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復州](/img/f/8f4/nBnauM3XyYDOxMjM2QDM0UDN3QTMwEzNyATMxADMwAzMxAzL0A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復州,竟陵。下。開元戶五千二百三十二。鄉一十一。元和戶七千六百九十。
鄉一十五。
《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並屬楚,《史記》白起拔郢,東至竟陵,即此是也。秦屬南郡,在漢即江夏郡之竟陵縣地也。晉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周武帝改置復州,取州界復池湖為名也。貞觀七年,州理在沔陽縣,寶應二年移理竟陵縣。
州境:東西四百三十里。南北六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八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二十五里。東北至安州三百三十里。東至沔州陸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西北至郢州陸路二百五十里,水路三百里。南至沔陽縣一百三十里,自縣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白?布一十匹。賦:布,麻。
管縣三:竟陵,沔陽,監利。
竟陵縣,中。郭下。漢舊縣也,屬江夏郡。舊縣在今郢州長壽縣界竟陵大城是也。周屬復州,隋大業三年,改復州為沔州,縣屬不改。武德初,又屬復州。
五華山,在縣東北七十里。
縣城,本古風城,古之風國,即伏羲,風姓也。南臨氵義水。
沔陽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杜縣地,梁天監二年分置沔陽縣,即今縣東三十里沔陽故城是也。今沔陽縣,即後魏所置建興縣,隋大業三年改建興縣為沔陽郡,武德五年改郡為縣,屬復州。
沔水,在縣南八十步。東入氵義川縣界。
馬骨湖,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夏秋?漲,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為平田。
周回一十五里。
監利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六十里。本漢華容縣地也,晉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監利縣,屬南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復州。
大江,在縣南一百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