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010年1月18日在天水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天水市市長 李文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建議。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我市應對挑戰、克難攻堅、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重要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多種自然災害不利影響,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跨越式科學發展”的要求和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深入推進“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遊富市、科教興市”五大戰略,擴內需,強基礎,調結構,惠民生,促發展,團結拚搏,開拓進取,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顯著成績,經濟社會逆勢而進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預計實現生產總值26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9億元,增長10.8%;第二產業增加值94.5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12.8%。
項目工作成效顯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強勁。搶抓國家擴大內需、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歷史機遇,全力以赴抓項目、爭投資、促發展。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2億元,增長41.06%。爭取中央擴大內需項目397項,總投資51.81億元,到位中央投資11.49億元。市級領導包抓重大項目,加大督查協調力度,市列100個重大建設項目當年完成投資109.4億元。寶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中材水泥年產200萬噸生產線正式投產,寶天高速公路城區過境段、天定高速公路天平鐵路、大型數控制管設備產業化、國家高低壓電器質檢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華能2×350MW熱電聯產、武漢凱迪生物質能源項目啟動實施。災後恢復重建紮實推進,75858戶農村居民重建住房、33692戶維修加固住房工程全面完成,縣以下教育、衛生重建項目基本完成。累計籌集重建資金55.36億元,開工重建項目1229個,完工1040個,分別占項目總數的95.5%和80.8%。寶(雞)蘭(州)鐵路客運專線、天(水)隴(南)鐵路(天平鐵路南延伸線)、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一批項目的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51項,總投資158.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218項,到位資金40.8億元,增長25.9%。法國波旁、西班牙戈登、西電集團、娃哈哈集團、中糧集團、莫恩酒業等國內外大型企業先後投資我市或形成投資意向。
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以保工業增長為重點,建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析例會制度。大力實施振興裝備製造業“12341”行動計畫和“10強50戶”工程,對22戶優勢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逐步回升。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7.5億元,增長9.3%。其中“10強50戶”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6億元,增長15%。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實施千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185個,總投資123.36億元。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完成新產品開發80餘項,鍛壓、長開、華天3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風動、213、鍛壓3戶企業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創“甘肅省著名商標”10個、“甘肅省名牌產品”5個。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長低、長材、長通等7戶企業完成破產清算,核銷各類債務9.26億元。經濟開發區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申報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進展順利,社棠工業園區建設全面啟動,秦州東十里、麥積廿鋪及五縣工業園區加快發展。縣域工業增速明顯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節能減排工作成效明顯,全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8%,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年度計畫以內。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農民增收“六大工程”,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旱作農業新技術加快推廣,科技增糧工程紮實推進,地膜糧食作物面積達到122萬畝,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總產達104.46萬噸,再創歷史新高。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有效,產業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培育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5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30家。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總產值分別增長10%、26%和13.4%。城郊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威龍集團三陽川6萬畝鮮食葡萄出口加工、秦州淺山區設施蔬菜種植等一批產業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功舉辦了“中國蘋果年會暨天水花牛蘋果節”、“中國天水秦安果品博覽會”,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秦州大櫻桃等果品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千村推進”工程順利實施,第一批45個市級示範村提前一年完成建設任務,860個推進村完成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農業基礎條件不斷改善,治理水土流失200.3平方公里,新修優質梯田17.1萬畝,新建恢復各類小型水利工程170處,完成建園造林58.57萬畝。藉河示範區被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區。扶貧開發紮實有效,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村77個,減貧5.53萬人。勞務經濟穩中有升,輸轉勞動力60.06萬人,勞務收入45.35億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進展順利。
商貿流通繁榮活躍,旅遊產業快速發展。以搞活流通、擴大內需為主線,大力開拓城鄉市場。深入開展家電下鄉等一系列促銷活動,有效擴大了社會消費需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億元,增長20.8%。積極推進“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社區市場和退市還路改造工程,22處重點市場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46億元。麥積甘泉、秦州西十里物流園區完成規劃和部分土地徵用,一些項目開始實施。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18億美元。
深入實施“旅遊富市”戰略,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成功晉級國家地質公園,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紮實有效。伏羲廟、玉泉觀、南郭寺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工作已經國家旅遊局專家組終評驗收。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世行貸款項目開工,新建星級旅遊廁所17座,天水百里生態旅遊風情線、大地灣史前遺址公園綜合開發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積極開展旅遊宣傳推介活動,與西部24個城市簽訂了旅遊合作協定。全年接待遊客5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9.6億元,分別增長36.2%和43.9%。
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三城聯創”深入開展。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經省政府批准正式實施,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90%以上。實施城建重點項目20個,完成投資3.85億元。火車站廣場、瀛池路、瀛池大橋、藉河南路、藉河生態園、天水師院和市二中人行天橋、慶華集中供熱等新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秦州垃圾處理廠、麥積污水處理廠、馬跑泉大道、岷山路及羅玉河橋拓建等工程進度較快。以“三城聯創”為抓手,深化城市管理,城市“八亂”和“三亭一場兩攤點”整治紮實有效。新增城市綠地28萬平方米。名城保護工作不斷加強。縣城改造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財政收支較快增長,金融信貸規模擴大。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張家川、秦安、武山三縣進入省財政直管縣,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成效顯著,財力綜合調度能力提升。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35.83億元,增長22.73%;一般預算收入11.37億元,增長22.39%;爭取各類專項資金52.64億元,地方政府債券轉貸資金2.04億元。財政支出107.07億元,增長34.28%,有力地保障了工業、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災後恢復重建等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和民生工程支出。大力支持駐市金融機構發展,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金融活動周”,銀政、銀企合作更加緊密,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金融機構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50.14%。
區域合作廣泛開展,開放開發縱深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實施,標誌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市總體實施方案及20個專項規劃編制基本完成。經濟區聯手打造西部內陸開放開發高地,城市間合作交流格局初步形成,我市先後組團赴關中部分市區和平涼、慶陽等輻射城市考察對接,西安、寶雞、銀川等市黨政代表團來我市參觀考察,推動建立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及政研、教育、人才、旅遊、工商等合作組織,與西安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與陝西師範大學合作創建了7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廣泛開展國際國內合作和友城通聯交流,全方位宣傳推介天水,積極參加歐亞經濟、中國市長、隴海蘭新、《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等高層論壇,組團赴香港考察招商,藉助蘭洽會、西洽會、西交會、西博會等國內重大節會和伏羲文化旅遊節,走出去、請進來,開放搞活步伐明顯加快。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大力改善教育基礎條件,穩步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普通高考上線人數和上線率再創歷史新高。職業、成人、幼兒及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我市第5次榮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科技創新工作連續6年名列全省第一。當年爭取國列、省列科技項目53項,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文化事業加快發展,《麥積悲歌》等新創劇目榮獲全省大獎,伏羲廟、武山水簾洞石窟等文物保護維修和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紮實推進,基層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建設進展順利,建國60周年、杜甫流寓隴右1250周年紀念和節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廣播電視“村村通”、無線覆蓋、數位電視、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取得新進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升。成功承辦了全省殘疾人青少年田徑錦標賽,舉辦了市第三屆運動會暨第二屆中學生運動會,建成96個鄉鎮體育活動站和97個村農民健身工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傳染病防治、計畫免疫等公共衛生事業不斷加強,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開展。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有效,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紮實推進“平安天水”建設,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和集中調處工作機制,依法查處和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認真開展大接訪活動,及時解決市委書記、市長留言板上反映的問題,加強對重點信訪案件的督辦,大部分信訪問題得到妥善處理。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有效開展價格、食品藥品、智慧財產權、商業欺詐等專項整治,市場秩序持續好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化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生產安全保持平穩態勢。宗教事務管理依法加強,民族團結更加鞏固。國防教育、雙擁工作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取得新成績。二輪市志修編工作進展順利。國土資源管理、統計、人防、消防、氣象、檔案、外事僑務、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慈善事業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就。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12件實事”全面落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分別增長9.3%和18.85%。認真落實全民創業、促進就業各項政策措施,新增城鎮就業5.13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6萬人,年末登記失業率3.2%。高校畢業生“就業六個一批工程”實現就業6720人,畢業生就業率穩中有升。社會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各項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集體企業未參保職工養老保險和關閉破產集體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險開始啟動。村幹部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新農保試點工作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發放醫療救助資金2684.7萬元,救助城鄉困難民眾8.69萬人(次)。省、市承諾改善民生實事全部兌現。新建、續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7處,解決了25萬人的安全飲水;完成農村戶用沼氣40177戶;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5條通達通暢工程全部竣工;農村危房改造、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和生態移民工程全面完成;發放廉租住房補貼3372戶2627萬元,新建廉租住房5.2萬平方米;農村寄宿制國中建設全面完成,改造中國小危房10.3萬平方米;減免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學費662萬元;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獎勵性補助全面落實;3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實現提標,累計發放低保補助金2.86億元、五保供養資金3296萬元;560名純農戶零就業家庭本科畢業生全部安置上崗;600名農村中國小教師、450名鄉鎮衛生院工作人員選拔到崗;10個街道辦事處103個社區公用經費提高了補助標準。
依法行政積極推進,自身建設不斷加強。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和備案規範性檔案制度,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73件、政協委員提案267件,辦結率均達100%。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行為進一步規範。認真落實國務院《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建立健全新聞發布制度,政務、村務、廠務公開工作深入推進。進一步精減行政審批項目,完善行政審批集中辦理制度,市政府政務大廳建成啟用。全面實施“五五”普法規劃,全民法制觀念不斷增強。強化應急管理和工作督查,政府工作效能不斷提高。反腐倡廉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工作紮實推進,勤政、廉政建設不斷加強。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經受嚴峻考驗中圓滿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周密部署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眾志成城、通力協作、頑強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駐市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部省屬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天水改革發展的各界人士、天水籍在外鄉親,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及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我市與周邊城市的發展相比還有差距,特別與關中—天水經濟區其他次核心城市相比,經濟總量較小,整體實力不強,對國家和省上投資的依賴程度大,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的壓力很大;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城鄉一體化進程緩慢;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還在持續,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企業效益下降趨勢仍未徹底扭轉;社會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城鄉居民增收渠道不多,消費能力較弱;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改善民生任務還很艱巨;個別政府部門和少數工作人員思想觀念、學識能力和工作作風還不適應跨越式科學發展的要求。對於這些問題,市政府將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0年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2010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最後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於有效克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加快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十二五”乃至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也存在極為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有利條件。全球經濟初步回暖,國內經濟整體向好,巨觀發展環境漸趨好轉;國家繼續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巨觀政策,加大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即將出台支持甘肅加快發展的意見,特別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全面實施,為我市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東南沿海地區加快產業轉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災後恢復重建、寶天和天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等,將極大地提升我市聚集生產要素能力,促進開放開發步伐。只要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正確把握形勢,堅定信心,趨利避害,團結奮進,紮實工作,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市委五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暨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和我市“1135”區域發展戰略,以保增長、擴內需、強基礎、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為主線,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區域合作,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著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奮力推動天水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
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2%,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6%。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市政府將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實施“1135”區域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
圍繞“1135”區域發展戰略目標,認真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及省委省政府《實施意見》和我市《實施方案》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統籌協調,加強合作,切實做好戰略性結構調整,紮實做好融入大關中、聯結隴東南各項工作,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強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堅持把保增長與調結構結合起來,以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為重點,“四輪驅動”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抓好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穩定發展第一產業;以裝備製造業和“10強50戶”企業為主體,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突出發展第二產業;以商貿旅遊業為重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以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寬鬆的創業環境,最大限度激發和調動全社會創新發展的積極性。
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堅持把統籌區域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認真落實全省金昌現場會議精神,以制定落實好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為抓手,以調整分配結構為核心,以體制改革和戶籍管理改革、完善城鄉基礎設施為突破口,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和硬體基礎。統籌城鄉規劃編制、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統籌城鄉社會管理,加快構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小城鎮體系。抓好麥積區城鄉一體化省級試點和秦安、甘谷、武山市級試點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鄉一體化,逐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切實加大對接合作力度。加強與國家和省上相關部門銜接、聯繫,積極爭取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完善合作、互動長效機制,主動加強與經濟區及輻射區各市區間的合作,加快規劃銜接、經濟融合和產業對接,在裝備製造業、現代農業、商貿物流、旅遊文化、科技教育、基礎設施等方面協作共進、互利共贏,形成區域經濟發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的良好格局。
用足用活各項政策。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機遇,用足用活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各項政策。突出財政政策重點,積極爭取中央、省上對我市災後恢復重建、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促進就業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爭取中央和省上加大對我市財力性轉移支付力度。抓住國家擴大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和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基金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基礎設施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和污水處理管網以獎代補等方面的資金。
科學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把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抓緊抓好,組織專門力量,緊扣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突出科學發展、加快發展這個核心,突出發展方式轉變這個關鍵,突出“1135”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新興產業培育這個重點,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這個基礎,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研判,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意見,合理確定“十二五”奮鬥目標和重點任務,編制完成全市“十二五”發展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下大力氣繪製好中長期發展藍圖。
二、切實加大項目工作力度,努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和市委關於項目工作的決策部署,始終把項目工作作為加快發展的關鍵和著力點,保持投資持續較快增長。
突出抓好項目建設。按照“爭取一批、開工一批、建成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加大項目工作力度,形成全市上下抓項目、爭投資的濃厚氛圍。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加強項目申報銜接,力爭在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民生工程、環境保護等方面有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和省上投資計畫並開工建設。完善項目工作機制,堅持市級領導包抓項目制度,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加快資金到位和項目建設進度。嚴格按照“三個百分之百”的要求,全力抓好國家擴大內需項目的爭取和實施。嚴格項目規程和資金使用管理,切實強化項目監管,確保項目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集中力量抓好交通項目建設。緊抓省上“東部交通大會戰”機遇,加快推動隴東南交通樞紐建設,全力配合抓好天平鐵路、天定高速公路、寶天高速公路城區過境段建設,爭取寶蘭鐵路客運專線、天(水)平(涼)、十(堰)天(水)高速公路項目年內開工建設,力爭天(水)隴(南)鐵路、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項目儘快列入國家投資計畫。加強地方交通運輸網路建設,啟動實施市道路運輸應急保障中心、汽車客運西站、中心客運站等項目,開工建設洛門—禮縣、麥積—清水—張川—莊浪二級公路,加快建設石咀—賈家河、藉口—羅家堡戰備公路。
加快重點能源項目建設。抓好華能2×350MW熱電聯產、凱迪生物質能源2×25MW發電廠、農村電網完善、城網建設與改造、城市天然氣管道、農村沼氣等重點能源項目建設,認真做好天然氣管道中衛—貴陽天水段、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積極推進能源基地建設。
全面完成災後重建任務。按照“兩年完成三年重建任務”的目標,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和領導包抓責任制,繼續多渠道籌措重建資金,加強項目和資金監管,加大災後重建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城鎮受災居民住房、縣級以上公用設施、公路、電網、水利等大型基礎設施重建任務。
多策並舉招商引資。按照“引大引強、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工作思路,突出產業招商,依託園區平台,改善投資環境,著力引大引強,提高招商成效。加快招商引資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健全完善目標責任考核及獎懲機制,形成全社會重商、親商、招商引資的良好氛圍。積極改進招商方法,大力開展專業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企業招商、網上招商,多策並舉,拓寬招商渠道,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市場潛力大、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下大力氣解決好已簽約招商引資項目跟蹤落地問題,切實提高履約率和資金到位率,確保實現46億元的招商引資目標。
三、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促進工業經濟提速發展
緊緊抓住國家振興十大產業和省上打造隴東能源化工基地的重大機遇,加快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改革改組改造力度,加強協調服務,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積極培育新的工業經濟成長點。全面落實振興裝備製造業“12341”行動計畫,繼續實施“10強50戶”工程,培育壯大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築建材、能源化工六大產業集群,加快天水機械電工設備製造基地建設。抓住國家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振興裝備製造業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在我市布局大型工具機、電器、電子、飛機零部件、鋼銅鋁材深加工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加強與中材集團、西電集團、酒鋼集團、陝西電子信息集團、長城電工、西飛集團、通號集團、娃哈哈公司等大型企業集團的戰略合作,力爭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重大項目。
加快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大力開展企業“科技創新年”和“質量效益年”活動,強化政策導向,加大資金扶持,引導企業增加技術研發投入,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積極支持企業申報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爭創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開發上取得突破。實施好華天積體電路高端封裝產業化、星火大型發電設備生產線、鍛壓25萬噸焊管全自動生產線、風動高性能石油鑽桿生產線、長開高壓開關設備產業化、娃哈哈遷建擴能改造、西電銅鎢觸頭產業化、海林重載汽車軸承生產線等項目。
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認真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完善和落實土地、財政、稅收、信貸等各項扶持政策,健全融資擔保、信用中介、技術平台、人才培訓和創業輔導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工業企業分析例會制度,幫助企業解決好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促進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健康快速發展。
繼續深化企業改革。鞏固企業改革成果,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督促已改制企業調整最佳化股權結構,規範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增強企業經營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力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向規模化、集團化邁進,提高重點產業集中度。加快推進企業主輔分離,減輕企業負擔,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四、繼續強化“三農”工作,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深入實施農民增收“六大工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加大基本糧田保護力度,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紮實推進地膜、種子、植保、沃土四大科技增糧工程,大力引進、示範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全市地膜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120萬畝以上,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確保正常年景下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完善地方糧食儲備和糧食物流體系建設,確保糧食有效供給。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圍繞南林、北果、東牧、西菜的產業布局,加快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繼續實施“13111”草畜富民工程,落實豬雞產業提升計畫和萬千百十肉(奶)牛產業發展計畫,抓好畜禽良種繁育和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新發展畜禽養殖小區60個、規模養殖場139個。加快規模化果樹建園步伐,新建優質果品基地35萬畝,改造老果園5萬畝,果品總產量達到100萬噸,優質果率達到70%。加快“菜籃子”基地建設,擴大精細、鮮銷菜種植,蔬菜面積達到100萬畝,總產245萬噸。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馬鈴薯110萬畝、中藥材22萬畝。積極推廣標準化、無公害農業生產,加大農產品商標註冊和地理標誌保護工作力度,培育農業品牌,全面提升現代農業水平。實施“百龍增收”工程,扶持發展重點龍頭企業,每個縣區新發展2—3個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步伐,大力發展農資連鎖經營、農產品現代購銷、農業技術、農業信息等農村服務業,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8個,建成一批特色鮮明、集散功能較強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加快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好農村飲水安全、水利水保、農村沼氣、農田基建等重點項目,新建農村戶用沼氣1.1萬戶;創建1個率先實現農村自來水化的重點縣;抓好秦安縣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和上磨水庫工程建設,做好高橋頭水庫和引洮二期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修建骨幹堤防工程33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6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興修優質梯田25萬畝,創建1個梯田化建設重點縣;抓好“三北四期”、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生態公益林、中德財政合作造林、凱迪生物質能源林等生態項目建設,完成造林30萬畝;以藉河示範區和坡耕地水土綜合整治工程為重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
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堅持開發式扶貧和社會幫扶相結合,突出勞動力轉移、產業化扶貧和科技扶貧,整合多方面扶貧資金,繼續抓好“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使整村推進向整片、整流域、跨鄉鎮開發推進。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勞務服務體系建設,組建高級技工學校,提升培訓質量,落實培訓計畫。鞏固和擴大勞務基地,打造特色勞務品牌,擴大組織化勞務輸出規模。完成勞務輸轉6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53.5億元。
紮實推進新農村示範建設。深入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推進”工程,鞏固擴大第一批試點成果,抓好武山縣省級試點工作和第二批市級示範村建設,著力在特色優勢產業培育、農民增收、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事業發展、農民培訓和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全面落實退耕還林補助、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兩免一補、醫療救助等強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補助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規範化流轉。全面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林業良性發展的新機制。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五、加快發展商貿旅遊業,積極培育市場體系
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認真落實國家刺激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商貿旅遊業,加快構建現代市場服務體系。
推動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緊緊抓住交通條件改善有利時機,以“創建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遊城市”為統攬,全面實施旅遊產業發展三年翻番與品質提升計畫,創新景區景點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強化行業管理,最佳化服務環境,精心培育精品線路,強勢推介,主動融入大關中旅遊圈,推動甘肅旅遊業“兩翼齊飛”。加快麥積山景區世行貸款項目、市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商品展銷中心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實施天水百里生態旅遊風情線、大地灣史前遺址旅遊基礎設施項目,推動建設一批上規模、上檔次、上星級的農家樂旅遊項目和合作組織,抓好中華人文始祖文化園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麥積山及伏羲廟、南郭寺、玉泉觀進入國家5A、4A級旅遊景區。全年遊客人次和旅遊綜合收入分別增長23%和28%。
加快現代服務產業培育。實施商貿流通企業“5強20戶”工程,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服務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行銷業,積極培育金融保險、科技服務、信息諮詢、社區服務、休閒健身等新型產業,健全現代服務產業體系。努力擴大社會消費需求,培育農村消費,促進城市消費,繼續組織開展好家電、汽車、農機下鄉和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等活動。加快寬頻網路建設和信息化步伐,促進信息消費。按照“挖掘、整理、培育、提升”的思路,著力培育具有知名品牌的餐飲龍頭企業,加快特色餐飲街區開發、建設,提升地方餐飲業整體發展水平。整合節會資源,建設會展中心,培育和發展區域會展市場,認真籌辦好2010年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遊節、陝甘川寧毗鄰地區經聯會第二十五屆年會等節會活動。
不斷完善城鄉市場體系。積極構建“以城市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落腳點”的城鄉市場網路體系,進一步加大“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社區“雙進”、退市還路、縣鄉集貿市場改造和“新網”工程實施力度,抓好秦州區花鳥魚蟲市場、堅家河綜合市場、秦安西部小商品城、甘谷冀城商場、武山渭北蔬菜批發市場、張家川縣商業城等重點市場改造,加快社區肉菜市場標準化改造和糧油副食品等重要商品儲備設施建設。加強誠信建設與管理,強化行業自律,加大對食品、藥品、酒類、煤炭、成品油、農資等重點商品質量和價格監管,創造寬鬆的市場消費環境。
努力擴大對外貿易。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開放戰略,廣泛開展交流與合作,擴大利用外資渠道,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全面落實各項進出口扶持政策,抓住國家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時機,加快機電、高新技術、特色農產品等出口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申報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努力擴大外貿出口規模,實現進出口總額1.3億美元,增長10%。
六、紮實開展“三城聯創”活動,大力提升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
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以“三城聯創”為抓手,進一步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功能,強化管理,提升品位,增強城鎮輻射帶動能力和承載功能。
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規劃龍頭作用,全面實施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和一系列專項規劃,完善城鎮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執法監督。實施城市重點建設項目17個,年度投資7億元。完成藉河南路景觀工程、藉河風情線西延工程、岷山路和羅玉河橋改造、麥積馬跑泉大道及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加快秦州北山災害綜合治理、市區南北兩山景區開發及基礎設施建設、東十里曹家埂限價商品房和廉租房、商務中心、麥積渭濱北路綜合整治和馬跑泉市政廣場等項目建設。積極做好成紀大道、赤峪路拓建、麥積新城路網、雙橋大橋、社棠渭河大橋、秦州供熱管網改造等亞行貸款項目前期工作。進一步理順城投公司管理體制,拓寬資產儲備和經營範圍。加強五縣縣城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集中供熱及管網改造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全方位提升城鎮化水平。
深入推進“三城聯創”工作。市區協作,城鄉聯動,全民參與,紮實推動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遊城市創建工作。大力實施公共綠化、庭院和小區綠化及綠景工程,加快秦州北山公園、藉河濕地公園等重點城市園林建設,啟動渭河城區段景觀工程,新增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進一步理順城市建設與管理體制,繼續開展“深化城市管理提高年”活動,強化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加大對“八亂”和“三亭一場兩攤點”的整治力度,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加快推進國家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和全國十大循環農業示範市建設,組織實施《天水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切實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強土地、礦產和水資源管理,大力推廣節水、節能、環保新技術,提升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功能,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降低能耗,推進廢棄物綜合利用。全面實施藍天、碧水、安全、寧靜、生態五大環保工程,強化環境安全監管,加大城市環境噪聲、餐飲業油煙、小鍋爐房煙塵污染等專項整治力度,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渭河、葫蘆河等流域污染防治,不斷提高環境質量。積極推進秦州區省級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建設,抓好28個已上報節能和循環經濟項目的爭取工作,組織實施好天水電傳所、電纜廠、鍛壓公司等節能項目,強化對重點用能企業的監管,確保全面完成省上下達的“十一五”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約束性指標任務。
七、全力做好財稅工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財政、信貸調節作用,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
切實加強財稅工作。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導向作用,大力培植新財源,向上爭資、向外引資、激活內資,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財稅征管,確保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堅持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方向,規範專項資金管理,調整和最佳化支出結構,集中財力辦大事。加大對“三農”、自主創新、民生保障、社會事業、災後重建和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確保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按時發放。繼續深化財稅改革,強化監管,不斷提高財稅工作水平。
強化金融支持力度。以“金融活動周”為載體,加強對金融工作的協調服務,密切銀政銀企合作,努力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積極引導駐市金融機構落實好支持對外貿易、商貿流通業和房地產業發展的意見,做好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重點項目的融資協調工作,最佳化信貸結構,提高服務效率。繼續做好“招行引資”工作。大力培育資本市場,積極推動星火、鍛壓、風動、海林等有潛力的企業上市融資。繼續深化金融改革,強化金融監管,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
八、加快開發區建設與發展,著力構建開放開發新格局
按照“一區多園”的發展思路,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加快各類園區建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推動甘肅天水經濟開發區加快發展。堅定不移地把開發區打造成為全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力爭開發區進入國家級開發區序列。以社棠片區為重點,科學編制產業規劃和建設規劃,加大園區道路、管網、橋樑、污水處理廠、變電站、河堤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工建設渭河南北兩岸堤防工程和兩座跨河大橋,積極為項目入園創造條件。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開發區發展的核心工作,落實優惠政策,嚴格項目準入,力爭有一批大企業、大項目入駐。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加強規劃、土地、環保、審批、融資等方面的協調服務工作,為開發區發展創造寬鬆環境。初步建成高新技術創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
培育壯大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積極推進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範區建設,進一步完善發展規劃,爭取國家支持,做大做強航天育種產業。加強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合作,支持神舟天辰科技實業公司重組天水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加快航天育種研發進程,積極爭取甘肅航天育種工程中心升級為國家級中心。充分發揮園區示範帶動作用,培育孵化七大生態農業產業鏈、七大高科技企業集群,引導縣區加快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推動全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突出抓好工業園區建設。以天水經濟開發區為龍頭,全力抓好華天電子、星火機械、長城電器三大產業聚集區建設,加快秦州東十里、麥積廿鋪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增強產業聚集孵化功能,打造工業發展高地。按照全市工業集中區發展規劃,結合小城鎮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引導縣區在交通便利、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規劃建設工業集中區,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加快物流園區建設進度。充分發揮交通樞紐優勢,做活通道經濟,培育物流產業,加快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建設。積極申報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範城市。加大甘泉、西十里物流園區建設力度,力爭年內取得實質性突破。啟動實施市供銷、甘谷、武山洛門等物流園區項目。
九、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實施“掃盲教育工程”,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建立和完善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穩步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積極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基礎設施、辦學條件、教學裝備標準化,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政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積極推進高中課程改革。扶持和規範民辦教育,完善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整合職教資源,擴大辦學規模,全面落實中職生國家免費及助學政策,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深化教育人事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積極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以創新能力、創新體系、創新環境三大建設為重點,大力組織實施“六大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加大科技項目建設投入,爭取國列、省列科技項目50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0項以上。繼續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深入開展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建立與關中地區科技項目合作機制。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
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做好各類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的引進、培養、選拔工作,加快甘肅東部人力資源市場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建設,開發利用好各類人才資源,不斷完善人才支撐體系,為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以建設隴東南特色文化大市為目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力度,積極培育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好伏羲廟維修保護三期、賈家公館、甘谷大像山、武山水簾洞和秦安明清一條街等文物保護工程,抓好750家“農家書屋”和4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紮實推進絲綢之路申遺、重點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和節慶文化活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力爭開工建設市廣電中心,完成南湖影院和1506個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工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動競技體育上台階、上水平。組織好全省第十二屆運動會、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第八屆殘運會的籌備和參賽工作。完成雙橋體育館改擴建和麥積、武山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建設任務。加快縣區檔案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建設,力爭完成二輪市志修編任務。
努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積極穩妥地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制。加強醫療隊伍和醫德醫風建設,著力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扶持中西醫藥事業加快發展,加強對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成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主體工程、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第三、第四、第五人民醫院業務樓和五縣縣醫院、中醫院住院大樓等項目建設,啟動實施市衛校遷建一期和市中醫院住院大樓建設項目。
認真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為目標,建立依法管理、政策推動、村民自治、綜合治理新機制。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大力開展“全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市”創建活動,加強宣傳教育和技術服務,落實優先優惠政策,狠抓各項節育措施落實,努力扭轉被動落後局面,全面完成人口和計畫生育目標任務。
十、高度關注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堅持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加大公共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力度,集中精力辦好關係民生的大事、實事,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辦好改善民生實事。堅持把解決民眾的切身利益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向民生工程傾斜,辦好12件改善民生的實事。(1)解決2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2)建設通鄉油路7條、94.2公里,總投資5181萬元;實施通達通暢工程90條、389.6公里,總投資7251萬元,努力解決農民出行難問題。(3)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村65個,減少貧困人口5.5萬人。(4)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蔬菜供應為目標,新建“菜籃子”工程示範基地4000畝。(5)積極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完成20萬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任務。(6)以提高勞動力職業技能狀況為目標,加大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完成職業技能鑑定0.5萬人,培訓勞務人員20萬人,實現中職招生2.2萬人,有組織輸轉務工人員36萬人。(7)以創業帶動就業,新增城鎮就業5.3萬人;加大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力度,力爭全市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0%。(8)實施全民健身工程路徑10套、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00個。(9)提高基本醫保受益面,全面落實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人均120元補助標準。(10)著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1119戶,建設保障性住房40萬平方米。(11)強化社會管理與服務,提高村組幹部報酬和村辦公經費,建設城區規範化社區10個。(12)城區旅遊景點門票對中小學生實行半價。同時,傾力辦好省政府確定的改善民生的14件實事,加強組織協調,加快實施進度,確保按期全部兌現。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大力開展全國創業型城市創建活動,推動全民創業活動向縱深發展。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三位一體”的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就業服務補貼和返鄉創業等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做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積極幫助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實現就業,鼓勵企業儘量不減員、不裁員,穩定就業形勢。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集體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關閉破產集體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險,認真抓好武山縣全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完善工傷保險制度,推進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工作,逐步提高報銷限額和報銷比例,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社保基金征管,確保各項保險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切實做到動態管理下應保盡保、分類施保,妥善安排好睏難民眾生產生活。實施城鄉居民臨時救助制度,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救援機制和醫療、慈善、殘疾人社會救助體系,完成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相關政策,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加大對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和哄抬房價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著力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實施“五五”普法規劃,增強全民法制觀念,推進依法治市進程。認真貫徹市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維護穩定工作的意見》,嚴格執行維穩工作責任制,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紮實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深入推進“平安天水”建設。堅持市縣區主要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和領導包案制度,及時解決市委書記、市長留言板上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好人民調解和法律服務工作,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鞏固“安全生產年”活動成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宣傳教育和執法監察,深入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整治行動,加大隱患治理和危險源監控力度,確保全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充分發揮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民眾的積極作用,促進宗教和順。依法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重視做好老齡工作和社會管理工作。加強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和擁軍優屬、優撫安置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以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動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不斷增強駕馭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努力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減少體制機制障礙和制度漏洞。完成市、縣區政府和鄉鎮機構改革,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和部門職責許可權,加快建立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務員錄用配套機制和監督機制,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工作人員公開招聘制度,健全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和績效考核機制。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政務大廳集中審批服務功能,加強對視窗服務單位工作的監督,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事項、審批環節、審批時間,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處置各類突發重大公共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積極推進依法規範行政。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和《甘肅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建立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與聽證制度,落實決策效能評估制度,依法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推進行政決策的科學化、制度化、民主化。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和工作監督,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人民民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堅持規範性檔案備案審查制度。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建設,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切實規範行政行為。深入推進政務、村務、廠務公開,堅持政府新聞發布和信息公開制度,加強電子政務建設,促進政府工作公開、公正、公平和便民。
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大興密切聯繫民眾之風,深入基層、深入民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解決好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多辦暖民心、得民心、穩民心的實事、好事。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進一步精簡會議,壓縮檔案,減少事務性活動,完善年度目標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推行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堅持民主評議行風,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強化督促檢查和考核,促進各項工作部署和目標任務的全面落實。大興艱苦奮鬥之風,嚴格控制公務消費,厲行節約,勤儉辦事,反對鋪張浪費,最大程度降低行政成本。
努力建設學習型政府。完善和堅持學習制度,在政府系統積極倡導和形成重視學習、加強學習、鼓勵學習、推動學習的正確導向,切實提高公務員的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效。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貫穿到學習型政府建設的各個方面,教育和引導幹部著力增強貫徹黨的基本方針、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自覺性,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堅定性。
不斷深化廉政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嚴格規範建設工程招投標、財政轉移支付、土地資源使用、礦產資源開發、政府採購、國有資產轉讓等公共資源管理。進一步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整治,加大對商業賄賂和專項資金的綜合治理,堅決糾正損害人民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整肅政風和經濟秩序,維護公平競爭。
各位代表,時代賦予我們更大責任,人民民眾寄予我們更多期待。我們堅信,無論困難多大、任務多么艱巨,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落實市委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地依靠廣大幹部民眾,就一定能夠克難制勝,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搶抓機遇,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全面完成市五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既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而不懈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