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市中區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核心區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8個街道(安居街道、唐口街道、觀音閣街道、南苑街道、阜橋街道、古槐街道、越河街道、濟陽街道),1個鎮(喻屯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濟寧經濟開發區),面積381平方公里,人口57萬。
1994年3月3日,撤銷仙營鄉、觀音閣鄉、土城鄉、南辛莊鄉,設立仙營鎮、觀音閣鎮、金城鎮、南苑鎮。
1997年,市中區面積39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4個街道、4個鎮:阜橋街道、古槐街道、濟陽街道、越河街道、仙營鎮、觀音閣鎮、南苑鎮、金城鎮。
2000年12月1日,山東省政府(魯政函民字[2000]63號)批准同意:撤銷仙營鎮,以原仙營鎮的行政區域設立仙營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仙營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金城鎮,以原金城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金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金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觀音閣鎮,以原觀音閣鎮的行政區域設立觀音閣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觀音閣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南苑鎮,以原南苑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南苑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南苑鎮人民政府駐地。
2008年,將濟寧市市中區金城街道辦事處劃歸任城區管轄,將任城區安居鎮劃歸市中區管轄。此次區劃調整,確定市中區和任城區的區劃界線是,原則上以洸河路為界,東起琵琶山路,沿洸河路西行至環城西路,沿金城街道與古槐街道邊界及金城街道與濟陽街道邊界至太白樓西路西行至梁濟運河。此線以南劃歸市中區,此線以北劃歸任城區。市中區的管轄範圍是,在保留古槐、阜橋、越河、濟陽、觀音閣、南苑6個街道的基礎上,將仙營街道洸河路以南6個社區(新劉莊、劉莊、菜市、紅星新村、蔣林、後鋪)併入阜橋街道。將金城街道太白樓西路以南部分劃歸濟陽街道。將任城區南張鎮太白樓西路以南的後營村劃歸濟陽街道。將任城區的安居鎮整建制劃歸市中區。為了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並有利於運河沿岸的綜合開發,將任城區的唐口鎮、喻屯鎮整建制劃歸市中區管理。 2009年3月9日,經省政府批准(魯政字[2009]34號),濟寧市任城區市中區調整部分行政區劃:將濟寧市任城區喻屯鎮、唐口鎮劃歸市中區管轄。
2010年,撤銷安居鎮、唐口鎮,設立安居街道、唐口街道。
區劃歷史
濟寧市中區原為濟寧地轄市,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市建區。
2008年9月,市委、市政府對濟寧市區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將原來的行政區域同心圓城市結構調整為扇形放射式,形成“中心突破、扇形放射,城鄉一體、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重新調整確定市中區和任城區的區劃界線是,原則上以洸河路為界,東起琵琶山路,沿洸河路西行至環城西路,沿金城街道與古槐街道邊界及金城街道與濟陽街道邊界至太白樓西路西行至梁濟運河。此線以南劃歸濟寧市市中區,此線以北劃歸濟寧市任城區。
調整後市中區的管轄範圍是,保留古槐、阜橋、越河、濟陽、觀音閣、南苑6個街道,將仙營街道洸河路以南6個社區(新劉莊、劉莊、菜市、紅星新村、蔣林、後鋪)併入阜橋街道。將金城街道太白樓西路以南部分劃歸濟陽街道。將任城區南張鎮太白樓西路以南的後營村劃歸濟陽街道。將任城區的安居鎮、唐口鎮、喻屯鎮整建制劃歸市中區。
2010年7月,市中區的安居鎮、唐口鎮撤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都市型產業發展明顯提速增效
堅持以都市型產業為方向,招商引資為牽動,項目建設為主線,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雙輪驅動”,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街區經濟和園區經濟,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較快。金融保險、證券擔保、高端酒店、品牌商貿、現代物流等產業加快聚集。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都市型工業為支撐、城郊產業型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產業結構。我區被確定為全省服務業發展重點城區,3個社區被確定為國家、省級社區商業示範社區。櫻花五金集團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釘類五金生產基地。
城鄉建設全面加快。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作出突破中心城區、做大做美中心城市的戰略決策,實施了一大批重點城建項目和基礎設施工程,大力度拉開新濟寧建設框架。我們把全面融入新濟寧建設作為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按照“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水城風貌、生態宜居”的城市定位,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中全面提升作為。完成了引水入城、道路修建、橋樑建設、園林改造等一批重點工程,大力推進舊城開發和“城中村”改造,全面實施運河核心景區改造建設工程,城市面貌發生新的改觀。堅持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互動,著力打造運河城財富廣場、太白路綜合商業街等重大產業載體。高起點規劃建設省級經濟開發區和濱河新區,推進新型鄉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開展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活動,持續開展以“淨化、綠化、亮化和道路硬化”為內容的宜居社區四項工程和“城鄉清潔行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集中會戰活動。
民生保障不斷加強實施以發展成果共享機制、困難民眾救助機制、民眾生活保障機制為內容的民生工程,堅持每年實施一批實事項目。推行失地民眾、困難民眾就業援助計畫和大學生就業扶助計畫,建立失地民眾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大力開展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困難學生救助,實施城區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解決了民眾就業、養老、醫療、教育、居住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加快改造城市社區和農村農業基礎設施,深入開展“鄰居節”等文明創建活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大力推進平安中區建設,促進了社會安全、穩定、和諧。我區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首批社區建設示範區和全省義務教育工作先進區、社會文化先進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區、平安建設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自然地理
東臨孔子故里曲阜,西靠水泊梁山,南接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北有佛都汶上。地勢平坦,水系屬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運河、洸河等6條,貫穿南北的主要水上交通命脈——京杭大運河,自元代始,北通京津,南抵杭州,使瀕臨運河中端的濟寧市中區成為南北交通咽喉。至明清時期,濟寧市中區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遂使濟寧市中區以“運河之都”“江北小蘇州”的稱譽聞名遐邇。交通優勢
這裡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多條鐵路、高速公路在這裡交匯,境內兗濟、濟菏鐵路在此連線,橫穿城區東西;以“105”、“327”國道為主的公路幹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為市中區的交通提供了便利條件。京杭大運河直達江浙,濟寧機場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的航線,濟徐高速等多條道路工程同時開工建設。
資源優勢
這裡資源豐富,水土富饒。是國家級煤炭能源基地、生物技術產業基地、工程機械產業基地。
安居家具、喻屯甜瓜等遠銷省內外。
氣候特點
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3度,年降水量650—800毫米。
文物古蹟
區內古蹟眾多,周邊名勝雲集,區內太白樓、鐵塔寺等久負盛名,唐代大詩人李白寓居於此23年,有“天下漢碑半濟寧”之稱。濟寧漢碑,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濟寧鐵塔,系國內七大古鐵塔之一;巍巍壯觀的太白樓遠近聞名;坐落於古運河西岸的濟寧東大寺(國家AAA級景區),為明代初年所建,建築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在省內屈指可數。
榮譽稱號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
首批社區建設示範區、
全省義務教育工作先進區、
社會文化先進區、
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區、
平安建設先進區等。
綜合經濟
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了以機械、化工、紡織、電子、食品加工等為主導的工業生產體系。產業基礎雄厚,配套能力強,世界著名企業日本小松、韓國大宇、荷蘭菲利浦、法國阿爾斯通均已在這裡投資興業。經濟開發區位於城區東南部,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區里道路、通訊、供電、供氣、熱力、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完善,土地、水、電、氣價格低廉,供應充足。這裡辦事程式簡化,服務效率高,具有較高的投資和項目容量,適於大、中、小各類項目落戶。
是山東省三個面向全國輻射的商品集散中心,轄區建有大、中型專業批發市場和商業網點130餘處。金融、科技、勞務、房地產等要素市場日趨成型,初步形成了較為健全完善的市場體系。
堅持以都市型產業為方向,招商引資為牽動,項目建設為主線,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雙輪驅動”,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街區經濟和園區經濟,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較快。金融保險、證券擔保、高端酒店、品牌商貿、現代物流等產業加快聚集。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都市型工業為支撐、城郊產業型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產業結構。我區被確定為全省服務業發展重點城區,3個社區被確定為國家、省級社區商業示範社區。櫻花五金集團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釘類五金生產基地。
“十二五”規劃要求目標
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現代服務業工業強區、改革開放活區、文明和諧立區、與全市共榮興區總基調,以科學發展跨越崛起為主題,以區強民富強而美為目標,以打造區域性現代商務商貿中心、現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遊客集散中心和創新型低碳工業示範區、都市型生態農業示範區為戰略定位,按照“一個高於、三個先於”要求,著力實施雙城同建、項目帶動、科教優先、創新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經營管理城市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運河之都魅力,建設都市型產業發達區、民生殷實首善區、宜居宜業新中區,為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十二五”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到2015年達到33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力爭突破20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以上;現代服務業產值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6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以上;城市化率達到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倍增。
每年目標(2011年)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以上,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外貿進出口和出口均增長12%,引進市外國內資金增長20%,直接利用外資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完成市下達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著力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實施“雙城同建”戰略,大力推進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
整體研究策劃城市建設。聘請高水平專業機構對我區城市建設發展進行深度研究,以“運河之都”為城市品牌,進一步明確城市內涵、特質和特色,系統化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經營和城市行銷。對接城市規劃,堅持差異化策略,策劃建設彰顯濟州古城風貌、運河之都文化元素的特色街區或標誌性建築,保護性開發老城區歷史文化遺產,塑造、提升城市魅力。
加快老城連片開發改造。著力實施西南片區、東南片區和中心板塊建設改造。東南片區上半年完成拆遷,實現國有土地收儲,年內啟動回遷區建設。強力實施西南片區及車站西路綜合規劃建設,加快御景園、龍澤苑、南池公館、南池水景園以及運河佳園二期工程實施,上半年南池公園對外開放,年內運河佳園二期部分民眾回遷上房;抓好郭莊片區城中村改造和八鋪新村片區項目實施。加快推動太白樓路沿線重大片區深度開發,提速推進劉莊紅星花園組團式改造、濟陽後營片區等項目實施。創新舊城開發工作機制,鼓勵、支持街道、社區對城中村小片區開發建設。全年完成拆遷面積100萬平方米,開發面積力爭達到200萬平方米。
全面拉開新城建設框架。堅持基礎先行、適度超前原則,加快交通運輸、管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10項基礎設施續建新建工程。運河之都特大橋完成主體建設並實現竣工通車,啟動大橋以西至西外環沿路規劃改造。爭取上級支持,力爭濟寧鐵路貨運站升級擴建項目立項和龍拱河鐵水聯運項目獲得批覆,推進汽車分站和汽車總站西遷建設,推動實施供水供氣供熱管線西延,加快規劃建設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完成森達美龍拱港建設並投入運營,做好北大溜航道疏浚和喻屯沙石碼頭建設,搞好南二環路域綠化。全年基礎設施和項目投資不少於20億元。
提高經營城市水平。更多運用市場化機制,藉助企業等市場主體力量,策劃、運作和實施項目,深度整合、開發、利用城市資源。採取項目捆綁土地、捆綁資產等有效辦法,提高區投融資公司融資能力,運用各種現代投融資機制,引進大型投資公司參與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存量土地收儲和招拍掛,充分發揮城市土地、公共空間等各類資源優勢,搞活城市經營。
(二)加快提升發展都市型產業,大力構建“四心兩區”產業格局
推動高端服務業跨越式發展。圍繞打造淮海經濟區現代商務商貿中心,加快建設以太白樓路為主軸的中央商務區,提升太白樓路區域知名度、輻射力和影響力;實施城市綜合體建設“10大工程”,啟動投資50億元的濟寧萬達廣場、投資25億元的寶龍城市廣場、投資7億元的蘇寧城市廣場和悅動廣場、森泰首座廣場、江蘇大廈、濟寧國際商業廣場、浣筆泉商業廣場、古運河廣場、水韻綠城城市綜合體規劃建設,傾力打造大項目平台;力促運河城財富廣場提升經營水平、精心塑造品牌;推動火炬路實驗室經濟、服務外包、IT信息產業帶建設。年內,房地產投資增長35%,其中商業地產投資增幅明顯高於房地產整體增幅。支持區屬房地產企業發展壯大。按照打造魯南魯西南地區金融中心定位,高起點實施紅星路金融中心整體規劃,聚集發展金融產業;積極對接華夏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光大銀行、永安保險、招商證券等金融機構,爭取世通小額貸款公司、鑫和擔保公司儘快批准掛牌營業,年內引進股份制銀行、基金、證券、擔保、小額貸款等金融機構5家以上。強化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作用,加大對重點服務業企業和品牌培育的扶持力度。
加快現代物流業聚集發展。立足打造蘇魯豫皖邊界地區現代物流中心定位,依託交通樞紐、運河黃金水道和空港優勢,積極引進大型物流企業,研究規劃運河物流保稅區,加快發展多式聯運、電子商務物流,推動打造千億物流產業園區。年內,濟寧豪德商貿城一期和美恆國際汽貿城要有明顯進度,進一步加快山東長江資產物流園、淞江鋼鐵市場、運河航運物流中心、魯西南農副漁產品交易中心等現代物流項目建設。完善現代物流業扶持政策。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力促文化旅遊產業加快發展。多形式、深層次挖掘運河文化、民間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充分整合太白樓、東大寺等歷史古蹟資源和竹竿巷、運河南岸街等特色街區資源,深入挖掘運河總督衙門等歷史文化遺產,積極配合市級規劃建設城市功能型文化場館;推動新運河景觀帶、旅遊帶策劃,加快運河入湖口濕地公園建設,唱響“運河之都”旋律。大力發展演藝業、文化娛樂業、藝術培訓業和藝術品業。加快旅行社地接服務配套系統建設。實行社會化運作、項目化管理、品牌化推進、集團化引領,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培育文化旅遊企業集團,打造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和濟寧地區遊客集散中心。
加快調整振興現代工業。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優勢產業並舉,大力培育銷售收入過10億元重點企業、過50億元優勢行業。加快開發區創新型低碳工業示範區建設,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經營管理體制創新,引導企業“退城進園”與擇商選資並重,發展先進制造業、高端輕工業等新型工業。強力實施技改提升,加快聯合紙業30萬噸高強度瓦楞紙、潤泰照明LED高效節能燈、恆松及魯鑫工程機械配套總成基地等項目建設,年內工業投入32億元。積極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及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完善骨幹企業扶持政策,支持骨幹企業上新創新,著力扶持聯合紙業、櫻花五金、恆松機械、魯鑫集團、魯興工程、美恆投資等骨幹企業做強做大,力爭新增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6家、過5億元企業2家。
提速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以喻屯鎮和唐口部分區域為核心,依託得天獨厚的河湖水系、毗鄰城市的地緣優勢和特色種養的良好基礎,打造以服務城市為導向的都市型生態農業示範區。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以優質水稻、特色瓜菜、林木園藝、特種水產等農產品為重點,推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強化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和食品安全認證,推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設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發展基金,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年內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5家。實施“農超對接”計畫和“信息聯通”行動,扶持優質農產品進城入市,帶動農業增產增收。拓展農業服務城市空間,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
(三)加快推進全面城市化,大力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
按照全面城市化要求推動鎮村改革轉型。儘快完成安居、唐口撤鎮改街,逐步建立新的街道運行機制。設立村鎮金融機構,健全農村流通體系,推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穩妥搞好農村集體資產改革,健全涉農生產經營管理體制。組織城市強社區與農村優勢互補,共建產業項目。開展新型農民技能培訓,有序推進農民轉移就業。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支農政策。
加大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力度。推進合村並點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充分尊重絕大多數民眾意願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量力而行,重點實施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鎮中村和壓煤搬遷村拆遷改造,建設優美整潔、生活便利、生產發展的新型家園,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培養文明生活方式。
繼續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全面推進南水北調工程和湖西大堤加固工程順利實施,適時進行趙王河和蔡河等河道治理。加大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抓好排灌站更新、小型灌區整治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推進農田林網和田園城市建設。加快教育、文化、衛生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造。
(四)加快構建跨越崛起支撐保障體系,大力激發創新創造動力活力
強化項目帶動。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政績、第一能力,加強與世界500強、中國200強、行業30強對接,著力引進關聯度大、輻射力強、帶動面廣的基地型、旗艦型項目。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商業地產商合作,積極引進大型開發商實施城市開發,推進沃爾瑪超市、光耀東方、頤高數碼、運河明珠生活廣場等在談項目簽約落地和家樂福、聯想科技城等產業項目招商。年內引進過億元項目10個以上,過5億元項目5個以上,力爭引進過10億元項目有新突破。堅持完善大項目指揮部體制,做好政策、土地、融資等協調扶持工作,強化項目督查、考核和推進力度,確保在建項目加快進度,落地項目快見成效。重點推進實施120個續建、新建項目,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不少於130億元。
強化人才支撐。從今年起利用三年時間,實施人才強區“三百計畫”,即引進100名產業、城建、金融等關鍵行業領軍人才、骨幹人才,選擇100名現有人才到發達地區和高等院校深造,調整100名經實踐鍛鍊的優秀人才到關鍵崗位發揮更大作用。創新人才政策,啟動人才公寓規劃,增強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借腦引智”步伐,加強與發達城市、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專業型、實戰型人才聯繫,借智推動發展轉型。
強化創新驅動。設立區級科技專項基金和科技成果獎勵基金,扶持企業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鼓勵發明創造。加強“政產學研金”合作交流體系建設,年內建設市級以上研發中心2個,新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申請專利550項,爭創3項國家級省級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實施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重點項目,強化投資強度、產出效益等指標考核,推進集約高效發展。
強化環境保障。高度重視環境建設,嚴密防範、嚴厲打擊各種影響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的違法犯罪行為。堅持以最強硬的手段打霸除惡,全面深化“平安項目”建設,對一切破壞環境和項目建設的當事人,堅決依法依紀嚴厲打擊!對園區建設、城市開發、城中村改造、合村並點中的違法占地、違法建設行為,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強勢執法執紀,堅決嚴肅處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嚴格執行在地環境責任追究辦法,發揮基層組織第一道防線作用。全面推行代辦制、代理制和“一站式”服務,深化開發項目和涉企收費“一費制”改革,嚴厲查處各種亂罰款、亂收費、亂攤派行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五)加快建立和規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大力打造宜居宜業優美環境
規範環境衛生管理。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模式,結合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認真履行環衛、市政、園林等管理職能,加快構建“格線化、精細化、城鄉一體化”的管理體系。推行常態化、規範化、標準化管理,強化執法監督力度,提升保潔質量,規範管理秩序。更新管理理念,引進市場機制,實行乾管分離,實施城區道路保潔市場化、社區管理物業化,引入綠化管養服務外包機制,提升管理效能。強化屬地管理責任,落實“門前三包”制度,教育引導市民關心、愛護環境衛生。加強鎮村垃圾收運設施建設,逐步推行“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運作體制。組織開展城鄉環境衛生專項整治,解決重點區域和部位“髒亂差”突出的問題,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
完善社區(村)管理服務。加強社區(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星級社區”、“無案社區”創建活動,健全社區服務網路,有序發展民間服務組織,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綜合素質,拓展志願者隊伍,提高服務民眾能力,提升居民安全感和滿意度。強化居(村)民自治,切實做好社區居委會和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快發展社區服務和家庭服務業。
強化社會管理。大力加強社會面治安管理,開展“安全技防年”活動,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強化打擊力度,始終保持對各類犯罪的高壓態勢。以民眾工作統領信訪工作,暢通社情民意渠道,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積極預防群體性事件發生,切實維護人民利益。加強社會應急管理,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強化監管責任落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社會平安穩定。
加強環境保護監管。認真執行控制環境污染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加強污染源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有效保護和改善區域內大氣、水環境質量。弘揚生態文明,倡導低碳、綠色消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六)加快健全完善民生保障體系,大力提升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
統籌城鄉就業。積極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繼續開展充分就業星級社區創建。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加大對創業者的扶持力度。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強化就業指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就業服務,著重抓好高校畢業生、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和失地民眾就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零。全年新增就業8000人。
健全保障制度。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重點將低收入人群、優撫對象和殘疾人納入保障範圍,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嚴格兌現城鄉低保和各項救助政策,完善新型社會救助制度。加快為老服務體系建設,啟動農村為老服務試點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加強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合法權益保障。
完善公共服務。實施新一輪中國小規劃布局調整和建設,最佳化城鄉學校空間布局,完善教學基礎設施,紮實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加快教育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行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鎮醫院全覆蓋,落實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倡導現代婚育文化,完善利益導向政策,突出遏制違法生育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兩大重點,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實施放心工程。強化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監管和源頭治理,加大糧食安全監管力度。實施“放心肉”、“放心早餐”和“放心糧油進社區”等放心工程,落實“菜籃子”、“米袋子”任務,保障民眾生命健康安全。
倡樹現代文明。深化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創建,擴大“運河之都鄰居節”影響力。抓好農家(社區)書屋等文化陣地建設,全面完成農家書屋三年全覆蓋任務。落實省23屆運動會相關任務,著手體育場館規劃和文體設施建設,努力為青少年、老人、婦女、兒童創造相應活動空間。鞏固雙擁模範區“五連冠”成果,加強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引導教育市民不斷提高文明素質,弘揚開放包容、互助共濟、和諧共處、健康向上的社會文明。
開工建設胡營新型農村社區,確保邵莊寺、杜屯新型農村社區竣工上房;
完成7個教育重點建設項目,校舍建設和加固面積4萬平方米;
整修背街小巷30條以上;改造農村困難家庭危房50戶;
修建農村公路10條;
新增垃圾處理設施500個,安裝居民小區路燈20盞,栽植補植樹木4000棵;
新增失業人員再就業198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500人,安置困難群體就業260人,培訓農村勞動力1500人(次),培訓失地民眾和困難民眾2200人(次);
組織各類文藝進社區活動不少於100場,新增體育健身路徑15處;
免費為困難民眾或特殊群體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00件;
在喻屯鎮建設1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2010年經濟情況
初步核算,201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4億元,同比增長1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億元,同比增長5.3%,對經濟的貢獻率為1.3%;第二產業增加值68.4億元,同比增長14.9%,對經濟的貢獻率為45.1%;第三產業增加值89.2億元,同比增長13.7%,對經濟的貢獻率為53.6%。一、二、三產比重為4.1∶41.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