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此圖畫伏生在講授典籍的情景。伏生授經時年已九十,故畫中伏生是一個白髯老者,他著一頭巾,頭微左側,赤裸肩背,肩上披紗,坐於蒲團上,右手持卷,左手指點,雙目圓睜,大約正講到緊要之處。
該圖右上有南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鑑藏印有“宣和中秘”、“易庵圖書”、“商丘宋犖審定真跡”、“蕉林鑑定”、“北海孫氏珍藏書畫印”、“景賢鑑藏”、“江南黃琳”、“休伯之印”、“黃林美之”等。卷後附有宋代吳說、清代朱彝尊、宋犖的題跋。
創作背景
伏生,濟南人,是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後裔,原為秦博士。秦統一後,朝廷設博士70員以備顧問,伏生便為這其中的一員。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古代文化典籍遭到嚴重破壞,伏生逃回故鄉,冒死將《尚書》藏於蹙中。後來漢文帝為了求能治《尚書》之人而發現了伏生,但是此時他已經90多歲了,老到已經不能夠行走,漢文帝便派晁錯嚮往,伏生向晁錯口授《尚書》時,因年邁齒落,言語不清,晁錯聽不懂,便由伏生女羲娥在一旁代為解說。如此,伏生講授,其女轉述,晁錯筆錄,終於將《尚書》整理記錄下來,這就是傳世的今文《尚書》,也就是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寫定的《書經》。伏生口授28篇,也就是《今文尚書》。此圖畫表現的正是伏生講授典籍的情景。
此畫應是王維後期成熟作品,有吳道子用線之風。也有學者認為此畫與王維畫風不類,當為同時代人物畫高手所繪。
藝術鑑賞
形象
圖中伏生形貌蒼老,白髯垂胸,著頭巾,神態白若,頭微左側,裸肩胸,肩上披紗巾,坐蒲團上俯視小案,右手持卷即“今文尚書”,左手指點,雙目圓睜,作捋須而囁嚅狀。此《伏生授經圖》,畫中無任何背景襯托,王維主要集中刻畫人物之神態,突出主題,使授經時淵深靜穆的神情躍然縑上,人物以白描雙鉤,極為工整,線條流暢自如:圖中案上放著硯台與毛筆,案足下吊一本書等都襯托著畫中主人翁的身份與個性,而對於這些案、具之類用品,亦用筆挺秀,復具質感。
技法
此圖以細勁圓韌、剛柔相濟的鐵線勾畫人物、案幾、蒲團、竹簡、紙卷等,線條運用非常嫻熟自如,由從此可見,運用線條寫景狀物的嫻熟技能在唐代早期就已經具有相當高的水準了。畫面略從俯視的角度進行抒寫,案幾、筆、硯等物,作為人物活動的陪襯與鋪墊,一一繪製出來,而背景則留白,不進行任何描繪,使主題突出,形象生動,從此亦顯現出唐代中國畫處理人物場景的特色和能力。全幅運筆簡拙生動,細勁沉穩,用色不多,清雅寧靜,均透露出盛唐人物畫的雍容、典雅氣息。但同後世人物畫相比,無論用筆、構圖以及寫實能力,此件作品尚未達到精熟的程度,仍然具有古拙、簡練的味道,從中略見中國人物畫發展的些微軌跡。
名家點評
清初金石書畫鑑藏家孫承澤:“人物之妙,有非唐人所能及者”。
日本美術史家大村內崖:“畫法高雅!真令人仿佛有與輞川山水相接之感”。
歷史傳承
此圖流傳有緒,宋時即已流入內府,圖上有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後經元、明內府收藏。明代中期流出內府,為私人所收藏。汪珂玉《珊瑚網》亦記載“嚴氏書畫記掛軸有……《濟南伏生像》”,明代中晚期黃琳、李廷相、嚴嵩、陸完、項聖謨、張則之收藏了此件作品,入清後先後為梁清標、宋犖、謝寶樹、完顏景賢等人收藏。明末清初孫承澤看到後謂其“人物之妙,有非唐人所能及之者”,對此件作品亦曾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近現代以來,中國文物典籍陸續散佚海外,《伏生授經圖》於1925年被日本人阿部房次郎收藏,最終帶往日本。阿部房次郎去世後,其子阿部孝次郎於1943年將家藏160餘件中國古代書畫捐贈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其中即包括此件《伏生授經圖》。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潔。原籍祁(今山西祁縣)人;父遷居蒲州(今山丙永濟),遂為河東人。與弟縉並以詞學知名;天寶十五年(755)叛軍安祿山軍陷長安,拘摩詰於洛陽普施寺,授以給事中。後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他崇佛教,性喜山水;寫詩多以山水田園為內容,狀物傳神,精深入微,前期山寫過一些以邊塞任俠等為題材的詩篇。晚年居藍田輞川,多寫隱逸之作。兼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景:常以“破墨”寫山水松丫”,曾繪《輞川圖》。後人渭山谷郁盤,雲水飛動,筆力雄渾,明董其昌推為山水圖“南宗”之祖。並說“文人之畫,白王右丞始”:傳世作品有《雪溪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