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路

天寧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南起江濱東路。北至七星岩牌坊,分為天寧南路和天寧北路兩段。

街道簡介

天寧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它南起江濱東路。北至七星岩牌坊,又分為天寧南路和天寧北路兩段。天寧路名稱的由來,與天寧北路口一帶(今天寧百貨商場址)曾與一座天寧寺有關。

歷史沿革

天寧寺原名安樂寺,始建於宋淳化年間(公元990~994年),由知州馮拯所建。北宋後期,興慶軍節度使鄭敦義將安樂寺改稱天寧寺。元延佑年間(1314~1320年),知事朱深通,曾將天寧寺改名天寧萬壽寺,並鑄有銅鐘一口。

民國6年(1917年),高要縣官產處拆毀天寧寺。民國12年(1923年),始修天寧北路,並於民國15年(1926年)修成。天寧南路原名水街,民國13年(1924年)改水街為天寧南路,天寧南路南至江濱東路,北至正東路,為混凝土結構,面鋪瀝青,路長240米,機動車道寬11米,人行道4.5米,總寬15. 5 米,面積372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稱解放南路,1981年肇慶市人民政府頒布標準地名,重用天寧南路一名。

民國時期修建的天寧北路,南起正東路,北端只修至麥大塘和麥仔園一帶,後來不斷向北延伸,今天寧北路已北至端州路了。“文化大革命”時期,該路曾改稱“解放北路”,1981年肇慶市人民政府頒布標準地名,復稱天寧北路。

天寧北路又分為南段和北段。南段由正東路至兒童公園,路面結構混凝土,路面鋪瀝青,路長380米,機動車道寬13米,人行道寬12米,總寬25米,總面積9500平方米。

天寧北路北段由兒童公園至端州路,路面為混凝土結構。1984年6月,將天寧北路段長472米的路面擴寬至40米,中間快車道13米,兩邊非機動車道各寬6.5米,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之間有1.5米寬的綠化帶。過去,天寧路只有寥寥數間商店,多是買雞鴨、腊味之類,民居數十家也多為矮屋。解放以後至“文化大革命”前,這一帶的商店也還不多,晚上燈光暗淡,間或有一兩檔小販叫賣聲,如“熱蔗啦”、“裹蒸啦”之類,九點鐘以后街上行人稀少。改革開放後,天寧北路面貌煥然一新,到處商店林立,每當夜幕降臨,天寧北路的燈光夜市便開始營業。燈光夜市是由小攤販將一部部裝有活動滑輪的貨攤小車推上街來,以鋁質輕便的支架撐起來,再蓋上紅藍條塑膠布篷,拉起電燈,攤檔布置得十分巧妙。這樣的貨攤占滿街道兩旁。入夜11時,又一個個地拆卸推走。燈光夜市以販賣成衣為多,故此又有成衣街之稱。燈光夜市成為城區別具特色的夜景之一。

1998年2月5日,作為建設花園式風景旅遊城市的重點形象工程 — 天寧北路擴建工程正式動工。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天寧北路已建成為一條寬敞明亮、綠化美化、衛生整潔、秩序良好、觀光購物、富有現代氣息的樣板大街。全長570多米的大街,包括15.5米寬的機動車道、兩旁各4.45米寬的非機動車道和各9米寬的人行道,兩側各3.8米寬的綠化帶。新擴建的天寧北路路面為混凝土路面,兩旁人行道種上已有4年樹齡的小葉榕(連根部高約3、4米,胸徑15厘米左右),並鋪上美觀、潔亮、防滑的花崗岩彩磚。綠化帶種上俗稱“朝鮮草”的草皮,並用花崗石片圍築起來。改造擴建後的天寧北路和牌坊廣場形成一個相互映襯的有機整體,除提高車輛、人流的通行能力外,高層建築、商業購物、草坪綠地等人造景觀與牌坊廣場、星湖水、七星岩、北嶺山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既有風景旅遊城市的風格,又有現代化城市輪廓。

街道建築

天寧北路兩側,修建有端州影劇院、端州體育館、新華書店、兒童公園、寶月公園、工人文化宮、星岩影劇院、端州大酒店、工人影劇院、華僑大廈、中共肇慶市委等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