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立
1657年,滿清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瀋陽又名“奉天”。轄區
光緒32年(1906年)8月,從新民府、遼陽州、海城縣分劃出部分地區,設定了阿斯牛錄鎮(今遼中鎮);不久,又將承德縣西南境劃入,建立了遼中縣,歸奉天府管轄。清末府治承德、興仁(今遼寧省瀋陽市)。下轄:承德(今遼寧省瀋陽市東部)、興仁(今遼寧省瀋陽市西部)、開原(今遼寧省開原市)、鐵嶺(今遼寧省鐵嶺市)、海城(今遼寧省海城市)、蓋平(今遼寧省蓋州市)6縣;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復州(今遼寧省瓦房店市復州城鎮)、金州(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3散州;營口(今遼寧省營口市)1散廳。
發展
八門八關
1663年(清·康熙二年)修建道觀“太清叢林”(本名三教堂;今太清宮)於古城西北角。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在盛京古城(奉天府)城外增築一圈圓形周長16公里的夯土關牆,又設八個關,開設八個邊門與內城的八門相對應。其關的稱謂按地名為主,即大東邊門(大東關)、小東邊門(小東關);大南邊門(大南關)、小南邊門(小南關);大西邊門(大西關)、小西邊門(小西關);大北邊門(大北關)、小北邊門(小北關)。這是瀋陽奠定古城“八門八關”的城廓規制,是未來二三百年間東北地區最完備壯觀的古代城池。瀋陽古城城建規劃由此而來初具都市規模。歷史發展
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盛京城設立奉天府(奉天將軍),從此,瀋陽又有奉天之稱。
1684年於古城大南門外修建兩進院的佛廟般若寺。1707年始建錫伯族家廟(今太平寺)於皇寺西側。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擴建,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重修擴建。
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位於新民縣鎮南街的清真寺竣工,原寺為土草壘苫構築,光緒年間重建為磚木結構建築。
1803年(清·嘉慶八年)在回民聚集地修建清真東寺。後逐年擴建為經學院。如今在瀋陽西部的新民縣境內,可見當年清王朝修建的柳條邊牆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