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繼續下去,“開放尚未徹底”的開放繼續下去。所以,還是改革開放,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實施。
——台灣《經濟日報

本次三中全會的意義堪比十四屆三中全會。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二是,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均為黨領導下的組織機構,在機構建設方面的力度非上兩屆可比。
全會的改革目標明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當前中國面臨的重大和緊迫問題作出系統改革部署。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後公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歐洲時報網刊文分析稱,這與三中開幕之前“闖險灘”之類的表述一樣,既體現了對改革難度的預見,又宣示了解決困難的決心。
國內著名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中國政通教育顧問魯尚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是中國道德建設的一個信號,給中國以後的市場經濟指出了一條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