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一對年輕夫婦為完成先輩的遺願,不惜長途跋涉,尋訪先人舊址。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他們來到武陵山北麓,突然間一條大河擋住去路,無法前行。只見河對岸,兩山對峙,其間,小溪流淌,似彩鏈與大河相連。左山桃花盛開,五彩繽紛,形同“金字塔”,謂桃花山;右山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狀如“觀音座蓮”,曰觀音山。眼前美境宛若世外桃源,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令這對夫婦幡然醒悟,“這不正是我們要找的先人舊址嗎!”
然而,眼前河水湍急,夫婦因無法過河而黯然神傷。焦急萬分之中,忽見一道閃電劃破長空,河中徐徐升起團團雲霧,霧靄之中一座小木橋時隱時現,夫婦攜手在飄飄欲仙之中渡橋過河……
據說,這對夫婦就是彭家寨彭姓土家族的祖先彭懷傘及其妻楊氏。從此,他們在這裡男耕女織,繁衍生息,創造著彭家寨的歷史。迄今,彭家寨還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而動聽的歌謠:“觀音座蓮金字塔,懷藏四龍裝待發,十八羅漢二面站,人傑地靈天造化”。
旅遊資源
彭家寨的遠古神話為之披上了神秘的面紗,也因此而得名。
彭家寨山川秀美,地形奇特。該寨居於“觀音座蓮”之右,觀音山之下。東面以一條叫“叉幾溝”為界,溝上架有一座百年歷史的涼亭橋,該地故稱涼橋。寨前龍潭河穿村而過,河上架有40餘米長的鐵索橋將寨子與外界相連,“十八羅漢”恰似觀音大士的守護神;寨後山巒起伏,奇峰秀美,修竹婆娑;沿龍潭河而上有獅子岩、水鴻廟相映襯;順流而下緊鄰汪家寨有“二龍戲球”之美稱。其地形特徵含形輔勢,蔚為壯觀。
彭家寨風光旖旎,絢麗多彩。身臨其境隨處可見綠草如茵,林木蔥鬱,修竹含翠,群芳爭妍。村前田園阡陌,稻浪起伏,不時傳來民俗小調,農耕山歌,清風送爽,空谷傳響;河間、小溪中,土家女郎挑水洗衣,兒童往來嬉戲;山上,羊兒悠閒吃著青草;田間,鴨鵝覓食不時爭搶,一派田園風情,人世仙居,極富韻味。
彭家寨是武陵山區土家聚落的典型選址,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腳樓群而享譽中外。吊腳樓這一古老的建築形式,舊稱“乾欄”、“閣欄”、“廊欄……”,自古流行於百越族群地域。武陵山區山多田少,民居擇地,為了適應山坡地形,吊腳樓形式成為首選。彭氏家族遷徙沙道,看中此地,然儘是坡地,建房不得不以吊腳之高低來適應地形之變化,時光推移,經幾代人的創造建設,終形成今日集土家吊腳樓形體美、空間美、層次美、輪廓之美的吊腳樓群。
中國古建築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良臬先生,在考察恩施州古建築後撰文:“要挑選湖北省吊腳樓群的‘頭號種子選手’,準定該宣恩彭家寨出馬”。並以歌詠讚嘆:“未了武陵今世緣,貧年策杖覓桃源,人間幸有彭家寨,樓閣崢嶸住地仙”。
歷史的傳奇隱藏著彭家寨的神秘,古樸的吊腳樓群展示著土家人的智慧,悠揚的地方歌謠傾訴著彭家寨的心聲。在“建設恩施州土(家)苗風情園”的昭示下,彭家寨已列入民族文化保護村。金猴辭去雄雞唱,古寨新建奔小康。
文物保護
寨里坐落著一片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土家族吊腳樓群,因其年代久遠且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寨居住著50多戶近300口人,他們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年來少受外界打擾。古老的石板路和土家古寨、原汁原味的土家生活,讓彭家寨散發著迷人的獨特韻味。
發展前景
彭家寨多是彭姓人家,傳說先人清末年間伐木建房,同姓成寨。我們走進屋場,家家主人熱情好客,他們有的在池邊浣衣,有的在曬穀打場,老人們在場壩邊帶著兒孫撫狗弄貓,悠閒慈祥,他們對客人說起他們的寨子,說起豐收的年景,我們放眼望去,吊腳樓房樑上整排整排掛滿了金燦燦的包穀托,門窗邊晾著成串的紅艷艷的辣椒,場壩里曬著黃橙橙的稻穀,庭院裡柑桔樹上,累累果實壓彎了枝頭,彭家寨迎來了又一個豐收的好年成。
彭家寨周圍群山起伏,植被豐茂,山里林間竹木間雜,加之氣候適宜,即使四季更迭,漫山遍野也是青枝綠葉,鬱鬱蔥蔥,四季長綠,山間溪澗,泉水長流,寨前小河,河水清澈見底,走在山裡林間,喝一口山泉滿嘴甘甜,吸一口空氣也是甜絲絲的。寨子裡的人們,一個個人也是面膛紅潤,體格健壯,連耄耋老人,也精神矍鑠,不彎腰駝背。他們從勤勞樸實的生活中,真實地感受到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好處。彭家寨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土家特色保留較完好的,如今尚具一定規模的吊腳樓群現已不多見了,加上匹配的山水地理環境,彭家寨具備著開發生態旅遊的上好條件。外面的遊人帶來了不少信息,好在村民也有了一定意識,他們說要修好涼橋,鋪好道路,但具體的開發項目還沒有一定方案。他們要借先人留下的這一片獨具民俗風情的民宅遺產為龍頭,相應開辦農家旅社、農家餐館等服務項目,同時配套開發綠色食品,抓好瓜果蔬菜、山野菜,發展養殖業,創品牌出特色,讓遊人看山看水看吊腳樓,住農舍、吃農家飯、喝農家茶,進農家庭院采瓜摘果,讓質樸溫馨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調節他們身心的同時,品味到具有特色文化的民俗風情,感受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我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