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草根

大火草根

大火草根,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 (Maxim.) Pei的根。分布於河北西部、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東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西部和東北部。具有化痰,散瘀,消食化積,截瘧,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勞傷咳喘,跌打損傷,小兒疳積,瘧疾,瘡癤癰腫,頑癬。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溫。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化痰,散瘀,消食化積,截瘧,解毒,殺蟲。

主治

用於勞傷咳喘,跌打損傷,小兒疳積,瘧疾,瘡癤癰腫,頑癬。

相關配伍

1、治勞傷咳嗽:大火草根、紅豬毛七各30g,燉五花肉250g服。

2、治毒瘡癢子:大火草根、土茯苓、夏枯草、銀花、蒲公英。煎湯服。(1-2方出自《重慶草藥》)

3、治禿瘡:野棉花根30g(研粉)與青核桃皮120g,共搗爛外敷。

4、治瘡癤癰腫,無名腫毒:野棉花根適量。搗爛外敷。

5、治濕熱下痢:野棉花根15g,馬齒莧15g,山楂、黃芩、地榆各9g。水煎服。(3-5方出自《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粉服。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春、秋季挖根,去淨莖葉,曬乾。

形態特徵

大火草:打火草、野棉花、大頭翁。多年生草木,高40-150cm。根莖粗0.5-2cm。基生葉3-4;葉柄長16-48cm,密被白色短絨毛;三出複葉,間或有1-2葉為單葉;小葉卵形,長9-16cm,寬7-12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圓形,3裂,邊緣有不規則小裂片和鋸齒,上面有糙伏毛,下面密被白色絨毛,中央小葉柄長5.2-7.5cm;側生小葉稍斜,形狀似中央小葉,但葉柄較短。聚傘花序二至三回分枝,密被白色短絨毛;苞片3,輪生,葉狀,不等大,有時為1,3深裂;花梗長3.5-6.8cm,有短絨毛;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粉紅色或白色,倒卵形或寬倒卵形,長1.5-2.2cm,寬1-2cm,下面被短絨毛;花瓣無;雄蕊多數,長約為萼片長的1/4;心皮400-500,長約1mm,密被絨毛。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cm。瘦果長約3mm,有細柄,密被綿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3400m的山地草坡或路邊陽處。分布於河北西部、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東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西部和東北部。

藥材性狀

根莖較粗短,直徑達2cm;上端可見莖基、乾枯的葉基或棕褐色毛狀物。根呈不規則錐形或條形,稍彎曲,長10-20cm,直徑0.8-1.2cm;表面棕褐色,粗糙,可見不規則的縱直皺紋及少數鬚根痕;根端常分為數股。質堅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氣微,味苦、辛。有毒。

藥理作用

對粘蟲有較好的非選擇性拒食活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