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彼岸的日子

太平洋彼岸的日子

《太平洋彼岸的日子》是有公務員作家袁春河先生所作的散文遊記。本書共分為“太平洋彼岸的日子”、“訪德手記”、“但願同此涼熱”、“後天啟示錄”、“思想與胸懷”、“寧靜以致遠”六大章節,主要收錄了作者在國外的所見所聞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悟。本書於2011年1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導讀

太平洋彼岸的日子 太平洋彼岸的日子

靜靜地,靜靜地,帶著十二分的認真與虔誠,我選擇一些無人打攪的時候,一篇一篇、連續兩遍地品讀地品讀了春河先生的文集《太平洋彼岸的日子》。

無法抑制內心的喜悅與震撼。因為,這些散文與隨筆,或紀實,或議論,或抒情,較為完整地反映春河先生的寫作功力與藝術才華,其中的許多篇章,無疑是我喜歡乃至推崇的。

最先讀到的是三組國外紀行散文。應該說,這樣的散文並不好寫:“紀”得少了,無法敘述清楚當地的特色與歷史;“紀”得多了,容易成為流水賬;“思”得少了,文章沒有深度;“思”得多了,又不像是在紀游。我自己兩次出國,卻終未寫出一字,大抵就是因為以上原因。然而,春河先生把握住了這個“度”,訪德、訪美、訪俄印的三組散文,組組有特色,篇篇有亮點。訪德的一組,寫得較為平和與冷靜,基調以讚美為主,不僅介紹了德國各地的地理、歷史與文化,而且對德國人嚴謹、直率的個性與風格予以肯定和讚揚,這一點,僅僅通過標題就可以感受到,比如《埃爾富特冬天裡的春天》、《陽光燦爛的魏瑪古城》、《萊茵河畔美英芝》,又比如《冷峻率直的德國人》、《柏林大街上的祝願》等等。訪美的一組。寫作時便不再平靜,基調以批評為主,這是美利堅長期在國際舞台上耀武揚威、頤指氣使、粗暴干涉其他國家,引起作者極度厭惡的必然結果。在記敘訪美的十篇作品中,有八篇的標題可以直接反映坐著的情感。而訪問俄印的一組,則將這兩個中國的鄰國、世界的大國與中國進行對比,得出了改革開放好、社會主義好和我國人民生活好的結論。

不僅僅是主題方面的深刻與變化。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春河先生還將敘述、抒情、描寫、議論相結合,創造出許多絕美而獨特的句子。

……

在整個文集中,我最為喜愛和推崇的,乃是關於“發熱”的一組雜記。這組雜記共包括七篇,即《疑似發熱巡診》、《齋戒醫學新論》、《<傷寒論>通解》、《網路疼痛異說》、《腸胃生理性反叛》、《“清”、“濁”辯證法》和《後天的啟示》。我之所以喜愛並推崇它們,原因至少有三:一是思想之深刻,二是觀察之細緻與體驗之獨到,三是語言之純熟。

就思想而言,這七篇作品蘊含的決不是普通的思想,而是超常的思想與智慧,是作者深入思考結出的碩果。這些思考,有些是關於健康的,有些是關於人生的,有些是關於世界的,它們既具有創造性,又具有深刻性。比如:“人這個活體,有許多奧秘遠未被認識發現。健康狀態下肢體發達靈動,思維適當活躍與肢體活躍統一達到一個總體水平,並維持某種平衡。同樣,在疾病纏身,特別是在嚴重疾病狀態下,肢體活動受到阻礙,器官功能發揮作用滯後,思維便會百倍活躍,百倍加速運轉,靠全力釋放巨大能量來彌補和維持總體生命的正常存活水平。而且在這種狀態下,人有時會表現出"半人半仙"的狀態,常常能出大智慧、大思想、大方略。”(《網路疼痛異說》)。

就體驗與觀察而言,作者肯定有過一段身臥病榻的經歷,因而續寫出來的體驗才會如此真實而獨到。那些淋漓的大汗、奇異的感覺、詭異的夢境,非真切體驗則無以描述。而觀察作為人們認識生活和從事寫作的基礎,既要抓住事物的特徵,又要有所發現。

至於語言之純熟,七篇雜記篇篇均可說明問題。客觀地說,要把這些所謂的“胡言亂語”,把這些更像小說的內容,敘述到目前這樣的程度,是相當不易的。

……

接下來要談到的,是幾篇關於思想與胸懷的理論性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分結合了作者的工作實際,進行了深入思考,既有事例,又有高度。文集的第六大部分,收錄了作者三十多歲時所寫的若干短小詩文。這些詩文與前面提到的國外紀行、“發熱”雜記和理論性文章相比,寫作時間的間隔當在十年以上,風格也迥然不同,記錄的只是一時的心情,我自己比較喜歡其中《寧靜以致遠》、《露的三部曲》和《寫在臨別的時刻》。

……

基本信息

作 者: 袁春河

出 版: 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 編 審: 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 劉 行

封面設計: 周揚眉

開 本: 787×1092mm1/16

字 數: 90 千字

印 張: 12.00

版 次: 2011年1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31.00元

作者簡介

袁春河,陝西富縣人,1954年生,大學學歷。1971年參加工作,先後在教育、共青團、鄉鎮和市縣黨委、政府部門任職,現任延安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工作之餘,不輟筆耕,計有數十篇個人工作、生活、遊歷和為人處世方面的作品問世,有多篇見諸報刊。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