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葉瘤足蕨

倒葉瘤足蕨隸屬於瘤足蕨科、瘤足蕨屬。根狀莖短粗,彎生。葉多數簇生。葉為草質,乾後綠色,光滑,葉軸下面為尖三角形。能育葉較高,柄長30-35厘米;羽片線形,長3-4厘米,無柄。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延平縣山地、廣東的從化縣三角山、廣西的平南縣,瑤山、浙江的寧波,天洞山、安徽的祁門、貴州的平番、台灣的阿里山北部。

基本信息

植物來源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2卷||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瘤足蕨屬PlagiogyriaMett.||倒葉瘤足蕨PlagiogyriadunniiCop.
倒葉瘤足蕨(中國植物分類學報,第七卷)
PlagiogyriadunniiCop.inPhil.Journ.Sci.Sect.C(1908),281;C.Chr.Ind.Fil.Suppl.I(1912)55;Cop.inPhil.Journ.Sci.XXXVIII(1929)402;C.Chr.inBull.Dept.Biol.SunyatsenUniv.No.6(1933)13;ChinginActaPhytotax.SinicaVII(1958)153,t.40,f.2——PlagiogyriahayatanaMakinoinBot.Mag.TokyoXXIII(1909)245;Cop.inPhilip.Journ.Sci.XXXVIII(1929)401——PlagiogyriamatsumuraeanaWu,WongetPonginBull.Dept.Biol.SunyatsenUniv.No.3(1932)t.102nonMakino,1894——Plagiogyriaadnatavar.angustataRosenst.inFedde,Repert.Sp.Nov.XIII(1914)122——PlagiogyriafalcataNakaiinBot.Mag.TokyoXLII(1928)208;Ito,Ic.Pl.Form.(1928)201,nonCop.1908.

植物形態

根狀莖短粗,彎生。葉多數簇生。不育葉的柄長14-16厘米,銳三角形,草質,棕綠色,寬約2毫米;葉片長35-45厘米,寬9-10厘米,長披針形,漸尖頭,下部漸變狹,羽狀深裂幾達葉軸;羽片約50-55對,平展,接近,互生,相距約1厘米,缺刻狹而略向上彎,中部的長5厘米,寬5-7毫米,狹披針形,微向上彎,漸尖頭,基部不對稱,下側略圓,上側闊而上延,或以狹翅沿葉軸匯合,基部數對稍縮短,並強度斜向下,邊緣下部全緣。向上略有低鈍鋸齒,先端有粗鋸齒。葉脈斜出,由基部以上分叉,小脈纖細而明顯,直達葉邊,頂端微向一上彎。葉為草質,乾後綠色,光滑,葉軸下面為尖三角形。能育葉較高,柄長30-35厘米;羽片線形,長3-4厘米,無柄。

生長分布

產於福建(延平縣山地)、廣東(從化縣三角山)、廣西(平南縣,瑤山)、浙江(寧波,天洞山)、安徽(祁門)、貴州(平番)、台灣阿里山北部也產。

產於中國貴州畢節地區。全株:散寒解表。用於風寒感冒。

植物之蕨科

蕨科,科拉丁名Pteridiaceae.蕨科植物科屬列表所有已知屬:蕨屬;曲軸蕨屬;所有物種:蕨,蕨屬,糙軸蕨,長羽蕨,鐮羽蕨,食蕨,毛軸蕨,毛軸蕨(原變種),歐洲蕨,歐洲蕨(原變種),雲南蕨,台灣曲軸蕨。

瘤足蕨科植物

瘤足蕨科是陸生中形蕨類植物。根狀莖短粗直立,圓柱狀,輻射對稱式,不具鱗片或真正的毛。是一個很自然的單屬的科,但在分類系統上是孤立的。約有50個在形體上相近的種;其中約有9種產熱帶中部美洲,1種產澳洲東北部昆斯蘭特,其餘的種分布在亞洲。中國現有32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