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寺

天香寺

天香寺建築占地約3500平方米,南北長70米,東西寬50米。寺內南北設牆兩道,分成中、東、西三處院落,中大兩小。寺門、大殿、鐘樓、影壁、碑刻立於中院。東西兩院分別相對各設院門,院內均有建築。西院有禪堂,建造精細,是僧人坐禪修行之處。東院有住舍,建造簡陋,是僧人食宿之所(西院古時曾有人設館辦學)。寺門高大,遠遠望去,門額鑲嵌的石雕橫匾上“天香寺”三個大字清晰可見。大佛殿是天香寺的中心建築,美輪美奐,堪稱千古一絕。 遊人跨進寺門,繞過影壁,一座高大華麗的殿堂屹立在面前,這就是大佛殿。

簡介

Tianxiang Temple 又稱天心洞,位於福建南安縣水頭鎮的瓊花山麓,是南安獨一無二的佛道兩較合一的遊覽勝地,新加坡佛教會長常凱法師和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因為瓊花山的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而且歷史悠久,而把天心洞稱為“泉南聖跡”。

天香寺始建於隋代,為南安三大古剎之一,後改為道觀,祀奉八仙,是南安唯一保存道觀面貌的道教基地,其間有大量宗教文化傳說。例如,八仙懲惡龍,觀音與八仙交換寺觀,觀音在五里橋頭建海潮庵鎮潮,八仙用龍津配藥驅瘟疫,八仙給楊仙公太乙真人仙杏等。這些傳說大大豐富了宗教文化,許多景點和地名都與傳說故事千絲萬縷脈絡相連,如龍潭、水閣、潭底八巨石、困龍山、海潮庵、獅子山碧雲寺、仙跡岩、杏宅等。

天香寺後改名為天心洞,現有天香寺與天心洞道觀兩寺緊鄰,道觀與寺院互為依存,相映成趣,可謂“釋道歸一統,仙佛成一家”。大名鼎鼎的鄭成功曾到天心洞祈夢,聞名海內外的楊仙公太乙真人的金身都到天心洞進香,帶有十分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此外,這裡的獨特地理位置和獨特風景也另眾多旅遊者讚嘆不已。宋代大儒朱熹曾到此一游,稱這個地方為“晨昏兩不見日之地”,意思是說,這個地方兩邊都有高山阻隔,早上和傍晚都見不到陽光,是一塊風水寶地。

歷史

天香寺建於隋代(公元五八一年至六一八年),祀奉三世佛。

寺左側百米處有座道觀天心洞,據傳初名天香寺,乃天香寺之前身,後為道觀,天香寺乃移至今址依山勢而建。「天心古地」寺宇三開間三進深,二層樓閣。寺宇坐北朝南,背靠虎頭山,成「猛虎跳澗」。登閣憑欄眺望,萬山環視,幽谷深靜,谷中一片綠疇,竟無一絲炊煙,給人一種「與世隔絕,超然塵世」之感。

明末清初時,幾經修膳。清康熙年間(一六二二年至一七二二年)住持靜素法師偕里人重修。乾隆年間(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五年)又加修葺。道光二十九年(一九四九年)移建今址。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再整殿宇、築拜亭,復於右構建築精舍。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開照法師募修上下殿堂。開照法師圓寂之後,其徒侄向觀法師接替,得復恢宏,架樓於左,重修鐘鼓樓,石勒「別一洞天」及「鎖雲」嵌於其上。近代弘一大師曾飛錫於此,題下「佛放淨光明,心生大歡喜」的楹聯。

一九八八年在寺後山坳,新建天香寺宇一座。五開間,五進深,抬樑柱重檐歇山頂磚石木結構。寺門前檐豎有一對雕刻精工的蟠龍石柱,階下兩旁放置一對石獅,雄視耽耽,栩栩如生。寺前石埕,潔淨寬敞。寺門壁垛皆用石雕人物花草圖像裝飾。樑柱、鎖筒、吊筒、拱斗全用花崗石精雕細鏤,油漆粉金。左右側建有鐘鼓樓,另具一種建築藝術造型

自隋以來,瓊山洞宇或祀佛祖,或奉仙祖。而今,佛、道分開,寺、觀相鄰,古觀新宇相映美,更加堂皇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