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扶輪中學

天津市扶輪中學

天津市扶輪中學(原天津鐵一中)是鐵路企業辦的一所完全中學,校址在河北區呂緯路93號。現任校長康臣,黨支部書記張宏聲。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扶輪中學石樓之一扶輪中學石樓之一

天津市扶輪中學(原天津鐵一中)是鐵路企業辦的一所完全中學,校址在河北區呂緯路93號。校園占地21282.88平方米,建築面積13261.9平方米;有計算機房、語言實驗室、多功能電化教室、理化生實驗室、音樂教室、體育館、圖書館、校史陳列館、階梯教室、會議室、禮堂等,教育教學設備齊全。操場面積3807.2平方米。圖書館藏書5.5萬冊,學校固定資產約900萬元。現有初、高中學生2297名,教職工156名,現任校長康臣,黨支部書記張宏聲。

學校歷史

民國七年(1918年)二月,京奉、津浦、京漢、京綏四路員工聯合組建的“鐵路同人教育會”在北京成立。交通部次長(時任交通總長曹汝霖)葉恭綽⑴為會長、交通部路政司司長關庚麟⑵為副會長,徐世章⑶(時任交通部次長)、詹天佑⑷(時任總工程師)、施肇曾⑸(時任交通銀行董事長)、周自齊⑹(前交通總長)、徐廷爵⑺、王景春⑻、任鳳苞⑼、丁士源⑽、陳夢雄、孫鴻哲(1932年任唐山工程學院院長,現在的西南交通大學)、方仁元、龍學競⑾為董事。隨即以“扶輪公學”為統一校名在“四路” ⑿沿線籌建員工子弟學校。是年夏,鐵路同人教育會借用位於呂緯路與五馬路交口處屬於津浦鐵路局的一塊地基用於創建子弟中學,即天津扶輪公學第一中學。這是我國鐵路創辦最早的一所員工子弟中學。聘請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堂的顧寶埏(贊延)先生任校長兼算術教員,主持建校工作;同年10月,學校面向“四路”員工子弟招生,首屆招收新生2個班共80人(男生),聘請職員兼教員11人,11月4日開學,實行“壬子癸丑學制”(舊四年制中學),前兩年為普通科,後兩年分為文、理、商等科。經投標,由天津振元木器場承建的兩座校舍樓分別於民國八年(1919年)和十年(1921年)建成投入使用,南樓為教學樓,北樓為辦公兼宿舍樓,兩樓均用青石條砌成,至今仍為該校標誌性建築。兩樓於1993年被天津市河北區認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的畢業照當年的畢業照

民國十一年(1922年)鐵路同人教育會被撤銷,該校改屬北洋政府交通部直轄,更名為交通部第一中學,鏇即改稱交通部立天津扶輪中學,每年辦學經費6—9萬元,由“四路”分攤。

民國十二年(1923年)改行新學制(“壬戊學制”),成為“三三制”完全中學。

民國十五年(1926年)高中部除設普通課外增設商科班。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屬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直轄,更名為鐵道部立天津扶輪中學。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招收女生入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該校曾改屬北寧鐵路局教育委員會管轄。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該校有4個班426名學生,職教員49人。

是年七月底天津淪陷後,校舍被侵華日軍強戰為日本陸軍醫院。學校被迫停班後,部分師生隨一些鐵路職工(約2000人)向“大後方”南撤。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北方南撤的大批鐵路員工聚集在湖南省冷水灘,校長張新虞遂以“扶輪中學”校名在冷水灘組織招生複課,當時有初一至高三共6個班。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春節前,該校在被迫繼續南撤中解散。日寇投降後校長張新虞接受交通部任命,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天津原址組織復校為交通部立天津扶輪中學,面向交通部所屬的路、電、郵、航等系統員工子弟招生,復校後首屆招生380人(初一4個班、初二2個班、高一1個班)。

天津解放前夕,全校共有學生11個班529人,職教員35人。

1949年天津解放後,學校屬於天津鐵路管理局直轄。

1950年改稱天津鐵路職工子弟中學(天津鐵中),面向天津鐵路管理局內鐵路職工子弟招生。

1949、1950兩年,高中部曾終止招生,原高中部改設“鐵路通信信號班”。

1951年通信信號班學生畢業後,高中恢復招生

1953年國中擴為6軌、高中雙軌,1956年高中也擴為6軌。是年,天津鐵路管理局併入北京鐵路管理局,學校隨之屬北京鐵路管理局(1958年改為北京鐵路局)管轄。

1958年建立校辦工廠,並在南倉建校辦農場;隨之南倉鐵路國小併入該校為其附屬國小,又在中山路70號設6個班為其分校。

1960年,南倉附小恢復獨立建校為南倉鐵路國小;中山路分校也遷至調緯路西口。

1963年隨著天津鐵二中的成立,該校改稱天津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天津鐵一中)。

“文革”開始後“停課鬧革命”,分校撤銷,學校改屬天津鐵路分局管轄。

1968年國中恢復招生,學生分片就近入學,不再招收外地住宿生。

1973年高中恢復招生,實行“三·二學制”;

1983年恢復“三·三學制”;學校也基本穩定在30多個班、1600多在校生的規模。

1997年天津市教育局(津教批[1997]17號)批准該校為市級重點中學。

2004年10月29日為了適應鐵路主輔分離的改革,由原天津鐵路分局與天津市河北區政府簽署移交協定,原鐵一中整體(包括組織、人事、資產)劃歸河北區教育局管理。

2005年9月經河北區編制委員會北編字(2005)23號檔案批准該校申請,恢復“天津市扶輪中學”校名。11月4日啟用新公章。

實驗樓實驗樓

建校伊始,學校以“忠、信、仁、勇”為校訓,明確“各科教授之方法”是“純取自動主義”,注重“道德之培養”和校風建設,學生成績優良。

1926年,四年制班最後一屆畢業生陳省身⒀,跳過了三年大學預科直接考入南開大學本科就讀。

學校體育成績也十分突出,學校籃球隊在1928年華北地區籃球賽中獲中學生組冠軍;隊員姚恩漢曾兩次入選國家隊參加遠東運動會。 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不少師生積極參加各個時期的反帝愛國民主鬥爭。“五四”運動中,學生們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遊行示威。“五卅”運動中,學校成立了“滬案後援會”組織學生到工人、農民中宣傳愛國反帝思想,並為上海工人募捐。

“九一八事變”後,百餘名師生參加天津市學生請願團赴南京國民政府情願,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二·九運動”中該校學生是天津市“一二·一八”和翌年“五·二八”抗日遊行示威活動的先鋒隊伍之一,並當選為天津市學聯執委校。

1936年6月,在中共天津市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由河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周超塵,鄭久清介紹高二學生李青(佔圻、占歧)、姜思毅(躍曾)、李揚(韻海)等三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成立了黨支部,李青任黨支部書記;1938年後,姜思毅任黨支部書記,領導學生在校內外開展抗日救亡活動;這一時期先後加入黨組織的有張淮三⒁、劉文燦、劉宗元、袁家珂、張維明李家倜、李世隆、溫宗岐、莊厚誠等。先後發展中共黨員15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隊”)隊員60多人;並為中共天津市學生區委、市民先總隊和區民先隊輸送了不少領導骨幹。

“七七事變”天津淪陷後學生中的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在中共天津市地下黨組織的指引下紛紛奔赴抗日前線;有的參加冀魯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工作;有的參加了八路軍、新四軍;還有的去了延安投身革命,他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祖國建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的為民族解放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1946年復校後制定了新的校訓“公、正、賢、能”,倡導“鍛鍊身體,優良習慣,堅強意志,努力學田,團結攀登,合作分擔”的校風,並隨《校歌》傳唱以深入人心。

天津解放後,在天津市青年聯合會的指導下,學生中很快成立了“赤心社”、中國民主青年同盟等先進青年組織。1949年8月成立了民主主義青年團。學生們踴躍報名參軍、參乾、參加南下工作團。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號召學生向科學進軍;學習蘇聯的教育教學經驗。

1954年聯考升學率100%,列河北省和天津市各校聯考升學率第一位。學校充分發揚學生都是產業工人子弟,政治思想要求進步的優勢,努力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1953年4月,高二學生許忠厚、初三學生王淑琦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解放後該校首批學生黨員,直到60年代初,每年都有學生入黨。

1954年8月,高二學生李銘欣當選為天津市第一屆人大代表。

1958年“教育大革命”,批判“三脫離”(指教育脫離政治、脫離實際、脫離勞動),學校實施“五一一安排”(每周五天上課、一天勞動、一天休息),成立了“鋼鐵民兵營”。

1959年,學生殷璽獲河北省軍事體育比賽收發報通訊第一名並破全國紀錄。

1960年4月,天津鐵中“鋼鐵民兵營”的代表出席了全國民兵工作會議,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並接受毛澤東主席和朱總司令贈給的56式自動步槍一支、子彈100發。

1962年11月5日《天津日報》頭版刊登該校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取得重大成績的長篇報導,並以《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為題配發了社論。

1964年5月,鐵道部教育局總結並向全國鐵路子弟學校推廣了該校的辦學經驗。同年7月,該校政治教研組長李錫華作為天津市的代表出席了全國高等和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工作會議,並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同年8月,教育部副部長劉季平率河北省和天津市教育廳、局長視察該校,肯定了學校的辦學經驗。

1965年9月7日《天津日報》頭版頭條刊登該校黨支部的文章《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辦好社會主義學校》並配發了照片。“文化大革命”中,學校的正常秩序受到極大衝擊,教育教學設備遭到極大破壞,教職工們仍能顧全大局,忠於職守,堅持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1973年郭麗莎同學在天津市中國小運動會上以48.73米的成績獲中學女子手榴彈擲遠第一名,並破該項目的全市紀錄。

國家恢復聯考後,該校連續三年聯考升學率名列河北區前三名。

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後,大興教學研究之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攝入。

1983年起每年都有一批教師撰寫的教科研論文獲市、區以上獎勵。

1993年學習貫徹《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1995年,初一學生郭宏獲“津門童星”稱號。

1996年該校被市體委、市教育局認定為“體育項目傳統學校”;初三學生李天江獲全國國中數學聯合競賽一等獎。

1997年環保科技小組代表天津市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中國沿海14城市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青少年科學論壇並獲優秀論文獎。

1988年,有兩個課題組分別承擔了教育部重點教科研課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會學習”研究》和天津市教育科研“九五”規劃課題《以高校閱讀為先導,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效率》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兩個結題總結大會上均獲全國二等獎。是年,高二學生李雯當選為天津市青少年環境科學愛好者協會秘書長;學校被市教育局、市科協等認定為“天津市3A學校”、“天津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單位”。

1999年被認定為“天津教科院教育科研試驗基地”和“全國青少年電子技師等級認定單位”。

2000年聯考升學率99.25%,受到鐵路分局嘉獎;被認定為“天津市現代教育試驗學校”。

校史陳列館先後被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和鐵道部認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88年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為建校70周年題詞:“發揚革命傳統,為人才奠定基礎”。

1998年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副書記劉峰岩分別為建校80周年題詞:“爭創一流重點校”和“桃李滿園,再譜新篇”。

校友姜思毅中將親臨母校為建校80周年校慶獻上親筆條幅:“發揚優良傳統,培養四有新人”。

校友、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1980年以來七次重返母校,他說:“我的數學事業是從扶輪開始的”;並從1988年起在該校設立“陳省身獎學金”,每年獎勵5名品學兼優的學生;1999年10月26日,88歲高齡的陳教授又攜夫人親臨母校主持了“陳省身銅像揭幕儀式”。

管理體制

天文台天文台

建校之初,學校隸屬於民眾性組織“鐵路同人教育會”,既非“官立”,也非“私立”,因而名之為“扶輪公學”。學校改屬交通部(或鐵道部)部立後,成為鐵路的“福利機構”(一般鐵路工人子弟入學免收學雜費),學校主管部門負責聘任校長,實行校長制,內部設教務處、庶務處和學監管理學校。“七七事變”前的20年中先後九任校長,唯首任校長顧寶埏在任時間最長(1918-1927)。1940年湖南冷水灘複課到1946年在天津復校直至解放前夕,學校都在張新虞校長主持下運作。

1949年解放後,學校從鐵路企業的福利機構轉變為“企業辦學”,學生所繳各項費用與政府所辦同類學校一樣;學校接受“雙重領導”,即行政受鐵路主管部門領導,教育教學業務接受當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實行校長負責制,設教務處和總務處管理內部事物。解放後首任校長劉景向。“文革”前共六任校長。

1956年成立了由專職支部書記的黨支部,首任專職黨支部書記宋玉梁。改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1967年“軍宣隊”、“工宣隊”先後進駐學校領導“斗、批、改”。

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李樹仁任革委會主任兼黨支部書記。

1978年恢復校長和教、總兩處管理機制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經兩任校長後,1988年12月進行校長公開招聘,董有珊被聘為校長,任期三年,實行校長負責制。

1985年起建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學校禮聘名師任教,長期以來有一支獻身教育事業、治學嚴謹、作風勤勉的教師隊伍。首任校長兼算術教員顧寶埏先生親任幾何課教學,是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的幾何啟蒙老師。20世紀30年代曾任天津市、河北省教育廳長、解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焦蘊華(實齋)先生,20年代曾任北京《民國日報》社社長的張兼甫(簡夫)先生等曾應聘在該校任教。作家、教育家、解放後曾任人民出版社中學語文課本編委會高級編輯、著有散文集《我和筆桿》的董秋芳⒂先生,1943年受到毛澤東讚揚的延安評劇院《逼上梁山》原稿作者楊紹萱先生等都曾應聘在該校任教。

1956年經教育部審定為中學一級教師、人稱“張三角”的張炳中先生,自1948年應聘該校任教直至1965年退休。

國家級田徑裁判、國家田徑仲裁委委員、天津市田徑協會裁判委員會副主任、高級體育教師王萬金,1952-1990年一直任教該校。

還有本市著名鳥類專家、全國動物學會鳥類分會會員、高級生物教員袁良等一批骨幹教師。

學校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50-60年代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實施政策、黨的教育方針和蘇聯教育經驗,開展教學研究,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和“以老帶新”為主要內容的“名師工程”,既有優秀青年教師碩士學位培養十年規劃,也有高、中級學科帶頭人等不同層次教師的培養和管理辦法。

人才培養

建校90年來,初、高中畢業生已達25000餘人,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不少校友經過後續學校的繼續培養和本人的社會實踐,成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或高級領導幹部。他們當中有:

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與環境專家、全國政協委員陶葆楷⒃教授(該校首屆學生)。

數學大師、中科院外籍院士陳省身教授(1926屆)。

著名教育家、美國哈佛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原山東大學校長吳富恆教授(1927屆)。

原中科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婁成後教授(1928屆)。

著名畜牧學家、奶山羊專家劉萌武教授(1934屆)。

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曹傳均教授(1936屆)。

原中國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姜思毅中將(1937屆)。

原中共天津市委書記、顧委主任張淮三(1937屆)。

原中共瀋陽市委書記、市長、國家測繪總局局長李青(1937屆)。

原中共南寧市委書記袁家柯(1937屆)。

著名作家、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副會長趙大年(1945年湖南冷水灘)。

原中國南極科考辦主任、我國首次赴南極科考隊隊長、分別為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首任站長郭琨(1956屆)。

空軍特級飛行員、全國政協常委郭玉祥中將(1956屆)。

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等功臣、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司常玉少將(1957屆)等。

空軍高級工程師、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孫連山少將(1958屆)。

原江蘇省省長、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鄭斯林(1958屆)。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曹秀榮(1965屆)。

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天津日報社長、總編張建星(1972屆)。

近年來,學校把校史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的總體規劃,常抓不懈,形成制度。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入學教育、少年團校、青年黨校,並且利用各種時機進行校史教育,並注意與其它教育形式相結合,不斷拓展校史教育的領域。

辦學理念

第一,新生的入學教育

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是參觀校史館,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在參觀過程中啟迪學生立志成才。每次參觀學習之後,學生都要談感想,寫體會,既增強了光榮感、自豪感又產生了強烈的使命感。同學們表示,作為鐵路一中的學生,我們為學校昨天的輝煌感到驕傲和自豪,為今天的發展感到歡欣鼓舞,也要以實際行動,譜寫學校新的篇章。原畢業生、河北區中考狀元李天江同學(現在美國讀研)深有感觸地說:“當我了解到陳省身先生是鐵路一中學生,他的數學事業是從扶輪開始的,我的熱血沸騰了;看到第一支南極考察隊隊長郭琨送給母校的企鵝標本時,一種戰勝困難,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力量鼓舞著我。”這位同學不負眾望,經過刻苦努力,於1996年4月獲得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並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南開中學。

第二,少年團校、青年黨校的必修課

學校把校史館作為培養學生骨幹陣地,團課以《踏著革命前輩的足跡前進》為題,向團員們介紹江震寰、張維明、袁家柯、郭琨等四位不同時期的共青團員的優秀事跡,同學們邊聽課,邊參觀,受到了忠於黨、忠於祖國的教育。增強了他們報效祖國、無私奉獻、政治上要求進步的熱情和信心。入黨積極分子王瑋同學曾三次獲得陳省身獎學金,被清華大學免試錄取。他臨畢業時,最關心的一件事就是請鐵路一中黨支部轉交他的入黨申請書。

聘請校友擔任校外輔導員,利用《扶輪講壇》進行校史教育。老校友陳省身、天津日報社社長、總編輯張建星都曾在這個講壇與今天的扶輪學子面對面交流過。當同學們問陳省身老先生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時,老先生說:“用功,用功,再用功。”“要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要做就做最好的。”今天,老先生的這些語重心長的話語還在同學們耳邊迴響。

1999年10月26日,陳省身銅像揭幕儀式在我校隆重舉行。88歲高齡的陳省身先生偕夫人親臨母校,給全校師生以許多鼓舞和鞭策。2004年11月8日,70多歲的老校友郭琨手持拐杖,參加了母校為他雕塑的全身塑像的落成揭幕儀式。此時的老校友激動無比,他深情地回憶了母校對他6年的培養,勉勵同學們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發揚鐵路一中的光榮傳統,努力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

第三,資源共享,擴大交流範圍

學校校史館還面向全社會,接待了市、區、鐵路局等各級領導的參觀,市內學校如新華中學、第二中學和兄弟省市的路內外學校的參觀。河北區青年黨校學員也曾兩次參觀我校校史館,一名藏族學生在參觀後用藏漢兩種文字寫道:民族的驕傲,我們的嚮往。2004年河北區青年黨校的藏族學生普珠深情寫道:民族的自豪,祖國的榮耀。外語學校一名學生用德、日、英三種文字寫出了對扶輪中學的祝福。每年都有很多校友返回母校,感慨留言:校史堪回首,金石記在心,身心在祖國,不忘撫育恩。

多年來,扶輪中學校史館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持和指導。原國家教委主任何東昌同志題詞是:“發揚革命傳統,為培育人才奠定基礎。”鐵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郭安智和宣傳部長鎖斌視察扶輪中學校史館後的題詞是“辦好展覽,培育人才。光榮的歷史,寶貴的資源。”原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長趙陸一、李志卿考察後,殷切希望鐵路一中“再催芬芳桃李,重振扶輪雄風” 。

扶輪中學走過了九十二年的風雨歷程,今天的鐵路一中已劃歸河北區教育局管理,為學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作為新一代扶輪人,一定要繼承扶輪光榮傳統,發揚扶輪精神,“成才報國”,努力工作,刻苦學習,在創建歷史名校的進程中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今天的扶輪中學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的底蘊,又注意將古樸典雅與現代文明完美融合,展示著現代化教育的新風貌。現在,全校師生正在扶輪中學“成才報國”校魂的鼓舞下,努力打造嶄新的扶輪精神,譜寫全新的扶輪歷史,正昂首闊步,走向新的輝煌。

90年校慶

天津市扶輪中學90年校慶慶祝活動學生獻辭

一、召喚

(合)當歲月轉動不息的年輪

當太陽點燃生命的火焰

泥濘中,您悄然跋涉了九旬春秋

滄桑里,您把三萬多個日子寫進永恆

親愛的扶輪——我們共同的家園

請允許我們穿越九十年的時光隧道

一起重溫您走過的歷程

九十年,所有的歷史

都成為永恆的記憶

九十年,所有的記憶

都被定格為永恆

二、創業

遙想1918,生命被雷聲喚醒

華北大地一片喧騰

扶輪,我的家園

您誕生於祖國命運多舛之際

您點燃了一代鐵路人求索的希望

九十春秋,歲月的風雨中

您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勇立潮頭

(合)您總是敢為人先,獨領風騷

三、發展

用月光鋪設知識的大道

用陽光照亮文明的航程

拼搏和探索的道路上

閃爍著扶輪矚望的目光

母校引導我們在人生的階梯上

孜孜以求,堅韌前行

九十寒暑,涌動著扶輪學子的澎湃激情

母校啊

您柔和的語音

是吹響世紀的號角

(合)您執著的身影

是放飛希望的樹林

四、成就

九十滄桑,百年名校

您在歲月的風雨中

留下無數歷史的輝煌

陳省身、郭琨、姜思毅、吳富恆、趙大年……

還有還有,很多很多

透過時光瀰漫的煙塵

讓我們記住他們閃光的名字

十年花開花落

扶輪學子,成才報國

(合)矢志不渝,名滿中華

五、恩師

記得,記得,都記得,我們的老師啊

您三尺講台上的身影

您徹夜通明的燈光

您漸上鬢角的白霜

扶輪恩師如同閃光的星座

讓這片土地睿智華光

您讓自由的思緒馳騁在想像的天空

您讓鮮活的生命煥發靈動的色彩

(合)您用慈母的溫情關懷每一顆幼苗

您用三月的和煦催生每一個希望

六、我們

我不是詩人,也不是歌手

無法用詩意的語言和曼妙的歌聲

來讚頌您——我心中的扶輪

我是一名扶輪人

我是今天的扶輪人

我知道,我相信,明日的您

會因我們而續寫更永恆的榮光

(合)感謝這片溫馨的土地

接納了我們青春的歲月

扶輪,我們溫暖的家園

在這被歌聲和鮮花簇擁的聖地

我們以學子的赤誠為您歌唱,為您祝福

扶輪——永遠飛騰

扶輪——我們的驕傲

天津市扶輪中學90周年校慶論壇圖片報導

2008年10月7日,我校舉辦90周年校慶論壇。學校邀請了多位老校友和老教師來校和全校師生座談。老一輩扶輪人回憶自己的一生和扶輪中學對自己青年時期的影響,為在座的老師和學生們上了關於“成才報國”的重要一課。下面為大家帶來論壇現場的照片。

論壇現場論壇現場
康校長主持論壇康校長主持論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