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古建築群

大水井古建築群

大水井古建築群坐落於利川市柏楊壩鎮的莽莽群山之中,始建於明末清初,是長江中下游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集西方建築與土家建築特色於一體。整個建築群由李氏宗祠、李氏莊園和李蓋五宅院等三部分組成。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體的“土圍子”。李氏宗祠及莊園建築宏偉,修飾華麗。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彩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緻的花壇,此外,還有各種浮雕和楹聯等,均保存完好。2002年國務院將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三部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由來

大水井古建築群位於恩施利川柏楊鄉水井村,是長江中下游目前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築,它由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等多部分組成,2002年國務院將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三部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概況

大水井古建築群大水井古建築群

聳立在利(川)萬(州)省界山鄉公路大水井村西側的李氏莊園,占地4000平方米,建於民國13年,內有24個天井174間房屋,多為二層或三層樓房,設有大廳、套房客廳、小姐房、賬房、倉房、縫紉房、工匠房、磨坊等。主殿三進,殿正上部雕花飛龍,下部拱門走廊,中西合壁,匠工精湛。24個天井全用寬28米、厚22厘米、長3米的石條壘砌,整個莊園層迭錯加,雕花撲面,令造訪者目不暇接。

在莊園西門橫過山道200米山崖邊,用巨石保坎合圍著的李氏宗祠巍然屹立。這座建於1846年的仿成都文殊院構造物,占地3800平方米,在8.8米高的巨石圍牆裡面,構成了3個大殿、4排廂房、6個天井、69間房屋。

大殿作為建築物中心,呈台階式,均寬17米,進深10.5米,高10米,內設講禮堂、宗祠、倉庫、庫、財房、客房、族長、職員住房。祠堂東側有口水井,被高5.7米,厚2米,長52米的高牆圍住,由祠堂西屋下至井口有72級台階,井裡終年出水,供李氏宗祠人飲用,大水井因此得名。現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對象。

特色

大水井古建築群大水井古建築群

整個莊院保存基本完好,其主體共三進四廂。朝門建於東北,與正屋中軸線形成45度夾角,講究堪輿,取"龍躍大海"之意,力求正對當地河流匯入長江處之"龍口";門上仿石匾額乳白如玉,上書"青蓮美蔭"四個大字,鐵畫銀鉤,行書灑脫;朝門內,規整條石鋪成的院壩寬敞整潔。過院壩上石級十餘步,入正門,正門後為大廳,一條西式柱廊橫貫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氣勢粗獷而壯麗。

中堂右為花廳,精雕細刻,豪華排場;左為賬戶,天井粉壁上一個一米見方的正楷"忍"字,筆力遒勁。前廳、中堂及後堂地面均以天井隔開,檐下均以樓道連線,彩樓迂迴,四通八達。後堂左右為李廷龍玄孫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桂子飄香,階上花草簇擁,十分幽靜。

整個莊院內窗欞花樣及柱礎浮雕多達20餘種,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風格,或刻或、或方或圓,一室一景,形態各異。原室內陳設典雅精緻,床、案、椅、幾全以紅木製成,或鑲或嵌、花樣繁多。現存家具近百件,多數流散民間。 另外,1942年至1948年,李廷龍另一玄孫李蓋五又在龍橋東葡萄池修建住宅一座,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造型結構與大水井莊院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命名"高仰台"。

組成

李氏莊園

大水井古建築群大水井古建築群
李氏莊園 土家建築的交響樂沿著寬敞的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翹角凌空的朝門廡殿頂和高高懸掛於門楣的“青蓮美蔭”四個大字,攀護李白為祖先,借揚李氏身份不俗。200平方米的院壩全用規格統一的平板青石鋪就,前廊拱卷歐式方柱粗壯挺拔,雕鑿精美,堆塑華麗。兩側吊腳雕樑畫棟,可謂匠心獨運,土漢結合,中西合璧。從莊園中軸線從前至後由底就高排列著三大殿,為建築主體,兩側屋宇相連,天井密布,一室一景,閣樓呼應,氣象萬千。最具特色的“走馬轉角樓”、“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築格局,備受建築行業的推崇和借用。

歐式建築的大門上方寫著“業紹龍門”四個大字,下面橫框內寫著“大夫第”三字。入其內,猶如是進入了藝術的殿堂。中堂右為花廳,左為帳房,丹池“忍”字兩旁楹聯為:新知涵養轉深沉,舊學商量加遂密。前廳、中堂、後堂皆設有井,沿天井迴旋上下左右,逐台升高,樓道互通,而彩樓迂迴高矗,可觀整座大院,有數門可供出入。

大水井古建築群大水井古建築群

院內的窗欞有雕花和石刻景,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天井中的防火池或方或圓,或刻或雕皆為一體。更奇的是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24個天井,174間房屋竟然沒用一顆鐵釘,全部採用木骨架,迴廊彩檐吊腳樓,按“風水”、“八卦”及地理條件,環環相扣,互相依託,互為襯頂,布局隨心所欲,恰到好處,而又不乏嚴謹,下雨天,到莊園每個房間都不會濕腳。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坐落於大水井李氏莊院和高仰台李蓋五住宅之間,西南距李氏莊院150米,坐東南向西北,原為黃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後為李氏所有,改建成李氏宗祠,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磚木結構,規模宏大。

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條石縱聯砌成的保坎,高約9米。宗祠左、右、後三方是一圈總長400米、高8米、厚3米的護牆,護牆內圈園林及黃氏墓地約10000平方米。牆上梯石依山勢逐級拔高,每梯皆為整塊石,一般重量約千斤,最重者竟達5000斤以上。修建時交通不便,石料多用牛拉人抬,人傷牛死的事件,時有發生。護牆四角炮樓突兀,保坎欄牆及整個護牆上依次布設槍眼、炮孔100個。

宗祠修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整個宗祠的建築風格與南方漢族的祖祠幾乎沒有差別。宗祠占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房屋60餘間。主體建於清道光年間。城牆壁總長約400米,高8米,厚3米,牆梯依山勢逐級升高,角梯皆為整塊巨石建成,依次布設槍炮孔108個,嚴密地封鎖著所有的通道。

大殿右則的講禮堂,則是生殺予奪的“審判廳”,門前有巨石鋪就的“過失橋”,中心刻著太極風紋,四周雕有蝙蝠紋,橋上建廊,左右對稱,兩側功不同。過去犯了李氏族法的,跪在此“橋上”聆聽“講禮”,等待判決,如若從承恩門出去,則意味著“死刑”,將押至龍橋河懸崖摔死。判生則從“生門”放歸。東側有口小井,周圍也用巨石砌起了高高的圍牆,圍牆壁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這也是大水井名字的來歷。

高仰台

高仰台 土司王朝的輓歌坐落於群山環抱的高仰台,建於民國三十一年。此地原叫“葡萄翁”,最後一任族長李蓋五因兄弟分居,造宅於此,嫌其地名俚俗,取名“高山仰止”之意更名。豪宅占地2000餘平方米,有房屋40餘間。建築飛檐翹角,精雕細琢,鬼斧神工,其匠心工藝絲毫不壓於與之遙相對應的大水井。

莊院規模

李氏莊院建築面積多達6000平方米,有24個天井、174間房屋,鱗次櫛比,規模宏大。從迥異的兩種建築法式和風格判斷,該莊院內又可分為兩個部分;西南部分基本為黃氏老宅舊貌,始建於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樸典雅,民族地方特色濃郁;東北部分為清乾隆後李氏不斷改修擴建,磚木並作、中西合璧,瀟灑氣派。莊院兩端有小姐樓及繡花樓各一座,飛檐高翹,一東一西,遙相呼應,造型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莊院主體共三進四廂。朝門建於東北,與正屋中軸線形成45度夾角,講究堪輿,取"龍躍大海"之意,力求正對當地河流匯入長江處之"龍口";門上仿石匾額乳白如玉,上書"青蓮美蔭"四個大字,鐵畫銀鉤,行書灑脫;朝門內,規整條石鋪成的院壩寬敞整潔。過院壩上石級十餘步,入正門,正門後為大廳,一條西式柱廊橫貫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氣勢粗獷而壯麗。

中堂右為花廳,精雕細刻,豪華排場;左為賬戶,天井粉壁上一個一米見方的正楷"忍"字,筆力遒勁。前廳、中堂及後堂地面均以天井隔開,檐下均以樓道連線,彩樓迂迴,四通八達。後堂左右為李廷龍玄孫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桂子飄香,階上花草簇擁,十分幽靜。整個莊院內窗欞花樣及柱礎浮雕多達20餘種,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風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圓,一室一景,形態各異。原室內陳設典雅精緻,床、案、椅、幾全以紅木製成,或鑲或嵌、花樣繁多。現存家具近百件,多數流散民間

警告處理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在4A級景區處理名單中,大水井古建築群被警告處理。

恩施州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北省的西南山區,北靠長江三峽,南接張家界森林公園,西通四川天府。橫楔在中國中西兩個經濟地帶的結合部,是通向大西南的門戶,所轄恩施、利川、建始、巴東、宣恩、鹹豐、來鳳、鶴峰八個縣市和紅廟開發區,均處在長江三峽經濟帶上。在這2.44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77萬土家、苗、漢、侗等20多個民族和睦相處,攜手奮進。
恩施自治州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經過科學家考察證實,世界上資源最富集的地方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這裡的炭質頁岩和含炭矽質頁岩含硒量達每公斤8590毫克,比國外文獻記載的岩石最高記錄高出10倍多;其土壤、植物的硒富集也達到世界之最,有“世界硒都”之稱。
景點沐撫大峽谷| 恩施土司城|龍麟宮 | 神農溪|梭步埡石林| 魚木寨| 關陵| 沐撫大峽谷 |大水井古建築群|連珠塔|滿山紅烈士陵園|清江|神龍溪|石柱觀|太平塘摩崖|騰龍洞|土王城遺址|文昌祠|仙佛寺石窟|小雞公嶺擺手堂|星斗山|葉挺囚居舊址|龍麟宮|黃金洞|龍麟宮水利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