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古任城(現山東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
唐鹹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並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而聞名於世。宋、金、元時期對酒樓均依貌整修。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於南城牆上,並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後於明、清、民國間進行了數十次較大的重修。
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牆上重建。
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李白紀念館。
歷代重建
濟寧太白樓始建於唐朝開元24年(公元736年),至今已有1323年歷史。
1、原始的李白酒樓。按李白在金陵所寫《送楊燕之東魯》詩“二子魯門東”說,他當時的家即酒樓,應該在唐城的東門外,約今日的小閘口附近。按沈光《李白酒樓記》說:“廣不逾數席、瓦缺椽蠹”。可知樓為磚木構、體量不大。這座酒樓,從李白安家(736)起,到元朝至元25年(公元1288年)止,在小閘口存在了552年。
2、移建到南城上的李白酒樓。元朝至元20年,京杭大運河由淮安改道東移時,途徑濟寧城區的河線,正經小閘口附近,因運河工程的需要,由當時兼任濟寧監州的丞相冀德芳主持,將原始的酒樓移到南城牆上。這有至元25年,陳儼《重修太白酒樓記》石刻為證。就是這次移位重建,改變了原來的太白樓風格面貌。元朝重建的李白酒樓,歷經103年後,到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將土城改易磚城時,對太白樓又進行了原地重建。明朝的太白樓又歷經561年,到1952年,又再次重建,至今在南城上的太白樓共歷經721年。
故居史證
1、《舊唐書》載李白家在濟寧。中國24史之一的《舊唐書》“李白傳”,明文記載:“李白,字太白,父為任城尉,因家焉”,此為對李白其人的定論;證明李白是有籍貫、有家庭住址、有出身門第的歷史上確有的文化名人。全國莫比。
2、李白有關自敘詩和《全唐文》等記載濟寧李白酒樓(太白樓)為李白 “東魯之家”。李白有《寄東魯二稚子》詩,詩中有幾句云:“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南風吹歸心,飛墜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可知此詩中三次提到的酒樓,就是李白東魯家中的房屋。換句話說,東魯的李白酒樓,就是李白的家。當時這座李白酒樓在東魯的哪個縣,哪個縣就是李白東魯家的所在地。查:《全唐文》卷802,有沈光《李白酒樓記》。按該記的序說: “唐鹹通已歲正月壬午,吳興沈光過任城題”。可知此記作於唐懿宗鹹通二年(861)年,記中所記的酒樓,是在任城的李白酒樓。記末又有如下一段文字:“至於齊、魯,結構凌雲者(高樓大廈)無限,獨斯樓也,廣不逾數席,瓦缺椽蠹,雖樵兒牧童豎 (打柴放羊的小孩)過亦指之曰:李白當醉於此矣”。既然任城的這座酒樓,是齊魯間唯一的一座李白酒樓,無疑,它就是李白詩中所說的他東魯家中的那座酒樓了。又按晚唐詩人孟啟《本事詩》記載:“李白自幼好酒,於兗習業,又於任城縣購酒樓,日與同志荒宴其上,客至少,有醒時,邑(任城)人皆以李白為重,望其里(樓)而加敬焉”。此則證明,此酒樓為李白在濟寧落戶時親自購置的家中住房,因他好酒,故自取名曰“酒樓”。濟寧的太白樓是李白的故居,全國莫比。
3、多種版本《李白年譜》證明李白寄家濟寧23年。據薛仲邕(宋)、王琦(清)、郭沫若等諸家《李白年譜》和李白《秋日於太原南柵餞赴上都序》證實,李白於開元24年(公元736年)移家任城起,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將兒女召喚到楚地止, (見李白詩《門有車馬客行》和《郭沫若全集》卷四243頁)計寄家濟寧23年。他的兒子伯禽(玻黎)在濟寧出生,夫人在濟寧病逝、女兒在濟寧成人,他對濟寧懷有深刻的感情,他在外漫遊期間,一想到濟寧及濟寧家中的酒樓,樓東親栽的桃樹和在桃樹下玩耍嬉戲的一雙兒女,不自覺得就“淚下如流泉”、“肝腸日憂煎”、“空悲斷月猿”等。人們之所以把濟寧稱之為李白的第二故鄉,實在當之無愧矣。否則,誰還能拿出對他地有如此熾烈感情的詩句。濟寧之所以稱之為李白的第二故鄉,與他的家族成員也有一定的淵源。按《舊唐書》“李白傳”和李白《餞任城六父》、《別中都明府兄》說,他來濟寧前後他的父親為任城縣尉,他的六叔父為任城縣令,他的兄長為中都(今汶上)縣令。另外,他還有一個從祖(祖父的堂兄弟)在濟南當太守,一個堂弟李凝在單縣當主簿(相當於縣府辦公室主任)。
4、李白足跡踏遍濟寧,寫下詩文53首之多。當時李白以濟寧為中心,多次到周圍的魯郡璇丘、曲阜、鄒縣、泗水、汶上、嘉祥、金鄉等縣漫遊,廣交朋友,觀覽各縣的山水風光,體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寫下了謳歌濟寧及抒發他個人情懷的詩文53首之多,在全國地級市中可稱第一。其中《任城廳壁證》一文成了研究濟寧歷史沿革和大唐盛世狀況,不可多得的史料。
建築特點
太白樓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牆上,坐北朝南,十間兩層,斗拱飛檐,雄偉壯觀,系古樓閣式建築。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樓門向西,環以圍牆。600多年來,由於長年失修和歷次戰爭,遭到一定破壞。解放初在原址上重建。現在太白摟仍坐北朝南,面寬7間,東西長80米,南北進深13米,高15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青磚灰瓦,朱欄遊廊環繞,占地4000多千方米。二層檐下高懸一楷書匾額,上書“太白摟”三字。四周院內,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磚鋪地,花牆環繞,台階曲折,古樸典雅。
酒樓院子裡的東北角,有一塊李白書法的真跡“壯觀”碑刻,每個字兩尺見方,寫的灑脫而飄逸,這就是李白當年初到濟寧時,被這酒樓上登高望遠所見的如詩如畫風光所陶醉而揮筆寫下的字跡,它是當年古運河畔這繁華古都牽出詩人真實心情的寫照。
濟寧太白樓樓的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縣廳壁記》和唐朝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摟》等刻石碑碣40餘塊,還有珍貴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樓內藏有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醉書的《清平調》三首狂草橫軸和乾隆時期曲阜的孔繼涑摹李白筆跡刻石《送賀八歸越》詩貼,還陳列有明代祝允鳴於書的杜甫《飲中八仙歌》長卷。另外還有歷代名家編撰的李白集和文章,以及當代著名書畫家的數十幅作品。
建築結構
重建後的太白樓連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樣,磚木結構,二層檐下正中懸扇形“太白樓”楷書陰刻匾額。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詩人所書“詩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刻“三公畫像石”,樓的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和唐代以來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碑碣60餘塊。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
一樓正廳中間還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畫上詩人左手執樽、右手舞空,正把酒臨風、登高遠眺,看那神態似乎是詩人正酒酣高樓與秋風明月對飲,詩酒英豪之氣如高山流瀑奔泄而出,令人仿佛見到歷經了世事風塵之後物我兩忘的詩人已達到了飄飄然遺世獨立、欣欣然羽化登仙的境界。此畫的作者把李白飄逸的醉態與灑脫的詩仙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令人在緬懷詩人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畫筆之精湛。上方橫匾“詩仙醉聖”,兩邊對聯是“豪飲吐萬丈長虹,醉吻涸三江之水”。四周牆壁上書有李白生平介紹。二樓大廳現為書畫展覽。
在二樓展廳的北牆上,嵌有一塊青田石版畫,上面雕刻著李白、杜甫、賀之章三公肖像,三人似醉酒歸來,李白居中,英姿颯爽。杜甫當年來濟寧與李白在此酒樓上對酒賦詩的史實。
文物價值
1、太白樓是中國唯一有明確史料可考的李白故居。是中國正史《舊唐書》記載李白寄家濟寧的歷史見證。
2、全國僅存真假難辨的李白傳世文物共有八件。(1)“乾隆御覽”的李白手書《上陽台》(現存故宮);(2)唐、宋、元、明、清書法家呂溫、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瞓、祝允明、文徽明、陳繼儒、朱彝尊等人跋語的李白手書《清明調三首》(存濟寧)(3)明代書法大家跋語的李白手書《送賀八歸越》墨跡刻石(存曲阜孔廟);(4)李白手書“壯觀”二字刻石共五塊,其中在濟寧和大同的兩塊為原刻,在黃鶴樓、金鄉、徐州者,皆由濟寧摹出。可知其中的四件,均在濟寧,占全國的80%。
3、太白樓現存歷代原始牌版刻石50餘塊,在全國遙遙領先。
4、據不完全統計,太白樓尚存唐、金、元、明、清歷代名人題詠264篇,作者210餘人。此則證明濟寧太白樓早已成了國人瞻仰憑弔李白,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
紀念人物
李白(701~762)詩仙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謫仙人,別名李十二,唐代詩人,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代表作有《靜夜思》、《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等;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