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化放歸簡介
早在2001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大熊貓野化放歸工作,2003年,全球第一隻人工飼養大熊貓“祥祥”放歸野外。2012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人工繁育大熊貓“淘淘”成功放歸自然。2013年,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人工繁育大熊貓“張想”成功放歸自然。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遺傳結構最合理、最具活力的圈養大熊貓種群的基礎上,已形成了多個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梯隊,將一如既往引領大熊貓野花培訓放歸工作,讓更多的人工飼養大熊貓回歸自然。
成都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過渡性訓練工作正式啟動。“星蓉”、“星雅”、“功仔”、“迎迎”、“芝芝”和“琪琪”6隻大熊貓入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貓谷”。截止2014年7月,成都圈養大熊貓還沒有成功放歸自然的實例。
國家林業局會同四川、陝西、甘肅組織實施的大熊貓保護工程,通過不斷完善保護政策和規章,加強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保護建設網路,持續開展野外救護、巡護和監測,使野外大熊貓種群持續恢復,棲息地不斷改善,瀕危狀況得到有效緩解;基本建成了全國圈養大熊貓種群繁育發展體系,使圈養大熊貓基本實現了種群的自我維持目標,增強了野化放歸的能力;配合國家外交大局,充分展現了我國保護野生動物的良好形象。
為降低部分野外大熊貓局域種族滅絕風險,國家林業局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棲息地保護,建設遺傳物質交流走廊帶,另一方面組織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持續開展圈養大熊貓野化研究工作,不斷總結和完善研究方法,提升圈養大熊貓野外生存能力,為野化放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野化放歸之初
2012年10月,中國第一隻經過系統野化培訓的人工繁育大熊貓“淘淘”被放歸自然。沒有理由圈養這么多大熊貓,“他們應該大力將這些大熊貓放歸到森林狀況良好、保護區建設狀況良好、沒有或幾乎沒有大熊貓的地區。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只需要一點點的意志力、時間和努力。”
這一計畫缺乏進展似乎要歸咎於官方對可能會因有更多大熊貓在野外死去而面臨批評的擔心。“祥祥”被放歸到了一個生存著很多大熊貓的地區。國際社會也能為中國提供大量幫助,幫助其將大熊貓放歸野外。“與其他任何瀕危物種相比,這一物種得到的關注和資金是最多的。森林能夠得到保護,反偷獵工作能夠繼續,放歸後的大熊貓能夠得到監護,有足夠資金來進行所有這些工作。”
通過人為干預和科技手段,保護大熊貓的努力已使平衡得以恢復。但正如沙勒博士所認為的那樣,是時候重建野生大熊貓種群、而不僅僅是圈養它們了。
張想野化放歸
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上學”26個月,作為一名優秀、兇悍的“學生”,2歲的大熊貓“張想”就要畢業了。昨日,記者從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了解到,2011年11月6日,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張想”將正式放歸自然。這是繼大熊貓“淘淘”放歸野外後,臥龍放歸的第二隻圈養大熊貓。
2011年8月20日,雌性大熊貓“張想”在臥龍核桃坪的野化圈出生了。它的母親“張卡”和父親“白楊”均是來自邛崍山系的野生大熊貓。“張想”出生後,一直跟著母親在野化培訓圈生活,學習野化生存的本領以適應野外的環境。兩年多來,“張想”經歷了第一、二階段的野化培訓,共26個月。
中心野化項目執行負責人黃炎說,它沒有吃過人工食物,學會了自己採食野生食物,獨立尋找水源,能在野外尋找隱蔽所。“張想”還是個兇悍的“妹子”,警覺性較高,懂得如何躲避天敵或其它危險的動物。經過2013年10月23日的專家論證,“張想”已具備了野外生存能力,建議儘快放入適應圈後放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