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藝術課

大師的藝術課

在西學強勢的今日中國社會,大多數人知道梵谷、高更卻不知徐渭、金農;知道畢卡索卻不知道齊白石。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的尷尬。是到了反思的時候了,我們既不需要“憤青”式的民族主義,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正視我們的傳統,猶如正視我們的黃皮膚。《大師的藝術課》作者全是以畫名聞世的大師級人物。專業的精深與入門的淺顯似乎是難於調和的兩劑草藥,《大師的藝術課》試圖完成這個挑戰,這也是《大師的藝術課》出版的唯一目的。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國的美盲多於文盲,儘管很多人有很高的學識,但他是美盲,沒有欣賞美的能力。……美術的責任就是提高審美。傅抱石美是民族文化最大的表白。

李可染

我預言不久的將來,能與西方媲美的唯有東方。這不是說要壓倒人家,而是說我們應當給人家一點東西。我們是這樣大的一個國家嘛!

目錄

第一章 中國畫的特點

李可染·中國畫的特點

傅抱石·中國畫的體系

(附錄:中國畫的基本精神)

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

第二章 中國畫的歷史

謝稚柳·中國畫的流派

傅抱石·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

第三章 中國畫的興衰

張大千·我眼中的敦煌壁畫

徐悲鴻·中國畫的沒落

林風眠·重新估定中國繪畫的價值

第四章 中國畫的學習與創作

劉海粟·中國畫的欣賞與創作

陸儼少·中國畫的創新

(附錄:陸儼少自述)

李苦禪·畫戲不解之緣

(附錄:我的學畫歷程)

圖片索引

人物畫

山水畫

花鳥畫

後記

後記

書的出版與人的出生頗為相似,其一旦脫離母體即有了自己的命運。無論我們在其身上付出了多少代價,我們能做的就是站在其身後默默地關注。

與人只有一個父親不同,這本書的文字有著十位血緣父親,他們都是中國現代史上真正的藝術大師,而非純粹的藝術理論學者。他們的藝術實踐推動了中國藝術的發展,他們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活生生的生活於人間的藝術。(關於這本書的母親,我能用的形容詞只能是偉大(即使這個詞目前有被濫用的趨勢)。幾百位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畫家以他們的代表作組成了一個“母體”,來呈現中國藝術的源流與衍變。我始終認為藝術史與藝術欣賞都是一般人所能觸摸到的,而非空中樓閣。我作為這本書的接生婆,任務就是用一張張圖片來實踐藝術的可觸摸性。這期間難免由於學力不濟而掛一漏萬,期望讀者與方家諒解。

借用傅抱石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美是民族文化最大的表白”——與讀者共享、共勉。

書摘

第一講 中國繪畫(主講:李叔同) 一、緣起 應諸位同學盛情相邀,於此講談國畫歷史與繪畫之技巧,朽人只好勉而為之,權當與大家共學吧! 我國繪畫技法堪稱“一寶”,與書法並稱“雙絕”。只是,國畫不似西洋畫易於保存,多因國畫繪製於易碎的紙或絹上。 兩漢時期,我國藝術可稱謂“大家風範”,但那時的藝術多為壁畫,只可觀摩,不易攜帶,不似西洋畫之木板或布等材質易於流傳。 兩漢時期的藝術,材質多是石材或陶瓷、磚瓦,藝術水平極高,但多為笨重之材質,故可遇不可求,臨摹亦不易得。 至隋、唐之時,因國富民強、文化興盛,故藝術成就亦高,我國藝術方至前所未有之頂峰。當時的繪畫藝術延續了雕刻之藝術技法,創作作品多以宗教題材、人物肖像畫成就最大,亦開“山水畫”之先河。 及至宋、元,則為我國繪畫藝術之巔峰期,其中尤以山水畫為代表,花鳥繪畫成就亦不俗。至明代時,繪畫作品則以花鳥為卓著。清朝一代,則將山水畫發揮到極致,風格傾向寫意,雖寄託自然景觀之寫實,然而重在體現自我之心境,故而流派紛起、大師並出,大有百花齊放之勢。 以下,朽人就一些名家或名畫加以簡述與評析,以供同學欣賞,我們先從隋唐開始講起。 二、隋唐時期 展子虔 展子虔,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是北周末年、隋朝初年的大畫家。他曾經歷北齊、北周,最後在隋朝擔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展子虔擅長畫人物、山水及其他雜畫,在繪畫技法上幾乎無所不能。其對人物的描繪相當細緻,喜以色景染面部。他亦善畫馬,所畫之馬以神態逼真見長——如畫立馬更有足勢,若畫臥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與當時的大畫家董伯仁齊名;所繪山水,能就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 他曾在洛陽天女寺、雲花寺、長安靈寶寺、崇聖寺等處所繪製佛教壁畫,作品有隋朝官本《法華變相圖》、《長安車馬人物圖》、《白麻紙》、《弋獵圖》、《南郊圖》、《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收錄入《貞觀公私畫史》之中;還有《朱買臣覆水圖》、《北齊後主幸晉陽圖》、《維摩像》等畫跡,收錄入《歷代名畫記》中;又有《北極巡海圖》、《石勒問道圖》等二十餘幅,收錄入《宣和畫譜》中。 他傳世之作有《授經圖》、《遊春圖》。據稱,《遊春圖》乃我國現存最古之捲軸山水畫。 閻立本 《步輦圖》所繪之景為唐太宗召見吐蕃使者。 畫中,太宗威嚴平和,端坐於宮女所抬的步輦上;紅衣虬髯者為宮中執掌禮儀之官員,其後著藏服者即為吐蕃使者。 此畫的作者閻立本是唐代畫家,陝西西安人氏。其父閻毗及其兄閻立德都擅長繪畫及建築。而立本則擅長繪畫人物、車馬和樓閣,後人有稱為“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之譽言;其傳世之作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蕭翼賺蘭亭圖》。 此畫特色在於,畫家將人物的儀態與身份、氣質與心境刻畫得至為鮮明,尤其是衣紋展現圓轉、流暢至為突出,人物之五官亦勾畫精細。其中,人物的髮式與服飾頗具初唐時期之特點。 周? 周?,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出身顯貴家庭,先後官越州、宣州長史。 此人一生性情直爽、好學不倦,擅長仕女畫。初學張萱,後取長而自創;其繪畫多為貴族婦女,所畫人物多優遊閒佚、容貌豐滿、衣褶勁簡,且色彩柔和艷麗,為當時宮廷貴族、士大夫之所重。後來,唐德宗李适聞其名,詔至章明寺繪畫,經月余始成,德宗推為“第一”。他所繪製的、具有華麗優美的《水月觀音像》頗具特色,雕塑者多仿效之,世稱“周家樣”。 其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 《簪花仕女圖》以四位貴婦人為表現,分“戲犬”、“漫步”、“看花”、“採花”四個情節;而中間穿插一持扇侍女;侍女形象較小以示其身份,與貴婦人形成身份對比;其中人物髮型、眉毛及體態都以豐腴肥碩為主,故能體現唐代之審美風尚;勾線流暢、筆畫有力,色彩也很艷麗豐富,突顯出肌膚之質感和服飾的輕薄感。 李思訓 李思訓,成紀(今甘肅天水)人氏,是唐朝皇親宗室,後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封“彭國公”。 他是唐代傑出的書畫家,工書法、繪畫,尤擅長繪畫山水樹石,其筆力道勁、格調細密,喜寫“雲霞縹緲”之景色,鳥獸草木皆能窮其姿態,亦愛用神仙故事點綴幽曲、寂靜之岩嶺。他喜以青綠為質、金泥為紋的山水畫,作品多富裝飾性。 他的繪法技巧源於隋代的展子虔,並繼承和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形式,玄宗皇帝曾評其畫作為“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更推他為“北宗”山水畫之祖。唐代張彥遠總結說“山水之變始於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稱其父子為“大、小李將軍”。其傳世的畫作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群峰茂林圖》等,收錄入《宣和畫譜》。 《江帆樓閣圖》所繪長松秀嶺,翠竹掩映,群山層疊,朱廊碧殿,江天闊渺,風帆近流;有著唐朝衣冠者四人;此畫融山水樹木與人物,既自然又交相輝映,一派春光景象;畫中山石用墨線勾勒輪廓,後以綠色渲染,不作皴擦;所畫松樹以交叉取形,整體則勢態蔥鬱;他用筆工整.山石青綠,著色艷麗,安歧評之為“傅色古艷,筆墨超軼”,表明山水畫到這一時代已趨成熟。 王維 王維,自幼聰穎,據載他九歲即能作詩寫文,後成為唐開元、天寶問的著名詩人;其人書法工於草書、隸書,亦熟嫻絲竹音律,擅長繪畫,乃多才多藝之才子;其青年時便已名享京師,甚得皇族王公之敬重。唐人薛用弱《集異記》就有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 王維對於繪畫的貢獻有二:一是融詩情於畫中,開創了繪畫新篇章,延至宋代,形成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風格。二是突破“金碧山水”之局限,初步奠定我國“水墨山水畫”之基礎,而至元、明、清三代發展為最重要之繪畫形式,故他被後人尊為“文人畫南宗之祖”。 此幅《伏生授經圖》卷,所繪為漢代的伏生授業的情景,亦是人物肖像畫。所繪人物形象逼真、清癯蒼老,所用筆法清勁有務。此畫無畫家之自款,但畫上有南宗所題“王維寫濟南伏生”般字樣。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而採取了“焚書坑儒”的手段以統治人心,諸多寶貴之書籍頓遭損毀。 伏生,濟南人,原為秦博士。據說當時焚書時,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書》,漢文帝為求能治《尚書》之人而知伏生,其時年已九十餘,不便行使,故漢文帝遣晁錯前往受教,得文二十八篇。此畫上有南宋高宗題的“王維寫濟南伏生”字樣。 王維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詩多以山水、田園為內容,所繪物景頗為傳神,筆法精深入微;晚年隱居藍田輞川,過著吟詩作畫、談禪說佛的隱逸生活。此人兼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之景致,喜以“破墨”手法繪製山水松石,北宋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有“不衣文采”之創作理論對後世文人畫影響甚大。 李昭道 李昭道,甘肅天水人,字希俊,唐代著名畫家。曾任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等官職,後官至太子中舍。 李昭道繼承其父李思訓之長,亦擅長“青綠山水”的繪畫創作,世稱“小李將軍”。亦擅繪畫鳥獸、樓台、人物,並創“海景圖”。其畫風巧妙精緻,雖“豆人寸馬”,也畫得“鬚眉畢現”。由於畫面繁複,線條纖細,論者亦有“筆力不及思訓”之評。主要畫作有《海岸圖》、《摘瓜圖》等作品收錄入《宣和畫譜》。 《明皇幸蜀圖》描繪了“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逃往四川避難的情形。畫家有意加強了春天山嶺問之詩意,於層巒疊嶂描繪飄浮白雲,樹木亦秀麗動人。此畫之妙處在於,人物雖小卻分毫可辨,能使觀者輕易分辨人物之身份。 我國國畫之類別和技法,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其中,人物畫是歷史上最早形成的畫科,早於山水與花鳥。大家皆知西洋畫注重造型,而國畫注重傳神,可謂不注意精確之造型“由來已久”。我國最早創作的人物畫,多重人物之刻畫,力求逼真、傳神,講求氣韻之靈動,形神要兼備,故古代論畫著作中稱其為“傳神論”(顧愷之)。 而分門別類中,人物畫又分為道釋畫(宗教畫)、仕女畫、肖像畫、歷史故事畫等。歷代之著名代表畫家,有東晉的顧愷之;五代的顧閎中;宋代的李唐;明代的仇英、唐寅;清代的費丹旭等大師。 三、宋元時期 夏圭 夏圭,南宋畫家,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初學人物匭,後改繪山水;他將范寬、李唐的斧劈皴進一步發展,創立了“拖泥帶水皴”;其創作時除師法李唐而講求陽剛之風外,更講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與馬遠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傑出代表。寧宗時為畫院待詔,賜金帶。畫人物醞釀墨色如敷粉之色,筆法蒼老,墨汁淋漓;所畫雪景,全學范寬。畫院中人凡畫山水的,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與當時大畫家馬遠齊名,故稱“馬夏”。 他喜以長卷橫幅表現情景,而畫面變化亦十分複雜,多以線、面或乾、濕等手法互用,皴法也十分豐富,故藝術效果極強。其創立的“拖泥帶水皴”法,在當時不僅對南宋繪畫有所影響,而尤其對後世的“文人畫”的表現形式影響更大,且後人在繼承其法的基礎上,不單用在人物畫上,花鳥畫中亦被廣泛運用。 夏圭的畫法多受佛教禪宗影響,故他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的效果。充分表現出了虛實和空氣感,用筆清勁,簡練概括,簡勁蒼老而墨氣明潤,給人渾厚樸實、明朗俊秀的印象。明代王履曾贊日:“粗而不流於俗,細而不流於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塵之鄙格。”明代大畫家董其昌雖對“北宗”山水頗懷偏見,卻對夏圭十分折服,說“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之所謂減塑者”。 米芾 米芾所處的時代,正是畫院寫實派山水畫大行其道之時,而他卻只想表達心中的“意氣”,以天真、癲狂手筆來表現山石的面貌,故能在畫面上自由發揮,因他這類舉止類同“癲狂”,故人稱“米癲”。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行書、草書得力於王獻之,用筆俊邁,世人評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他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畫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發露,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亦是畫家,師承其畫法,自稱“墨戲”,畫史上稱“米家山”、“米氏雲山”,因其傳承而有“米派”之稱。 他亦畫梅、松、蘭、菊等花卉畫,晚年兼畫人物,自稱“取顧(愷之)高古,不入吳生(道子)一筆”。米芾好模仿名跡,能以假亂真;並以行、草書最著,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宣和書譜》論其書“大抵初效羲之”,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八面”。 他傳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最為著名。《蜀素帖》為米芾書法精品,為他38歲時所作,其書法蒼老凝練、行筆澀勁、沉穩爽利、清雅絕俗,可謂“超神入妙”。其書體為“二王”及唐、五代書風之延續,但與前人書法無一相似之處,是米芾自家風格之明證。明畫家董其昌題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米友仁 米友仁是米芾長子,故人稱“小米”,早年即以擅長書畫而知名,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應選人掌書學。南渡後官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世稱“米敷文”。 其為繼承家學,少即以書畫知名,擅畫雲山,略變其父之風格成一家之法。所繪畫作,多以雲煙變滅為法度,而風格看似草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且性格耿直、不附時風、自重為珍。善書法,“酷似乃風,亦精鑑賞”,但自有自家風格。 《瀟湘奇觀》為米友仁所繪山水畫之代表作。圖繪江邊雪山、雲霧變幻的奇境;只見濃雲翻卷,遠山坡腳隱約可見,隨雲氣之遊動變化,山形可隱可顯。群山重疊起伏,遠處峰巒終於出現於白雲中;中段主峰聳起,宛如尖峰起伏;林木疏密,遠近、層次清晰,顯露真實;但末段一轉山色,隱入淡遠之間,體現自然界之造化神奇。 此畫作者以“沒骨法”取代隋唐北宋以來之“雙勾法”,給人以自然美之印象,改變了山水畫的形象和表現手法。作品主要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很少用線勾勒,濃淡、虛實的墨色,使景致時隱時顯,忽明忽晦,朦朧又富變化,故時人謂他“善畫無根樹,能描朦朧雲”(湯垢《畫鑒》),筆與墨之巧妙結合,使得米氏之雲山兼具“滋潤”與“沉鬱”之特色。 趙孟? 山水畫,是指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繪畫,其最早只是作為人物畫之背景而創作,後獨立成一支最能代表國畫藝術成就之畫種。山水畫注重整體構圖效果,尤其以位置之擺放、神韻之表達,以及筆墨之濃淡為要點。 就風格之不同,又分水墨山水、青綠山水等小類。歷代代表之人物有:唐之李思訓;宋之李成、范寬、董源;元之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明、清二代之董其昌、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石濤、八大山人等名家。 趙孟?,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府,浙江湖州人氏,宋宗室之後裔。宋亡後,隱歸鄉里閒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訪宋朝“遺逸”,經程鉅夫薦舉,始任兵部郎中,又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 趙孟?精通音樂,善鑑定古物玉器,其中以書法、繪畫成就尤高。山水畫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亦工墨竹、花鳥等畫,所畫風格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有評論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遂開元代之新畫風。 趙亦善詩文,其詩之風格以和婉為色;兼工篆刻,尤以“圓朱文”著稱。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幼輿丘壑圖》、《秋郊飲馬圖》、《江村漁樂圖》等。 《紅衣羅漢圖》所繪,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於樹下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安詳,正在講授佛法的情景。圖中羅漢頗似西竺僧人,據悉他常與西域僧人往來,故能對西域人之神態特徵刻畫入微;其人物造型取法於唐之閻立本,即以鐵線描勾勒,且用筆凝重,蒼勁有力,人物形象逼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