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背景
為了摸清國寶大熊貓的家底,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開始於1999年,完成於2003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大熊貓數量為1596隻。此前,我國還分別於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進行過兩次大熊貓調查,統計到的熊貓數量分別為2459隻和1114隻。
大熊貓數量是否仍然穩步增加?棲息地是否有改變?這是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要回答的首要問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保護區建設和全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四調的統計數字會比三調時高一些。
這個訊息讓古曉東、胥池、張劍很興奮,他們都是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以下簡稱四調)四川省調查隊的成員。為了這個報告,他們從2011年開始做了為期兩年的野外調查,又經過了近一年半的期待。如今,結果即將揭曉,已經解散的調查隊員們情不自禁地想起“給熊貓查戶口”的那兩年 。
過程
揣著蛇藥 調查隊山里走了兩年
“給世界一個交代、清查國寶數目,這些都是外界給我們工作的高大上稱呼,我們常稱自己叫‘撿屎隊’。”參與四調的四川調查隊副隊長古曉東說。野生大熊貓警惕性極高,在野外發現大熊貓實體其實是一件“撞大運”的事情。調查隊員們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在劃定的調查“樣線”里尋找熊貓的生活痕跡,而糞便是最容易獲得的研究對象。
“樣線”是地圖上的矩形區域,每條樣線大致為兩平方公里。調查隊員每天至少要完成一條樣線。“要在樣線里來回穿行,走U字形或Z字形,地毯式搜尋熊貓痕跡。”調查隊員張劍說。
他們也自嘲為敢死隊的諧音“趕屎隊”,除了調查使用的PDA、卡片式相機、遊標卡尺、調查表、五一式羅盤儀,還有蛇藥、腸炎寧……這都是他們的隨身常備物品,跟隨他們走遍了39個大熊貓分布縣(市、區)。
省林業廳介紹,調查隊2011年11月正式開始工作,2013年11月完成調查,前後共有上百人參與。調查總面積超過250萬公頃,樣線超過16000條,除了調查大熊貓的生活痕跡,隊員們還記錄了區域內的其他野生動植物信息、保護區保護狀況、區域社會經濟狀況等信息。這些信息已經被匯總,分析出最新的繁衍生存狀況,第四次大熊貓“人口普查”的結果,即將發布。
調查方法
因為咬節法的實用性,也為了方便跟三調做數據對比,四調採用的方法仍然以咬節法為基礎。不過,DNA識別法也被引入到四調中。“DNA識別對熊貓糞便的要求非常高,只有新鮮的糞團外才會有一層黏膜。”張劍說。在他兩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發現新鮮糞便的次數並不多。“三天以內的糞便一般是可以提取DNA的,處在陰涼處的五天也差不多,時間更久的恐怕就不成了。”
在野外發現新鮮糞便後,工作人員會把它裝進瓶子,用無水乙醇浸泡,糞便外層黏膜里的熊貓腸道細胞就會被分解出來,以便提取DNA。這樣的瓶子會被冷藏,然後運到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進行提取、研究。
揭秘
野外調查的兩年,最讓調查隊惱火的是雨雪。上百號人在深山林地中工作,濕身是常有的事,隊員們最愜意的時候,就是傍晚回到營地生火取暖。
為了調查一個指定的區域,隊員經常要走很多路,最苦的是渡河。胥池參加過兩次大熊貓調查,他說在河谷里走,只能溯溪而行,沒路了就得到河對岸找路走,曾有一個隊員往返營地和調查區域之間,一天渡河近百次。“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會脫衣服褲子過河,後來根本就懶得脫了。”參與調查的張劍說。
穿著濕衣服趕路、在雪地里穿行這些“家常便飯”,隊員們都還吃得消,最難熬的還有不能回家。“每年的調查從3月份開始,一直到七八月份雨季到來算一個階段;9月份再開始後半年的調查,一直到11月底。期間只有寒暑兩個休整期能回家。”張劍說。
“大熊貓看起來笨拙可愛,其實在山林里無比機警、行動迅速。它們嗅覺和聽覺都很發達,察覺到人後會馬上躲起來,能見到熊貓實體是要講運氣的。”古曉東說,兩年野外調查,所有隊員看見熊貓的次數也就十次左右。
調查結果
2015年2月28日,國家林業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隻,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375隻,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為258萬公頃,潛在棲息地91萬公頃,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17個市(州)、49個縣(市、區)、196個鄉鎮。有大熊貓分布和棲息地分布的保護區數量增加到67處。
與前三次調查結果相比,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野生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比第三次調查增加268隻,達到1864隻,增長16.8%,平均種群密度每平方公里0.072隻。其中,四川省1387隻,占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74.4%。二是棲息地範圍明顯擴大。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17個市(州)、49個縣(市、區)、196個鄉鎮,共有大熊貓棲息地面積258萬公頃,潛在棲息地91萬公頃。分布縣(市、區)數量比第三次調查增加4個,棲息地面積增長11.8%,潛在棲息地面積增長6.3%。三是圈養種群規模快速發展。與第三次調查相比,全國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增加211隻,增加了128.66%。其中,育齡大熊貓占比上升,種群結構更加合理。並啟動了野化放歸工作,先後將3隻經野化培訓的人工繁育大熊貓放歸自然。四是保護管理能力逐步增強。與第三次調查相比,大熊貓分布區新建保護區27處,新增面積118萬公頃,有大熊貓分布和棲息地分布的保護區數量已達67處,總面積達到336萬公頃。已有66.8%的野生大熊貓和53.8%的大熊貓棲息地納入了自然保護區網路,種群和棲息地保護率不斷提高。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陳鳳學在發布會上說,當前,林業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開展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對大熊貓保護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大熊貓保護工作也對生活在大熊貓棲息地上的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起到了相應的保護作用。但同時,部分大熊貓局域種群面臨生存風險,棲息地破碎化嚴重,圈養大熊貓種群間遺傳交流不足,保護管理能力仍需加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矛盾十分突出,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需要全國上下更加重視和支持大熊貓保護工作。
陳鳳學說,下一步,國家林業局將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和中央領導指示精神,積極推進大熊貓保護法制建設,劃定大熊貓保護紅線,開展新一輪大熊貓保護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監測體系,促進大熊貓棲息地保護與恢復,改善保護基礎設施和圈養繁育條件,加快野化放歸自然步伐,強化科技攻關和人才培養,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全面提升大熊貓保護管理水平,為維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截至2014年,我國已開展了4次全國大熊貓調查。本次調查於2011年啟動,2014年結束,調查內容包括大熊貓野外種群、棲息地、同域分布動物、干擾因素、保護管理、圈養種群和分布區經濟社會狀況等七個方面。調查範圍涉及四川、陝西、甘肅三省18市(州)62縣(市、區),調查面積近436萬公頃,共投入2000多人,完成調查樣線20513條、植被調查樣方11901個。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基本上延續了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成熟的技術和方法,保證了主要調查成果的可比性。同時,在調查內容、調查技術和調查手段上有所創新。首次增加了棲息地大型干擾調查內容,深化了景觀水平上大熊貓種群及其棲息地的分析;首次引入了DNA分析技術,獲得了野外大熊貓個體的遺傳信息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信息;利用先進的手持PDA調查工具記錄野外路線調查信息,提高了調查信息的準確性。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由國家林業局統一部署,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組織實施,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專家顧問委員會和專家技術委員會負責技術指導和技術諮詢工作,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負責本次調查全國性技術規程制定、質量檢查、全國數據匯總和成果編制工作,川、陝、甘三省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省調查任務的組織實施、統計分析和成果編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負責組織大熊貓糞便DNA樣品的識別和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