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墓地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御河之東、沙嶺村東北約1公里的高地上,12座北魏時期墓葬共出土文物200餘件。

概述

時代:北魏
發掘地點:山西大同沙嶺
發掘單位: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考古領隊:劉俊喜

簡介

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墓地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御河之東、沙嶺村東北約1公里的高地上,12座北魏時期墓葬共出土文物200餘件。其中一座保存精美壁畫且有文字紀年的磚室墓,且有文字紀年的磚室墓,這在北魏平城時期眾多墓葬中是惟一的,編號 M7,位於墓群的北部,為長斜坡墓道磚構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據文字推測,墓主人死於太延元年(435),鮮卑人,是侍中尚書主客平西大將軍破多羅氏的母親。
該墓壁畫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遣的頂、側部,總面積約24平方米,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頂、側部。壁畫北壁上欄畫著6個象徵天上星宿的奇禽異獸,下欄第一行繪有19位女性,頭綰高髻、身系飄帶、袖於胸前。細紅線隔離之下整個畫面是一幅盛大的車馬出行圖。
東壁從中間往北有8位女性人物與北壁一致,往南有10位男性人物與南壁一致。正中有一高大建築物,裡面端坐男女二人,建築物的周圍有車輛、馬匹、人物等,展現的是墓主人時代——北魏太延年間的社會現實生活。從形象和風格來看,更接近於漢魏。該墓不僅填補了漢唐考古壁畫沒有北魏時期定型材料的空缺,而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為研究我國民族風情、喪葬習俗、服飾裝備等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

主要文物

墓內出土的墨寫銘記篇幅較長,內涵豐富,使用了歲星紀年,是北魏建都平城時期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文字材料。北魏定都平城將近一個世紀,是北方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然而,這時期的墓葬壁畫作品保存極少,出土如此精美和較大為研究北朝美術考古增加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磚室墓

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墓群中一座保存精美壁畫且有文字紀年的磚室墓,編號M7。M7位於墓群的北部,為長斜坡墓道磚構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位於甬道西端,平面呈長方形斜坡狀。墓道與甬道相接處是一磚砌的封門牆,甬道為拱券頂,地磚呈“人”字形鋪設與墓室相連。墓室位於甬道的東端,平面呈弧邊長方形,墓頂上部早已破壞,根據形狀判斷應為四角攢尖頂。墓室內破壞嚴重,回填土中有許多木質碎渣,棺底有大量木炭,用以防潮。在墓室的西北角雖存一個北魏墓中慣用的石灰枕,但未見人骨架,只是在墓室東部發現2段牛腿骨。出土器物共27件,其中銅牌飾1件、銅帳鉤1件、銀圓飾6件、銅泡釘1件、鐵器1件、釉陶壺5件、素陶壺5件、素陶罐6件,還有1件殘漆耳杯,底部依稀可見“莫人”2個刻劃文字。

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彩繪漆片(胎質已朽)。拼對墓葬中殘存的漆片,上有彩色繪畫和文字銘記。在漆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男女主人端坐、皰廚、揚場3處精彩的生活場面。大塊的漆片上有一處亦楷亦行的文字銘記,據文字推測,墓主人死於太延元年(435),鮮卑人,是侍中尚書主客平西大將軍破多羅氏的母親。
壁畫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頂、側部,總面積約24平方米。先用紅線勾劃局部輪廓大體定位,再以黑線勾劃整體輪廓基本定稿,然後進行著色(紅、黑、藍)。
北壁:以紅色水平線隔離為上下兩欄。上欄又以紅線縱向分為6格,每格內畫一象徵天上星宿的奇禽異獸。下欄從上到下共排列7行,第一行繪有19位女性,頭挽高髻、身系飄帶、袖於胸前,一直延續到東壁中間。細紅線隔離之下整個畫面是一幅盛大的車馬出行圖。第一排是6名執韁的導騎,第二排是6名吹角的軍樂,後有抬鼓、演奏、雜耍的樂伎,還有扛幡持節的侍衛以及身穿披風、手持長矛的儀仗,隊伍中間是一輛高大華麗的車輛,頂部呈傘蓋狀,車前有帷帳,車後有插旗,畫面中殘存一面目端莊、比例較大的男性頭部,應是端坐在車內的主人。車後有頭戴雞冠帽的輕騎兵、甲騎具裝的重騎兵、身穿鎧甲的步兵和男女侍僕隨從。
東壁:下欄最上一行與北壁和南壁連為一體,只是一分為二。從中間往北有8位女性人物與北壁一致,往南有10位男性人物與南壁一致。下欄正中有一高大的建築物,廡殿頂,鴟尾上翹,頂上中心位置站立一隻金翅鳥。闌額與撩檐枋之間有紅色人字形和一斗三升斗拱,之下有摺疊成半圓形的帷幔,裡面端坐著男女二人,應是墓主人夫婦。南側男子頭戴垂裙的黑帽,身著窄袖交領袍衫,右手持麈尾舉於肩。北側女子頭戴垂裙的黑帽,身著與男子相同的服飾,右手指於胸前。此二人形體明顯大於其他人物,還有數名面向主人的侍僕,形象矮小得多。建築物的周圍有車輛、馬匹、人物等,兩邊各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南壁:分為上、下欄。上欄損壞嚴重。下欄從上到下共排列7行,第一行與東壁連為一體,共繪有24位男性,面向西,身著斜領長襦,手中持物。用細紅線將上面人物和下面場景隔離。場景分為東、西部分。東面不僅有主人居住的廡殿頂房屋,還有數量較多的樂伎、侍僕、食物、酒具、馬匹,是一幅場面較大的群體宴飲圖。西面第二行有3個糧倉和4輛裝滿貨物的架子車,其間有4棵樹點綴。第三行有一輛較高大的紅頂卷棚車,上有帳幔一道,覆蓋車廂。後面還有一輛似屋頂形式的車輛,但形制較小,最後面是2輛裝物的架子車和1位女性。第四行有4個頂部可以開啟的氈帳,大的氈帳中有端坐和站立的女性,周圍放有食物和溫酒樽等生活用具,前面有侍僕和樂伎,另一個較大的氈帳中有一位站立的女性。第五行有2位男性正在殺羊,下邊有一火烹,正在炙烤羊肉串。整個場面的西北角繪有一組勞動場景,似在釀酒。
西壁:在甬道兩側以紅邊作框各有一武士。北側的武士頭部漆黑,身著紅色長衣,左手持劍、右手舉盾,南側的武士穿戴一樣而動作相反。
甬道:頂部繪有伏羲女媧神話題材。畫面上兩人頭戴花冠,下半身龍身長尾交纏在一起。甬道兩側紅邊作框,各有一名面目醜陋、戴盔披甲、腳穿黑履、拿劍持盾的武士,穿戴一樣而動作相反。
M7既有色彩亮麗的漆畫又有保存基本完整的壁畫,還有墨寫書跡的文字紀年,筆法細勁連綿,設色典麗秀潤,這在北魏平城時期眾多墓葬中是唯一的,展現的是墓主人時代——北魏太延年間的社會現實生活。從形象和風格來看,更接近於漢魏。M7不僅填補了漢唐考古壁畫沒有北魏時期定型材料的空缺,而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