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大葉瓶蕨
![大葉瓶蕨](/img/4/8f1/nBnauM3XzQDOzkTN3EzM5UDO3QTM0EzNzITNzQTNwAzMxAzLxM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種拉丁名:Vandenboschiamaxima(Bl.)Cop.
科中文名:膜蕨科
科拉丁名:Hymenophyllaceae
屬中文名:瓶蕨屬
屬拉丁名:Vandenboschia
國內分布:產於台灣。
國外分布:廣泛分布於馬來亞、越南、泰國、菲律賓、北婆羅洲、印度尼西亞、塔希提、昆士蘭等地。
中國植物志:2:182
形態特徵
根狀莖長,橫走,粗約3毫米,黑色,幼時密被黑色有光澤的多細胞的節狀毛,後漸脫落,葉柄的腋間有1個密被黑色節狀毛的芽。葉遠生,相距1-2.5厘米,通常直立或稍下垂;葉柄長15-30厘米,粗1.5-2毫米,灰褐色,基部黑色,兩側有極狹邊幾達基部,除基部疏被黑色的節狀毛外,余幾光滑;葉片長圓披針形或長卵形,長20-35厘米,寬10-15厘米,3-4回羽裂;羽片10-15對,互生,柄長約3毫米,斜向上,斜卵狀長圓形,稍呈鐮刀狀,長8-12厘米,寬2-3厘米,上下相距2-4厘米,基部的羽片稍縮短;一回小羽片8-12對,互生,下部的有短柄,上部的無柄,斜向上,卵狀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稍向上彎,長2-3厘米,寬1-1.5厘米,相距1-1.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狹楔形,基部上側小羽片復蓋葉軸;二回小羽片4-5對,互生,無柄,極斜向上,楔形至倒卵形,長6-10毫米,寬3-6毫米,基部上側一片最大;末回裂片狹線形,長3-5毫米,寬約0.5毫米,圓頭,全緣,稍彎曲,極斜向上。葉脈多回叉狀分枝,淡灰褐色,其色澤略淺於葉肉,兩面明顯隆起,光滑無毛。葉為膜質,乾後暗褐色,無毛;羽軸、小羽軸均有很狹的翅,淡灰褐色,無毛。孢子囊羣生於二回小羽片基部的向軸的裂片頂端;囊苞狹管狀漏斗形,長2.5毫米,兩側有狹翅,口部膨大;囊羣托突出,長1-2毫米。
生境分布
產於台灣。生於山地密林下小溪旁或潮濕的岩石上。此外還廣泛分布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北婆羅洲、印度尼西亞、塔希提、昆士蘭等地。
植物之蕨科
蕨科,科拉丁名Pteridiaceae.蕨科植物科屬列表所有已知屬:蕨屬;曲軸蕨屬;所有物種:蕨,蕨屬,糙軸蕨,長羽蕨,鐮羽蕨,食蕨,毛軸蕨,毛軸蕨(原變種),歐洲蕨,歐洲蕨(原變種),雲南蕨,台灣曲軸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