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山石古祠

天涯山石古祠

天涯山石古祠位於原平市東部。 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蓮花峰組成,由於山上有一塊巨石形似石鼓,所以又名石鼓山。相傳這隻如鼓巨石頗有靈性,每遇雨水調和的好年景,就會發出擊鼓之聲,所以附近的百姓常來此祈雨。為了表示對神靈的感激之情,民眾們在山上修建了石鼓神祠。自秦朝以來先後有五個朝代在此修建廟宇,是歷代文人騷客和社會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劉秀曾在此指石為鼓,擊鼓整兵,後命人修建了“紅花寺”以示紀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廟宇,擴大規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層樓閣。時至今日,逢農曆7月15日,附近民眾朝山集會,場面壯觀。解放戰爭時期,石鼓山又成為革命根據地,現有遺蹟、遺物可尋。

簡介

天涯山石古祠天涯山石古祠

天涯山石古祠位於原平市東部。天涯山由天涯峰蓮花峰組成,由於山上有一塊巨石形似石鼓,所以又名石鼓山。相傳這隻如鼓巨石頗有靈性,每遇雨水調和的好年景,就會發出擊鼓之聲,所以附近的百姓常來此祈雨。為了表示對神靈的感激之情,民眾們在山上修建了石鼓神祠.

建築結構

天涯山石古祠天涯山石古祠

蓮花山麓,有原平市著名古廟石鼓神祠。石鼓神祠座北向南,呈長方形,共有各種建築物20餘間,皆為明清遺物。祠前百米處,立一木牌坊,四柱三檐。山門前,旗桿兩根,石獅一對,左右鐘鼓二樓。第一進院,北為過殿,南是戲台,左右禪房。第二進院,正殿三間,懸“精忠純孝”匾,為該寺主體建築。殿內塑介子推及其老母像。東西配殿各四間。。祠前門外有高聳的石旗桿,有華麗輝煌的木雕牌坊和一對怒目圓睜的石,還有一座和神祠山門相對視的古戲鼓神祠台。

古戲台

這古戲台台柱上的兩副對聯大有玩味之處。第一副的上聯是“上下數千年史書偌大壇場演就”,下聯是“新舊幾百章樂譜等時歌舞盡之”。第二副的上聯則是“名利交迫扮幾場爭奪情形如覓頭如居媧角”,下聯是“善惡兩分寫一本彰嫜榜樣儼披魯史儼譜毛詩”。勸言警世,真是含蓄若海洋之大,深刻實入木三分呢?許多遊人第一次到天涯石鼓山,不知這“石鼓之神”究竟是何等模樣,急切切入得廟來便直奔“石鼓殿”而去。細看之後,卻大大出乎預料——石鼓神原來就是那鼎鼎大名的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

歷史溯源

天涯山石古祠天涯山石古祠

據舊《崞縣誌》記載,大約是元代初的事情。一位姓延的介休人樂善好施,他在石鼓山下辦了一個舍藥院,意在為當地百姓消災除病。有一天夜深後,這個姓延的介休人剛剛睡下,突然聽到外面傳來一陣陣的人喊馬叫之聲。姓延的介休人非常驚異,就隔著窗戶斗膽相問,說:“窗外你們是什麼人?”讓他感到更為吃驚的是,窗外的人竟回答說:“乃介子推駐兵於此!”聽說是兩千年前的介子推駐兵於此,姓延的介休人真以為是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了。第二天這個故事就傳遍了天涯石鼓山,再後來四鄉百姓就乾跪把舍藥院改擴建成了介子推行宮。東周春秋時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介子推行宮為什麼要在山門前掛起所謂“石鼓神祠”的廟額,這是真正的原因。現在,廟中的石鼓殿還珍藏著一塊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製作的“石鼓殿”三字牌匾。這塊元匾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以實物客觀地說明了石鼓神祠始建於元初的真實性。介子推神祠在天涯石鼓山安下了家,於是這裡近七百年來的寒食節(此地叫石鼓廟會)就顯得特別熱鬧。節日期間,四鄉商賈雲集,游山進香唱戲。本應悲壯淒清的寒食節,在天涯石鼓山完全變成了另外一種氣氛。天涯石鼓山西攬滹沱長流,東擁同川果鄉,周圍地熱資壘下分豐富。古“天涯八景”中有一景即曰“天涯曉雪”,看似講雪景,實是說地熱。清光緒版《山西通志·山川卷》所謂天涯山“峭石壁立,雪下隨消”,實際上記述的也是地熱資源在當地的表現。天涯石鼓山可以隨下即消一年一度千年百歲的降雪,也能欣然容納介子推的千古神靈與像姓延的介休人那樣的遠方來客。古崞天涯石鼓之山,真乃神奇之山。

石鼓山

位於臨渭區大王鄉張村,距渭南城區約32公里,1981年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周圍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間,地質構造為黑色花崗岩結構,氣候為半濕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氣溫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為主,厚約為30-70厘米,自然地貌獨特。有東南西北中五個主峰,秀峰對峙,懸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險可與華山媲美,其秀可與華山並提,素有“小華山”之稱。山上生長著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綠,層林疊嶂,景色優美,

歷史

自秦朝以來先後有五個朝代在此修建廟宇,是歷代文人騷客和社會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劉秀曾在此指石為鼓,擊鼓整兵,後命人修建了“紅花寺”以示紀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廟宇,擴大規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層樓閣。時至今日,逢農曆7月15日,附近民眾朝山集會,場面壯觀。解放戰爭時期,石鼓山又成為革命根據地,現有遺蹟遺物可尋。

渭南石鼓山,大多仿照西嶽華山而命名。除東、西、南、北、中五峰外,還有長空棧道、龍潭、天池等景,因此,又稱小華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