夨國

夨國

夨國 周代諸侯國,故地在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和陳倉區賈村原一帶。公元前656年為晉獻公所滅 1“夨國”引述 夨國的方位地域,當年 寶雞的考古工作者盧連成,尹盛平:《古夨國遺址墓地調查記》寫道:“結果表明,位於汧水上游隴縣南坡和下游寶雞縣賈村都屬於古夨國地域。”它的南面是國,東南是散國,東面是井國。

簡介

夨國,周代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南三門峽,始封之君為散宜生。公元前656年,夨國為晉獻公所滅。

夨國”引述

夨國的方位地域,當年寶雞的考古工作者盧連成,尹盛平:《古夨國遺址墓地調查記》寫道:“結果表明,位於汧水上游隴縣南坡和下游寶雞縣賈村都屬於古夨國地域。”它的南面是國,東南是散國,東面是井國。但對於夨國的族姓,卻認為是姬姓。這是錯誤的。

陝西學者張筱衡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其《散盤考釋》中,最早提出:夨就是吳,而吳山在今隴縣西,綿亘縣南,則古代吳國必在山之附近,即今隴縣是矣。並考訂夨國就是吳國,得名當與吳山有關。太伯並沒有南奔吳越,而只是到這一帶建立吳國《金文詁林》也認為:“夨國名,疑吳字省口,猶周之省口作田也。”在古文獻中,吳與虞是相通的,清人阮元在解釋師酉簋銘文:“王才吳,各吳大廟”時說,此吳,虞字也。《詩.周頌.絲衣》:“不吳不敖”,《史記.孝武記》引作:“不虞不驁”《左傳·僖公五年》,“虞仲”《吳越春秋》作“吳仲”。八十年代,隨著夨王器物的陸續出土,有些學者對此觀點,更加確信無疑。劉啟益在其〈周夨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歷史地理問題》一文中,進一步提出夨就是虞,夨仲就是虞仲,夨國就是虞國,就是太伯奔此所建,仲雍嗣之。傳至子孫虞仲時,被武王封於晉南虞國。

夨國的族姓,張政烺在《夨王簋蓋跋——評王國維的〈古諸侯稱王說〉》,依據夨王簋蓋銘文:夨王作奠(鄭)姜尊簋,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從而作出結論:“夨王簋蓋應為夨王所作以媵送夨女之適於奠者。無論如何,夨王姓姜當無問題。”他又據散季簋銘文:散季肇作朕王母叔姜寶簋,散季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認為:”這是散季為其祖母叔姜作的祭器。”又據散伯簋銘文:散伯作夨姬簋其萬年永用。從而判斷:“可知散氏必定是姬姓”,夨散二國互為婚姻。

夨國是否吳國,或虞國。黃盛章在《銅器銘文宜.虞.夨的地望及其與吳國的關係》說:“虞字從吳,古音既同在魚部,同聲可以互假。但作為國名,虞吳從不混用,不僅文獻如此,銅器銘文也是如此。南方之吳,出土銅器很多,自稱為吳.攻吳.攻 ,從不稱虞。而北方之虞,如虞司寇壺.虞侯壺等.從不稱吳。”再者,夨吳有別,決非一字。《說文》夨字:“傾頭也,從大,象形。”夨為傾側字初文,而《說文》吳字:“大言也,從夨,口”口下從夨,訓為大言,則依會意造字,非從夨聲。吳古音在魚部,夨字古音在之部,兩字形.音.義皆不相容。

諸侯國稱王的問題,王國維《散氏盤考釋》認為:夨僭王號,乃諸侯之俗。又在《古諸侯稱王說》:“蓋古 時天澤之分未嚴,諸侯在其國自有稱王之俗。”其實,在西周金文中,凡直言王者皆指周王, 乃姬姓天下之大宗。而諸侯稱王者,決非姬姓。夨國稱王乃姜姓;呂王鬲:呂王作尊鬲。呂乃姜姓。錄伯簋:“作朕皇考厘王寶尊簋”。乖伯簋:“用作朕皇考武乖幾王尊簋”此二器皆記王命,並稱其祖考為王。也是周代異姓之國。

最後,我認為如果夨國就是虞國,虞國就在寶雞,那么就理解文王時虞芮爭畔的事。芮國就在今陝西韓城梁帶村,虞國若在數百里之外的寶雞兩國不相鄰,何有爭畔的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