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霉斑病

大麻霉斑病

大麻霉斑病表現為:大麻葉片初生暗褐色小點,後擴展成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大小2-10mm,中央淺褐色,四周蒼黃色。發病重的葉片上布滿大大小小病斑,致葉片乾枯早落,後期病斑背面生黑色霉層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大麻葉片,初生暗褐色小點,後擴展成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大小2~10mm,中央淺褐色,四周蒼黃色。發病重的葉上布滿大大小小病斑,致葉片乾枯早落,後期病斑背面生

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形態特徵

大麻尾孢(Cercospora cannabina Wakefeiid),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實體生在葉背面,無子座;分生孢子梗2~10根束生,淺褐色,上下色澤均勻,正直或彎曲,少數具1~2個膝狀節,頂端狹,不分枝,圓形至近截形,孢痕明顯,隔膜0~4個,大小16~67×3.5~5微米。分生孢子鞭形,無色透明,正直或略彎,基部近截形或截形,隔膜2~10個,大小45~80×3~4微米。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塊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植株發病後病部可不斷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重複侵染。

發病條件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地下害蟲、線蟲多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用易感病種子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易發病。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合理密植,科學施肥,注意氮磷鉀配合,增強植株抗病力。
(2)播種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3)和非本科作物三年以上輪作,合理密植,保持株行間通風透光性。
(4)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7)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8)及時清除病株,病穴施藥。
(9)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藥劑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1:0.5~1:100倍式波爾多液或5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多福混劑600~8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