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上元元年(760年)罷京號。治成都縣、蜀縣,乾元元年(758年)改蜀縣為華陽縣。唐設劍南西川節度使駐此。轄境相當今四川省成都、新都、郫縣、溫江、雙流等市縣地。
北宋初,仍於成都設立成都府,為西川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義,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當年五月,宋軍攻陷成都,起義失敗,成都府被降為益州。成都府路改為益州路,成都仍為治所。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59年) ,益州再升格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舊。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為成都路,屬四川行省。
明初,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又改置成都府,屬四川行省。1376年(洪武九年),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屬之。治成都縣、華陽縣。明代先後管轄: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郫縣、溫江縣、新繁縣、新都縣、彭縣、崇寧縣、灌縣、金堂縣、仁壽縣、崇慶州、漢州、簡州、井研縣、資縣、內江縣、安縣、蒙陽縣等。
清代仍府治成都、華陽(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下轄:成都(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西北部)、華陽(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東南部)、雙流(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溫江(今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新繁(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金堂(今四川省金堂縣)、新都(縣治在今四川省新都區)、郫(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灌(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彭(縣治在今四川省彭州市區)、崇寧(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新津(今四川省新津縣)、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共13縣;崇慶(州治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區)、簡(州治在今四川省簡陽市區)、漢(州治在今四川省廣漢市區)共3散州。
民國二年(1913年)廢置。1928年設成都市,為四川省會。
地理位置
成都府東至潼川州三百六十五里,東南至重慶府九百五十里,南至眉州百八十里,西南至邛州三百十里,西至雜谷安撫司七百里,北至龍安府四百八十里。
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師一萬四百五十里。
史料記載
《禹貢》梁州之域。夏商以後,為蜀國。秦滅蜀,置蜀郡。漢因之,武帝兼置益州王莽改益州曰庸部,蜀郡曰導江,治臨邛。以公孫述為導江卒正,述據蜀,都成都。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後漢仍曰蜀郡。三國漢都於此於益州置牧,蜀郡置守,並治成都。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尋復舊。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並治此。
隋郡廢州存《隋志》:後周置益州總管府。開皇二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明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唐又為益州《舊唐書》:武德初,置總管府。三年,改為西南道行台。九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復為蜀郡。至德二載,升成都府,並建南京改成都守為尹,以上皇幸蜀也。時又分劍南為東西兩川,此為西川節度使治,後分合不一。詳見州域形勢。
又《新唐書》:成都城內有天威軍,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改曰天征軍。上元初,罷京,而府不改。五代因之前、後蜀皆都此。宋太平興國六年,降為益州。端拱初,復曰成都府亦為西川節度,又成都府路治於此。淳化五年,仍降為州。嘉祐五年,復故。元曰成都路至正中,明玉珍偽改曰成都刺史府。前朝曰成都府,領州一、縣二十五。今仍為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