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院摩崖石刻

大雲院摩崖石刻

大雲院摩崖石刻位於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東中村南的紫金山上,它以石刻的形式描寫了唐僧取經的故事。這座摩崖石刻的發現說明,西遊記故事當時在晉東南地區廣為流傳,後來被作者收錄到一起創作小說《西遊記》。據文物部門考察大雲院摩崖石刻距今(截止2015年)已有700多年歷史。

簡介

山西省澤州縣柳樹口鎮東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發現一座700多年前的寺廟。讓人驚奇的是,寺院背後的絕壁上,雕刻有精美的三藏取經摩崖造像。

《西遊記》成書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19年後出版,距今有400多年歷史。根據所掌握的資料,晉城市學者裴池善認為,這些元代《西遊記》人物石雕的出現,加之在當地與其相關的實物及民間傳說等資料相佐證,晉城很有可能是《西遊記》故事的重要發源地。

發現經過

唐三藏、八戒、白龍馬石刻造像唐三藏、八戒、白龍馬石刻造像

澤州縣第三次文物普查隊隊長王鵬飛在2009年7月的一天,和文物普查隊的隊員們來到了澤州縣柳樹口鎮的東中村,和往常一樣,他們一到村里就先來到村民家進行走訪,看能不能找到有用的線索。在路上,他們碰到了一位60多歲的老人,當他們說明來意後,老人很熱情地告訴他們,在離村子不遠的紫金山上有一座廟,年代很久了,好像有五六百年了,附近的村民常會到那裡燒香祈福。老人的話,一下子引起了大夥的興趣。

從村里出來,走了大約有一公里,一行人來到了紫金山腳下,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在半山腰的一片綠樹叢中隱約可見一座紅色的寺廟。

文物普查隊隊員們走了有三四公里路,一行人才到達目的地。在這裡,他們有了驚人的發現,這座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大雲院居然創建於元代,在寺院後崖有一個禪師修行的老師洞,崖壁上還有一鋪觀世音造像,造像下崖壁上刻有講述《西遊記》故事的石刻。更讓他們興奮的是大雲院山門右側的元代禪師石塔,保存十分完好。

寺院歷史

官員、猴行者、白龍馬摩崖石刻造像官員、猴行者、白龍馬摩崖石刻造像

據推斷,大雲院之始應為金建三聖殿,金末損毀,元代又重修。大雲院之名應該是道凝禪師圓寂之後,其弟子為紀念其初授業於甘泉大雲院而得名。

按照大雲院現存歷代碑刻記載,應是先有老師洞,後有大雲院。據這通碑記載:紫金山亦名老師山,洞從山名,所以為老師洞。五代後唐清泰元年(934)始有禪師道逸居洞修行。金天會八年(1130)在洞前建三聖殿,應為大雲院的前身。皇統元年(1141)周弱水在此隱居。金末由於戰亂老師洞和三聖殿荒廢,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道凝禪師來此隱居,老師洞才又煥發生機。

道凝禪師俗姓范氏,為潞城壺口程村人。九歲出家,先在古黎甘泉村大雲院授業於普泰禪師,後又赴長子大覺寺隨臨濟宗師龍安和尚學佛十年之久。至元九年住持老師洞,後又受請外出開堂講經,期間度弟子五人,後復修行於老師洞。

主要內容

三藏取經”石刻,雖然分列“觀音經變”之下的南北兩側,但整個石刻所呈現的內容卻融為一體。南面為手持笏板身著朝服的官員、猴行者、白龍馬;而北面則是雙手合十的三藏法師八戒和馱經馬。

三藏法師面部虔誠,禮拜觀音;頭戴僧帽的猴行者雙腿交叉站立,右手置於額前“手搭涼棚”,作觀望狀,左手執棒形法器;壯碩的八戒肩扛長桿,左手執桿尾,桿頭挑雨傘葫蘆形水壺,右手牽馬,馬背馱經書。

兩匹白龍馬,造型卻不相同:猴行者身後的白龍馬,背上只有馬鞍及馬鐙,四蹄落地,在低頭悠閒吃草;而八戒身後的白龍馬俯首遙拜,身披韉褥,前左蹄高抬,揚蹄行走,似為三藏坐騎。

《西遊記》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卻多了位峨冠博帶的官員。

這座摩崖石刻創作於何時?在水月觀音的佛台的正中,有一行題記:“時大元至元三十年歲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雲老人道凝鐫觀音之記。”題記中的時間落款,恰巧與“老師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師洞記》相吻合,這說明,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發現意義

大雲院摩崖石刻造像是元代的早期雕刻作品。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和考證證明,《西遊記》早在元代以前就被廣泛流傳,它源於民間傳說、後被作家寫成小說的。”裴池善認為,“可以這樣推斷,晉城乃至上黨地區是西遊記故事重要的發源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